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对外合作交流工作。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等原因,虽然我国与美洲国家在社会制度、发展道路、管理体制、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和不同,但是我国按照“求同存异、寻求合作”的指导思想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方针,始终推动和加强我国与美洲国家的合作交流工作。特别是中国与美洲国家的农业合作交流工作,一直是我国农业对外交流和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按照“平等互利、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原则,我国与美洲国家农业对外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合作的内容和方式多种多样,其影响和作用也日益显现,有力配合我国整体外交工作,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到2012年为止,我国已与美洲多个国家建立了农业合作关系。其中与我国建立农业联委会、分委会或工作组关系的有9个国家,是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南美洲的巴西、智利、阿根廷、委内瑞拉、秘鲁和哥伦比亚等国。与我国签署农业合作备忘录、渔业协议等文件的国家有11个,有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古巴,南美洲的巴西、智利、阿根廷、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秘鲁和哥伦比亚等。同时,我国还与设在美洲的涉农国际机构和区域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包括国际农业磋商组织、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国际马铃薯中心,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等。基本形成了从双边到多边、从官方到民间、从一般性技术互访到深层次农业合作的多渠道、深层次、宽领域的全方位合作格局。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美洲国家开展农业合作工作的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5年,是解放思想、开拓眼界、以科技交流为切入点,扩展交流阶段。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与美洲国家政府间的合作逐步增多,特别是1979年以来,我国先后与美国、阿根廷、智利、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巴西、厄瓜多尔等国签署政府科技合作协定,我国与美洲国家的合作关系迅速发展。这一阶段与美洲国家的农业合作交流主要强调走出国门,解放思想,广交朋友,开拓眼界,通过双边的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来扩大我国农业国际交往,促进我国农业对外开放,进而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维持良好外交关系服务。
第二阶段:1986—2000年,是引进技术、增加产量、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阶段。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基本实现了自给,人民温饱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但农业资源紧缺、基础设施薄弱、技术水平低、投入不足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资金,以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增加农产品产量。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美洲国家越来越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地位,中国的人力资源、科技进步和市场潜力也引起美洲国家的极大地重视,他们纷纷通过人员交往、技术合作、投资开发、项目援助等多种形式,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与交流,以促进双边农业发展和农产品贸易增长。这一阶段与美洲国家的农业合作交流主要强调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提高我国产业水平,利用国外资金改善生产条件,从而增加农产品产量,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是注重“引进来”质量、强调“走出去”效益、努力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的阶段。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发展进入农产品供给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新阶段。农业产出不断增长,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扩大规模、增加产量来解决温饱转变为依靠科技、依靠政策和投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满足人民小康生活的需要。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转变,农业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进步。同时,以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我国农业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从2005年开始,我国农产品高度融入国际市场,农业从局部参与国际竞争转向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与美洲国家的农业合作交流存在互利,又存在竞争。这一阶段与美洲国家的农业合作交流强调消除摩擦与争端,通过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提高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着力构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努力解决农业发展的资源、资金、技术和市场等约束“瓶颈”,从而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内产业和供给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