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报名观看
一夜之间,医药二哥即将颠覆胰腺癌现有的治疗格局。
在刚结束不久的ASCO 2024上,
信达生物
公布了其首创抗CLDN18.2/CD3双特异性抗体(IBI389)治疗晚期胰腺癌的I期研究结果。而就在信达生物公布该临床结果后不久
,FDA便宣布给予IBI389快速通道资格,拟定其适应症为至少接受过一种系统性治疗的CLDN18.2表达阳性的晚期胰腺导管腺癌(PDAC)。
根据GlobalData数据显示,中国城市确诊的PDAC流行病例数预计将以5.71%的年增长率从2023年的19,871例增加到2029年的25,777例。
而IBI389对PDAC具有良好的疗效,预计其将成为中国乃至全球 PDAC 的一种有希望的治疗选择。
胰腺癌,之所以被称为癌症之王,不仅与其恶性程度高、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进展迅速以及生存时间极短有关,同时在治疗手段高速发展的当下,针对胰腺癌的治疗方式仍未得到有效突破,更进一步加剧了该病的致死率。
而PDAC作为胰腺癌发病类型主要发病类型,在发病人群中占比可高达90%。由于PDAC具有高度侵袭性,因此大多数患者确认时已进展到晚期,加之临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进一步导致
PDAC患者5年生存率仅约为10%
。
虽然目前手术与化疗作为PDAC的主要治疗方式,但其临床应用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在诊断时能够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不到20%,其次即便能够进行手术治疗,约有90%的患者在1年内也会面临复发的危险。
针对临床未被满足的巨大需求,药企在探索PDAC新疗法的道路上也从未止步。今年2月份,
FDA批准化疗方案NALIRIFOX作为转移性胰腺导管腺癌的新一线治疗方法
;去年12月,
FDA授予Candel Therapeutics研发的病毒免疫疗法CAN-2409用于PDAC患者的快速通道认定
;同年7月,Merus公司宣布,其在研双抗疗法
zenocutuzumab已获得美国FDA的突破性疗法认定
,用于治疗先前接受过系统性治疗后仍出现进展的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NRG1融合阳性胰腺癌患者......
在众多针对胰腺癌的创新疗法中,为何说信达的IBI389能够成为胰腺癌患者的颠覆性疗法?
首先IBI389是一种抗CLDN18.2/CD3双特异性抗体,可通过结合肿瘤细胞上表达的 CLDN18.2 和 T 细胞上的 CD3,将 T 细胞重定向到肿瘤细胞,从而诱导 T 细胞介导的细胞杀伤。
在本届ASCO上披露的72 名 CLDN18.2 阳性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 PDAC 患者的初步结果显示,在CLDN18.2 IHC 2/3+≥10%的胰腺癌受试者中,接受100μg/kg IBI389治疗时,即观察到初步疗效信号。
600μg/kg治疗组疗效更佳,在27例至少进行了一次基线后肿瘤评估的受试者中,ORR为29.6% ,确认的客观缓解率(cORR)为25.9%,DCR达70.4%(95%CI:49.8-86.2)。在CLDN18.2 IHC 2/3+≥40%的18例受试者中,cORR达38.9%。
如此积极的疗效数据,也为在一线方案以外的替换方案中化疗响应率仅为6-16%的临床治疗现状,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
GlobalData 的制药分析师 Nadim Anwer 也评论道:“尽管最近在治疗胰腺癌的治疗方法方面取得了进展,并且引入了具有新作用机制的药物,但未满足的需求仍然很高。
IBI389作为全球首个针对 CLDN18.2/CD3 的双特异性抗体,可能对PDAC 治疗领域产生积极影响
。”
也就是说,在胰腺癌治疗路上,医药二哥虽然能够翻天,但是否能维持住还要靠更多的疗法突破。
