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永远不缺乏多或空的旗手,我们只想在关键点上把握好。
短期行情的性质?源于预期修复+抢跑,也是中期震荡慢牛行情的开端。我们在6月7日提醒投资者已经感受到交易情绪的蠢蠢欲动,在空间较小、预期一致的情况下容易抢跑。
触发剂?我们当时提及了几点:监管协调加强、货币政策转为不紧不松(第四次督查要求降低政府债务成本)、银监“三三四”检查的自查阶段在6月12日结束、金融防风险重心变化、债券通即将到来与弱美元、债市配置价值凸显。当然M2破十当时也已经在市场中有所预期,而财政部国债随买制度推波助澜。
谁在参与?保险、基金看似是主力,银行配置盘仍受MPA和钱少钱贵影响响应一般,踏空者不少。其中保险保费增长快,协存到期多,是近期增持主力。基金委外近期有净增加现象,主要来自保险和之前做的少的小银行,看中的是债市配置价值。当然,非银机构普遍的短久期低杠杆也功不可没。17年已经过去一半,各方都有博收益的冲动。我们注意到有些非标投资者也开始在买入债券,这是值得关注的积极信号。另一方面,踏空的投资者不少,不少投资者表示交易性行情难于把握,但基本认同市场再次跌破5月高点的概率已经不大,后市会积极把握机会,寻找与账户匹配的点。
这波行情还有个突出特点是一级市场空缺,信用债很大程度上是估值行情。不需要太多资金也导足以致信用债估值下行异常猛烈。说好的配置价值转化为既高兴又无奈的资本利得机会,转瞬即逝。
行情有没有局限性?
1、金融防风险的大基调短期不会改变,金融杠杆得到遏制但难言出清。目前金融杠杆显然没有出清,负债成本超过资产端的情况仍较为普遍,仍不是可持续的状态。委外没有被限制,但增多也不为监管机构所乐见。上述委外悖论对行情的节奏会有制约,解杠杆的风险点仍存;
2、配置盘的共振不力。负债端问题还是银行配置盘面临的最大掣肘,存款争夺没有看到结束的迹象。影响的银行体系钱少、钱贵的状况未改,有限的资源仍倾向于信贷和支持地方债。而过去两年大量增持的地方债到期再投资压力很小。解决无非几点,央行降准、外占回流、金融去杠杆、信贷萎缩。目前降准可能性很小,负债端下行需要时间。
3、货币政策在6月份市场担心时是“不紧不松”,在市场憧憬时可能又会变成“不松不紧”,存在小幅的预期差;
4、一级市场供给压力考验。利率债、地方债下半年供给量大,信用债在利率下行后或许也会积极把握发行窗口。而上述87号文、国务院第四次督查,加上非标超标,都导致融资渠道收窄,城投公司等信用债发行会否升温值得关注。而信贷利率近期明显上行,加上这些投资者对利率敏感度低,对一级市场是个考验。一级需要配置盘和新增资金的配合,这将考验行情成色。
我们在6月21日提到,行情的时间未尽,LCR和MPA季末考核度过半年末仍是利好,而7月尤其中旬之后的扰动预计将增多。但空间短期已经不大(当时210处于4.15%附近),长端利率大举突破3月底水平还很难,各方面配合程度还没有明显超过当时,尤其是监管政策和长期资金成本。
中期看法?市场可能已经进入右侧,时间对多头有利,路径一波三折,我们持震荡慢牛行情看法。重申5月份利率高点可能是本轮利率顶点至少十分接近。短期行情过后后续关键变量是87号文等对地方政府融资行为的影响。此前的所谓金融去杠杆主要发生在非银机构和同业链条上,对实体经济影响不大。但如果地方政府融资行为得到约束,资金可得性下降,叠加房地产下行、库存周期弱化和外需不确定性,融资需求弱化、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货币政策维稳压力提升,债市的下行空间有可能会打开。而外汇占款能否回流、美股出现大幅调整、美国经济不及预期、重要会议召开也可能成为交易性机会触发剂。对于债券通,不高估其短期冲击,不低估其长期影响。当然,美联储加息速度仍是外部不可控因素。好在中美利差目前仍较大,还不构成明显制约。
我们对2017年的年初预判就是“防守,反击,变局”。5月份高点已经成为上行阻力位,向下突破3月底低点也需要时间和契机,短期预期修复+抢跑行情之后,7月中旬到8月份的扰动因素增多,但震荡慢牛行情已经开启。短端票息和资本力度甚至杠杆机会兼具,适度拉长久期,存单及三年以下信用债仍具配置价值。一方面,避免同业存单万一出现量价齐缩带来的再投资风险,同时遇到调整不过度承担风险并保留反击机会。长端利率债短期以波段机会为主,遇调整不再是风险而是机会。适度参与做陡策略,杠杆操作有所恢复。低等级信用债仍是最大风险点,金融去杠杆弱化需求,金融严监管加大再融资压力,增值税改革影响实际收益。
股市同样受益于监管政策预期修复,而预期修复的过程中还是权益和转债弹性最佳。股市存量资金博弈格局难改,三季度不悲观,但存量资金博弈和轮动特征难改,情绪驱动明显,先震荡再求进。板块上,白马分化、二线蓝筹补涨、国企改革等题材活跃、真成长埋伏。对转债品种,我们5月中旬开始建议收集筹码,不过本轮行情力度略超预期。目前诸多投资者已经感觉难于下手,我们建议短期调整持仓结构,供给将很快提速,建议腾挪部分仓位等待一级市场机会。前期依赖估值拉升及利好兑现的个券,则需要逐步把握兑现机会。债市已经走出最低谷,但震荡慢牛行情下,获得高回报很难,向转债等要弹性仍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