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一面试就紧张,是很多小伙伴的硬伤吧?不仅仅包括有些微“社会性尴尬”症状的保研er,甚至各类本科期间的“社交达人”,在如此关键性的场合也会不由自主地紧张。
在学姐帮助过的学弟学妹中,也很少有面对压力面不紧张的。因此,决定出一期针对面试紧张的解决方案的推送。以下的锦囊妙计请收好,为面试保驾护航~(文末有通用复试经验哦,千万不要错过!)
导致面试紧张的因素有很多,在这些因素中,总有某个方面占了大头。解决“紧张”的根本方法,便是从这个主要因素入手。因而,我们首先应当认识到导致自身面试紧张的原因是什么。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这是最常见的因素,很多小可爱们大三下学期课程任务依然艰巨,需要课业、保研两手抓。
针对性建议是“系统化复习”。所谓“系统化复习”,自然是指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整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分专题分领域的知识梳理,以及在不同的理论之间建立起不同层面的联系,从而将第一轮复习较为零散的知识点进行全面系统的整合。
这类因素占主导的小伙伴可能从上学起就害怕举手发言,远离演讲场合。这固然与原生家庭环境、个人性格、成长经历等诸多方面有关;
不妨利用保研面试这个机会,好好调整自己曾习惯成自然的的“紧张”情绪。
发音松弛训练:练习发声时的吸气与吐气,以求在紧张的情况下也能以正常的语气表达;
为自己录音录视频:有时候,我们并不清楚自己面试时的具体表现情况。诸如眼神飘忽、表情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如果能给自己录音、录小视频,就能很快地发现自己是否有这类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改进训练。
此外,还建议大家事先围绕文书材料及论文揣测老师提问角度,并和小伙伴模拟面试,以做到有备无患。
在信息爆棚的时代,我们能够通过各类平台,get到关于表达技巧的信息。然而表达技巧千千万,如何臻选适合自己的并应用于保研面试场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要听清楚老师问题的真实意图。如老师问我们家乡是哪里的,这并不是需要我们做“导游式”介绍,而是应当重点突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己家乡人勤恳,有螺丝钉精神,自己也会将这种精神继承并发扬在学术研究领域。
又如问专业问题时,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入对方院校学科带头人或者心仪导师的研究成果中的观点。
说话不要说死,这是我们日常交流中就经常听到的一句老话。在保研面试场合,同样如此。
在表达自己观点时,一些全称命题式表达应尽量避免(如“一定”“全都”“不可能”),而多采用“在很大程度上”“几率比较大”“不太可能”“保守估计”等留有余地的表达。
面试时的情商和礼貌听起来似乎是老生常谈,但实际上他对于我们老师的印象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点上最起码的是要做到不能和老师抢话,而且在与老师观点不合的时候不要语气过冲;
在老师怼我们或者是压力面的时候,也要做到心平气和,有基本的礼貌态度,能够在正常情态下传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按理来说,我们在各位大佬级别的面试老师眼里都是一只只“小菜鸡”,他们完全用不着来为难我们。而事实上,在这群“小菜鸡”中,他们也要分出高下。
在硬性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面试老师往往会通过突发性提问或者压力面的方式来对考生们的学术思维的敏捷性以及心态状况进行考察,以作为是否发放offer的参考项。好啦,闲话不多说,我们来好好探索这两种情况的应对方法吧~
稳住心态是重重之重,心态是成功的一半:一方面,我们在面临突发问题的情况下还能保持正常心态,给老师们留下的印象就是我们即使在压力大的科研条件下,也能够稳得住,并好好调整自己;
另一方面,稳住心态也能够帮助我们重新梳理自己的思维,进而更好地应对老师提出的问题。
在复习阶段,我们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被提问时积极按图索骥寻找相关知识储备;
也可以可申请半分钟思考时间(学姐做过),重新理清自己答题的思路;如果思考后还是不会,虚心承认,并表决心。
在第一步以及第二步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尝试把握整个问题的走向,这对于很多同学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但是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便是有意识地把话题引到自己熟悉的领域。
主题权实际上并不仅仅在身为面试官的老师手上,更多的表现在我们回答问题的时候侧重的是哪个点;
老师很有可能就我们回答的侧重点进行更加深入的提问,如果我们把侧重点放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这样就能水到渠成地让老师问我们能更好应对的问题。
总体而言,需要有逻辑性、吐字清晰、不紧不慢。具体方面可以参照以下建议:
● 在进行回答时,先思考,后回答;
● 不要说过多“我觉得”、“我感觉”,而要多说“我认为”、“我的观点是”;
● 不要说太多断定性的词,如“一定”、“必须”等;
● 表达要有条理,用“首先”、“其次”或者“第一”、“第二”;
● 不要说模糊不清的话语,每句话都要完整;
● 不要语言重复,重复还不如保持沉默;
● 不要有口头禅,不自觉爆粗口更是大忌;
● 回答时间不要太久,可以适当与面试老师互动;
● 要有自己的见解,但也不要固执己见,应当虚心求教;
● 回答的内容不要被背诵的内容限制住,注意灵活发挥;
● 不要不懂装懂,没听懂的问题可以再礼貌地问一遍;
● 尽量把讨论的焦点引到自己熟悉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