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了几个蛋?”悄悄成为这届基民新的社交暗号。
继淡人之后,又火了“收蛋人”。他们凭借“闷声发小财”出圈,活跃在各理财社区和社交平台,热衷分享自己的“收蛋”日记,互相交流“养基”心得。2024年上半年,利率下行和股市波动,让更多基民投向债券基金的怀抱,化身“收蛋人”,每天坐等一两个蛋的收益。
“收蛋”的快乐“收蛋人”才懂
“真稳啊,天天三个蛋”、“晚饭可以加个鸡腿了”,在蚂蚁理财社区,每天“打卡晒蛋”已经成了收蛋人的肌肉记忆。大家沉浸式分享着“收蛋”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当中不乏一些土味情话和整活视频。
蛋不在多,能有就行。小赚即可是大多数“收蛋人”的心态,哪怕日收一蛋,能赚就好。收蛋时的氛围感也拉满,大家彼此互祝“收蛋快乐”成了评论区的标配。
有人形容股市是一个过度反应的地方,随时可能
“不嘻嘻”,
而
守着债基
“收蛋”
像站在一个减震缓冲带,另呈现出一番
岁月静好的景象
。
即使债基偶尔波动,导致“碎蛋”了,情绪稳定的“收蛋人”也有着淡淡的松弛感:问题不大,别着急,慢慢来。
这里不得不提一句,情绪稳定是真可以带来好运的。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韦斯曼(Richard Wiseman)通过广泛的研究发现,“低度情绪不稳定”是拥有好运的人普遍具备的人格特质。能够更好地控制情绪,在面对挑战和机遇时保持冷静,往往会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说不定你朋友圈里许久不更新动态的“好友”,此刻正忙着“收蛋”偷乐呢。
稳稳收蛋,成了“真香本香”
突然走红的“收蛋人”从哪里来?
年初就开始“收蛋”的若语表示,“经历过行情大涨大跌后,更明白稳才是真香本香。和股票类基金比,债基的收益相对较稳,细水长流,比自己各种追热门板块却没赚到钱要安心。”
在“收蛋人”群体中,最典型的有两类人:一种是风险厌恶型投资者,他们谨慎、保守又敏感。随着大额存单下架、银行存款利率进入1时代,这群人不得不走上“存款迁徙”的路,寻找同样稳健但又比存款利率更高的理财产品。另一种则是像若语一样的人,前两年在股市里“吃一堑吃一堑吃一堑”,他们渴望有一块安全垫能牢牢接住“爱浪”的自己。
求稳,成为这两类人的共同课题。债基和“收蛋人”,就是他们为自己找到的新解法和新身份。
对比前些年受追捧的股票型基金,债券基金的收益波动较小,通常每天能收获0.01%的收益,但一年下来又高于定期存款和货币基金,这正是它受欢迎的原因。Wind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的震荡行情下,国内债基的规模增长超1.6万亿元,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债基需求升温,行业机构也不断优化相关服务,比如蚂蚁财富此前上线了“正收益专区”,据其2024年半年报显示,已经有1085万人在关注这些稳健类的债基。
收蛋人队伍快速壮大,从基金讨论区席卷到各大社交平台上,尤其在年轻人之间人气飙升。别看00后年纪小、理财“初出茅庐”,但求稳的步子迈得是真快。
对于很多年轻“收蛋人”来说,每天收的蛋足够一个馒头或者一杯奶茶钱,也挺香。
收蛋也是分散配置“play中的一环”
收蛋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吗?这届基民会不会从梭哈股基变成过度迷恋债基?
许多年轻人或许要摇摇头,经历大风大浪,“收蛋”更像是他们分散配置“play中的一环”。
98年的女孩“掉进钱眼里辣”也是一名收蛋人,上周她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她此前看好的海外指数基金大跌,幸好投入的不多,大头都放在债基里,当天不仅对冲了亏损,还实现了正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