最近没更新,带爹妈娃们坐邮轮去了趟菲律宾度假。
海上漂的这些天,大家都经历了很多事件,比如三色事件,比如低duan人口,每个人都情绪激动,每个大V都在发声、呐喊。
回来后,在大量的留言中我留意到一位妈妈的信息。
内容大概是:
两年前就私信过我,希望我画一幅女孩性教育的漫画,发现一直没动静。三色事件后,全国人民都在科普安全性教育,却仍见我避而不谈,没有回复,没有行动,还老发广告,这让她和周围的妈妈感到失望,决定要一起取消关注。
我看到这条信息,第一反应是生气的,我感觉自己被道德绑架了。
每个自媒体最需要的就是流量,老不更新,错失热点,确实令人遗憾。而有益社会的好话题好内容,是很好的建议,但胁迫执行是没道理的,我没有遵从义务。(其实,关于孩子性保护的话题,我有尝试写过,但反反复复不满意,只好搁浅。)
我写到:
每个人都有权利先过好自己的生活,管好自己,少作恶,这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小时候都背过,意思是,端正自己的思想,管好自己的家庭,是一切的基础,之上才是更大的抱负。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多少人本末倒置,自己做不到,就先绑架别人,以彰显自己满满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
当我们对别人提出要求的时候,是否审视过自己?
对待自己的另一半,和自己孩子的时候呢?
没有谁必须遵从谁的要求。
你我,夫妻,亲子,皆是如此。
打出上面这段话,我认为自己说得很有道理,三观相当正。
但也不得不说,当我打出这一段文字的时候,表面上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实则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号召大家集体攻击这位粉丝。(心里的小九九,只有过后,我才敢大胆承认。)
如我所愿,很多人认同我的观点,谴责这位粉丝幼稚可笑,我感到满意。
这位妈妈看到我的文字和大家的评论,有些愤怒,又写了长长一段文字,表示没有要道德绑架,说我是戏精,歪曲了她的本意,再也不能喜欢我。
我有一丝得意,就像吵架吵赢了。
深夜让人心静。
我在工作室写稿,脑中反复出现这位生气妈妈。
一个曾经喜欢过我的读者,为什么有情绪,为什么对我提出要求,为什么取消关注还来告知,并浪费时间写下长长的留言来抱怨?她完全可以默默取消关注,悄悄走开,不带有一丝痕迹,也完全可以痛骂一顿就走了,不再来回拉扯。
顿时,我好像明白了什么。
一个人在乎你,才会对你有情绪。
喜欢是一种方式,讨厌是另一种方式。
就像父母在乎孩子,对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对孩子的爱和关心不仅仅是欢喜,还饱含了更多复杂的情绪,比如愤怒,失落,抱怨,焦虑,紧张。而对于事不关己的陌生孩子,则更容易冷静。
就像夫妻之间的情感,恩爱和睦是一种关系,吵架拌嘴也是一种交流,而不吵不闹,冷漠得形同路人,才是真正的失望和决裂。连架都不愿意跟你吵了,该有多可怕啊!
我曾经画过一篇漫画,我说,
我那么多抱怨,不过是对生活充满期待
。正是期望更好,对现状不满意,才牢骚满满。吐槽抱怨并非日子过不下去,沉默才是走到尽头。
抱怨的背后,实则在乎。
否则,她完全可以选择沉默。
我决定跟她解释并道歉:
“静下来想想,我想我们彼此存在误解,我也小气狭隘了。1,平台每天接收大量信息,确实无法做到每条回复;2,科普要严谨,需要时间研究; 3,你只是在借用身边妈妈们的失望来警醒我,用讨厌广告来提醒我,抱希望才失望,有期待才告知,是我歪曲了你的好意。还能看到留言,就说明你对我还有情感,哪怕剩下的只有讨厌,我想,我还是应该谢谢你,曾经喜爱过,真诚抱歉。”
很快,她跟我道歉。
一切正如我理解的那样,她仅仅是希望我能更好。
当我们打开心扉,真诚沟通,越聊越多,那种感觉,就像遇到失散很久的姐妹。
大半夜,我写完稿子,告诉她要回家了,外面很冷。她十分关切,要我注意安全,还死活找我要地址,想送我冬衣……
在寒冷的冬夜,我狠狠的感动了一把。
跟一位粉丝吵架,最后吵成了朋友,这就是所谓的不打不相识吧!
有时候,我们感到被伤害,或许只是误解,背后的意图并非如此。
有时候,我们感到不被爱,也许只是换了一个方式存在对方心里。
一个人在乎你,不仅仅局限在喜爱和赞美,还有批评和抱怨。
以前,我会讨厌那些威胁我“取关”的人。经历这个小插曲,我发现她们都很可爱,就像我女儿生气的对哥哥说“我不跟你玩了!”实际上,她在等着哥哥来跟她和好。谁说我们不像孩子一样,渴望着被关注和关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