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口舌之争,烽烟四起。
自媒体方兴未艾,所有人被裹挟着进入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扁平化和去中心化的虚拟公共空间,培植出一批敢想敢说的现代网民,“守门人”机制的长期缺位,又使得其中一部分黑化成“喷子”、“杠精”、“网络暴民”……
《
“网上就是喷子多,别理他们就行了”?这种想法从根上就错了
》一文将“喷”(trolling)定义为:“
有意的攻击性、挑衅性的帖子或者内容,为了让对方沮丧或者生气
”。在喷子口中,真理永远不会越辩越明,只有非理性的情绪宣泄与耻化他者的暴力表达。
不与喷子论长短,已成为互联网江湖中安身立命的潜规则。
本期盘点近期网络暴力事件,愿受害者始终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勇气,也愿出口伤人者早日寻回好自为之的良心。
喷子乱象:以义愤之名,谋泄愤之实
现代社会构架,除了阶层的明线,还有一条具有隐藏属性的“撒气链”。
上级斥骂下级,父母批评孩子,顾客挑剔服务人员,而任何人,都能羞辱公众人物。8月28日,“
周海媚退出微博
”窜上热搜榜第一,她因为在热播玄幻古装剧《香蜜沉沉烬如霜》中扮演反派“天后”一角,遭到恨屋及乌的影迷们穷追猛打的斥骂——
对长相挑刺的:
批评演技不佳的:
还有全方位人身攻击的:
虽说公众人物随时都处在聚光灯下,欲戴皇冠必承其重,但凭空飞来的谩骂和羞辱却令人不堪其扰。以上截图只是冰山一角,这位在娱乐圈摸爬滚打二十多年的好演员最终在众声喧哗中被“轰”出微博。
类似事件还有《延禧攻略》中反派袁春望的扮演者王茂蕾,因不堪粉丝谩骂,多次道歉收效甚微之后,终于选择了关闭自己的微博评论区。
(左为王茂蕾道歉日经贴,右为网友人身攻击)
演员们扮演的角色是真的坏,可恶语相向的喷子们也是真的毒。
批判角色无可厚非,但人身攻击又从何说起呢?周海媚退出微博第二天,@周玄毅在微博上发表了评论,可谓一针见血:
因为角色而骂演员,用武汉话说叫“以疯装邪”。
这四个字本来是说小孩子顽劣的,非常形象,意思是:”别看小孩子疯疯癫癫的,心里的邪恶清楚得很,无非是估摸着不会挨打,就肆无忌惮了呗。”
真的,这种热情奔放甚至能感动得自己热泪盈眶得恶意释放,底色不是纯蠢,也不是纯坏,而是阴叨叨的算计。
确实,喷子们之所以能够心安理得大放厥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网络无忌效应”(The Onlinedisinhibition Effect)
的加持:“由于网络空间具有匿名性、隐藏性、异步性等特点,人们在网络空间的自我表露和意见表达比现实社会中更频繁和激烈。”
所有的义愤填膺,不过都是借题发挥。
尤其随着网民体量的飞速扩大,在虚拟空间中对匿名评论问责无异大海捞针,再加上自感“人微言轻”,所以喷子们并不觉得需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偶像包袱白天背好,夜一深,就躲进挑剔的人群,把互联网当作倾倒负能量的下水道。
喷子混战:原教旨主义者对异类的谋杀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除了因戏生恨的闹剧,正气凛然的键盘侠们也没有闲着。
当内心认同的秩序和权威受到挑战时,这些原教旨主义者们便会展现出极强的保守性、排他性和战斗性,对自己认知圈层之外的“异端邪说”予以坚决反击。
表现形式一:
占据主流文化高地,抨击亚文化
这边周海媚才刚刚退出微博,转眼《开学第一课》邀请王源、新版F4等人担任节目嘉宾又引发了“少年娘,则国娘”的新骂战,就连并未出镜,只是转发微博助力宣传的朱正廷也难逃躺枪命运。
节目中,几位翩翩美少年妆发精致,眉目如画,并未有任何不当言行。然而,在主流社会对男性气质的刻板印象面前,高颜值小鲜肉们遭遇了滑铁卢。
(部分网友评论)
性别是流动的
,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没有必然联系,所谓“爷们的样子”、“男人的气质”也不过前人构建和教化的结果。
退一万步讲,身处多元的现代社会,求同存异,好好说话,是起码的尊重
。
但,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卫道者
。想来应如是,如果在现实中没有主角光环,退而求其次,在虚拟公共空间占据道德高地,也能惬意地享受关注与认同的眼光。
表现形式二:
维护圈层利益,不惜乱掷投枪
9月7日,《知否》原著作者@关心则乱zszy,因发布一篇《香蜜》剧评,在微博上被该剧男主角邓伦的粉丝围剿,被直斥“捧一踩一”、“白莲花”、“先撩者贱”、“玻璃心”。压力之下,关心则乱删除了剧评,同时宣布清空微博。
(左为关心则乱清空微博的声明,右为网友评论)
类似还有《魔道祖师》作者
@墨香铜臭
煽动粉丝人肉批评者的罗生门事件,一出好戏千回百转、沸沸扬扬。读者对文艺作品产生共鸣甚至归属感都在情理之中,但创作者,并不因此享有任何特权。正如钱钟书所说:“
如果你觉得鸡蛋好吃,干嘛非得见下蛋的母鸡呢?