如上文所述,药企在胰腺癌疗法探索中从未停下脚步。除以信达生物为代表的双抗之外,化药、单抗、CAR-T疗法、疫苗以及溶瘤病毒等胰腺癌疗法也层出不穷。但后期药物临床试验高中止率和失败率也凸显了胰腺癌疾病领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最近的一起胰腺癌临床失败则发生在康宁杰瑞身上。5月28日,康宁杰瑞公告,其核心管线PD-L1/CTLA-4双抗KN04+化疗联合一线治疗晚期或转移性PDAC的三期临床KN046-303试验已达到预设的死亡事件数。经数据分析显示,总生存期(OS)结果未达到预设的统计学终点。
但胰腺癌药物研发失败经历不只会发生在biotech中,诺华也曾在2015年,以3700万美元预付款以及4.8亿美元的监管和商业里程碑从 Xoma 公司获得 NIS793 使用权,用于进行 NIS793 治疗胰腺导管腺癌的III期试验,测试该药物与吉西他滨和纳布紫杉醇的联合应用。
但在近十年的研发过后,最终还是于2023年8月停止所有正在进行的 NIS793 临床研究,并向Xoma退货,这一款潜在“FIC”的全人源的抗TGF-β IgG2单抗在胰腺癌治疗道路上最终被画上了句号。
但在陨落的疗法之外,更多的新兴疗法也正在不断崛起。
在治疗恶性血液学肿瘤方面,CAR-T疗法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然而CAR-T在实体瘤方面的成绩却乏善可陈。就在最近几年,已有研究表明,CAR-T疗法的成功已经延续到实体瘤范畴,其中以胰腺癌首当其冲。
作为
国际上首个针对Claudin18.2的CAR-T细胞,科济药业CT041从2019年首次亮相就惊艳世界。
5月28日,科济药业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公布了CT041在治疗胰腺癌患者中的最新研究成果。
结果显示24例患者中有12例观察到肿瘤靶病灶不同程度缩小,总体客观缓解率(ORR)为16.7%,疾病控制率(DCR)为70.8%,临床获益率(CR/PR+SD≥4个月)为37.5%。中位应答持续时间(mDoR)为9.5个月,12个月的DoR率为5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3.3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OS)为10.0个月,12个月时OS率为45.8%。在获得PR/SD的患者中,mPFS(6.0 vs 1.0个月,P < 0.001)和mOS(17.6 vs 4.0个月,P < 0.001)均较PD患者显著延长。
今年4月初,Candel公司也报告了其病毒免疫疗法CAN-2409治疗胰腺癌的2期临床试验数据。截至2024年3月29日的数据显示,CAN-2409组患者的预计平均总生存期为28.8个月,对照组为12.5个月;治疗36个月时,CAN-2409组患者的预计总生存率为47.6%,对照组为16.7%;其中两名患者从入组开始存活了超过50.0个月。
尽管PDAC的众多新疗法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早期积极结果,并且监管机构通过突破性疗法和快速通道资格等措施加快了研发,但与NSCLC和黑色素瘤等其他恶性肿瘤相比,PDAC治疗的进展相对有限。日后也更期待科研人员的持续努力能够为PDAC治疗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时间:
2024年6月26日
19:35-20:15
嘉宾介绍:
东京工业大学理学博士,北京百普赛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研发经理,类器官平台研发负责人。有丰富的基于iPSC的体外药筛模型构建及类器官分化经验。构建了具有免疫和血管细胞的心,脑,肠和肝类器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类脑的PD和AD模型,肝炎和肠炎模型。开发了心和脑类器官的冻存复苏技术。
时间:
2024年6月26日
20:15-20:55
生物化学硕士学位,求学期间师从金宁一院士在军事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室从事研发工作。毕业后,于上海美迪西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药明康德等多家生物医药公司任职,负责生物部门的新药筛选业务。现任TissUse中国区副总经理,负责TissUse器官芯片技术在中国区的技术推广,技术合作交流工作。
(请注明姓名+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