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信息爆炸的社会,各种免费或者付费知识,几辈子都看不完。
就像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一个好学生,而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现实生活。
从小到大,每个人都听过无数的道理,但在决策时,在执行时,就是做不到。
尤其是做项目过程中,同样的 sop,不同人的结果,千差万别。
关于这个话题,我也一直在探索,希望能赋能给我的团队和读者。
这本书有三位作者,肯·布兰佳、保罗·梅耶、迪克·卢赫,一个咨询顾问、一个企业家、一个演说家。
肯·布兰佳是一位咨询顾问,也是一位畅销书作家,发现很多人看了他的书,做了咨询,结果并不如意。
于是,开始找到保罗·梅耶和迪克·卢赫一起探索实践,如何知道做到。
从物种进化的角度来说,人一直寻求获取更多新信息,这样有利于提高生存概率。
我们知道,在挑战区工作更容易进入高效率的心流状态,而短时间信息输入的信息过多,没来得及消化,我们的大脑会阻塞,执行层面会茫然无措。
对,有时候做不到,恰恰是因为我们输入的信息太多了。
比如 一个项目,玩法很多,你觉得这个挺好,那个也不错,什么都想试试,必然会学各种教程,时间、精力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分散了。
并且,我们还容易认为,要干好一件事,就要多学,结果学了一堆,到头来,并没有在实践中用上。
最大的问题在于消极过滤,过去的经验给人先入为主的偏见。
我们看上去每天输入大量的信息,实际真正进入意识,被重视被吸收的,连 10% 都不到。
大量的有价值信息,被傲慢与偏见消极过滤,导致我们明明知道某件事很重要,最后却迟迟没有做到。
任何事情刚开始都是新鲜,时间一长,就开始觉得枯燥乏味。
没有流程,没有标准,没有跟进,慢慢变得敷衍了事,最后不了了之。
仔细回想一下,大量有价值重要的关键动作,是不是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坚持下来。
比如 日更公众号,每日复盘,运动,冥想......
人都是喜新厌旧的,人性靠不住,只能靠规则,靠流程,靠标准,靠跟进。
人有贪嗔痴,贪心是人的本性,好的东西都想多一点再多一点。
可你越往后走,你会发现,少而精比大而全,要靠谱得多。
只有少,注意力才能更加专注,能量集中,问题解决的概率更大。
有意识的控制自己输入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不要被算法推荐机器的奶头乐消磨时间。
人的成长是一个往内求的过程,越往内求,你会发现,减法比加法更重要。
那么多的玩法,选择其中一个,深入扎下去,做透做通。
遇到问题,不要着急先入为主的否定,不要关闭获取有价值信息的雷达。
比如 有结果的人,一定有他的道理,喷别人割韭菜容易,学习其中有价值的部分,提升自身项目的转化率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做的。
很多事,做着做着不了了之,是缺乏指导、支持与问责。
很多打卡训练营,之所以效果不错,很多都是围绕这个逻辑展开。
一件事想要做到做好,要有操作手册、要有问答QA、要有奖惩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