”
(左为《香蜜》海报,右为《魔道祖师》海报)
主流价值观也好,写手、明星也罢。
信仰本无高低,但需提防对人不对事的“圈子哲学”。人们既没有义务也没有权利,恶语中伤异见者。
不过圈层以内的世界总是安全的,想象的共同体总是温暖的。
因此人们往往不是寻求真相,而是迷信“共同主张”。师出有名的键盘侠们,慷慨激昂地扛起了“拨乱反正”的大旗——从来不屑“做人留一线”的宽容,只有“消除异己,斩草除根”的决绝。当所有人争先恐后站队,气急败坏亮剑时,却常常忘了心平气和,自由自在或许更值得捍卫。
喷子狂欢:网络变成“耻化”游乐场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如果你爱一个人,不妨让TA成为网红,从此平步青云,日进斗金;如果你恨一个人,不妨也让TA 成为网红,轻则无法安眠,重则死于非命。
8月25日,四川德阳的安医生,因无法承受“泳池打小孩”事件的舆论压力自杀。
随着事件进一步发酵,人们才了解,原来“泳池争端”是孩子及其家长挑衅在先。并且,在获取安医生及其配偶的隐私信息后,对方选择网络曝光,引发网友人肉施压,媒体报导扩散,最终酿成惨剧。这时,满腔热血的网友们又纷纷调转枪头攻击男孩一家。
看到网友们义正词严投入新的战斗,不禁令人哑然失笑,这场纷争里没有赢家,所有人都可能被“耻化”谋杀。
《
谁是网络暴力的罪魁祸首
》一文,曾剖析“耻化”的内核:
“
通过社交媒体的病毒式传播,把本来属于私人空间的不当或者敏感性质的行为,迅速公开,在几天之内达到众口铄金的效果
,轻则让受害者名誉扫地,丢了工作,重则出人命,受害人受不了人言可畏的压力,走上自杀的绝路。”
前段时间被媒体曝光的山东农妇新媒体村,也因 “耻化”困扰不得不停工。
在居高临下的网友眼中,农妇也能成为新媒体编辑?还月入过万?简直是天大的笑话。委婉的,拿“新闻专业主义”说事,劝她们知难而退;直接的,高呼“不信任”“可怕”“没有价值”“谋财害命”。虽然创始人李传帅在后续回访中表示,新媒体村的编辑们“不做标题党”、“不洗稿”、“觉得委屈,不值”。
可惜,观众已经散场了,毕竟喷子们没有耐心等待真相。
微软在去年发布的
《网络文明指数》(DCI,Digital Civility Index)
调查报告中,对以下四维度进行综合考量,给全球14个国家的“网络文明”程度排序:
“行为约束”(Behavioural)
“侵犯及骚扰”(Intrusive)
“损毁声誉”(Reputational)
“性相关暴力”(Sexual)
得分越高则意味着该国的网络暴力问题越严重,
中国以67%的成绩排名第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