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温骏轩 辑 | 尘埃 音 | 兆斌
系列:大航海时代
将巴西的穆拉托人称为“棕色人种”,并不是在做严格意义上的人种分类,而仅仅是针对 “黑白混血”族群,肤色特征的一种显性认定。生物学上认定的“棕种人”,指向的是生存在澳大利亚及南太平洋岛屿上的一些土著(如美拉尼西亚人)。
鉴于他们的数量是如此稀少,目前提到世界人种分类,通常只会说到“黄-白-黑”三大人种。
从种族角度说,黑白混血属性的巴西棕色族群是一个过渡体。问题在于,尽管跨种族混血现象普遍存在于世界各个角落,比如欧亚黄白人种发生剧烈碰撞的亚洲中部、有人种博物馆之称的印度,但并不是每一个混血族群都有机会获得一个独立的法律认证。最起码在经常被误认为种族政策宽容的美国,这种情况并不存在。
单纯从肤色来看,大家在看到一些美国黑人时,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这些还是黑人吗?(比如著名影星哈莉•贝瑞)
黑珍珠哈利
•
贝瑞
尤其当你前一秒刚看过他们的非洲远亲时。从肤色来说,被归入黑色种族的美国黑人,有相当部分并不比巴西的“穆拉托人”看起来更黑。目前由于黑人一词带有明显的种族色彩,所以目前“美国黑人”在法律上的准确定义是“非洲裔美国人”。这种文字上的修饰,并不妨碍我们从种族认定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美国黑人的肤色整体显得比较浅,与巴西穆拉托人所呈现的“棕色”属性,原因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在漫长的奴隶史中,女性黑奴作为一笔可以增殖的资产,并不会被限制生育。一个怀孕的黑奴,甚至能够卖个更高价。问题在于,在丛林法则下的生育权争夺,白色人种的奴隶主及他们雇佣的白人管理者自然是更占据优势。虽然很少有白种人,愿意主动与他们的黑色女奴生下合法的后代,但无需要负责的性行为,还是为新大陆的黑色群体,注入了大量的白色基因。
在美国,有三分之二的美国黑人都带有白人基因,其整体所带有的白种人基因比例达到16%。然而这些大多源自父系的白种人基因,并不能帮助一个美国黑人变成白人,甚至是获得一个如“穆拉托人”那样的,介于黑白之间的种族属性。
基于过往的白人至上观点,以及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才在法律层面终结的“种族隔离”制度。传统美国白人社群,尤其是南部地区的美国白人,在种族认知上存在着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 “一滴血原则”。
所谓“一滴血原则”,指的是一个人血液里只要有一滴来自黑人的血,都应该被认定为黑人,即使他的外表拥有完全的白人种族特征。这个原则甚至被以法律的形式在很多州固定了下来。
只不过由于美国的联邦制特点,每个州在具体的认定时,会有不同的标准。比如在1977年的一个案例中,一个从未怀疑过自己白人身份的路易斯安娜州妇女,在上溯族谱时被发现,自己七代之前的女性先祖是一名黑人。这意味着她的体内含有16分之一的黑人血统,而当时该州的法律规定,有色人种血统的占比必须少于三十二分之一,才能被忽略不计。这意味这位女士,在种族上必须被认定为黑人。尽管类似法律,后来在很多州都废除了,但社会认知却并没有随之改变。
关于“一滴血原则”的形成缘由,以及对美国社会的深远影响问题,在美国部分会详细展开。现在我们最起码知道,美国主流社会在种族融合,或者说白种人是否要与其他种族融合的问题上,有多么的保守了。
反观巴西,则是一个完全相反的存在。甚至可以说,在巴西也存在“一滴血原则”,只不过是反向的。在巴西,一个人的父母分别属于黑、白两个种族,几乎是不可能被认定为黑人的。肤色显得浅一点,获得白人身份也完全不是问题。
罗纳尔多和他的母亲
要是我说著名的巴西球星罗纳尔多的自我认定,以及出身证上的种族认定是“白人”,相信很多人会惊掉下巴。然而这就是事实,虽然罗纳尔多的父亲是一名黑人,并且认定自己的儿子也应该是黑人,但被白人母亲抚养长大的罗纳尔多并不这样认为(尽管纯粹从种族角度看,罗纳尔多的母亲无疑也是混血)。
这种情况在美国是绝对不会出现的,像刚才提到的黑珍珠“哈莉.贝瑞”,以及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其实都拥有一个白人母亲,但在即使是一滴黑人的血,都有可能让你做不了白人的情况下,这两位半黑半白的美国名人就更没有机会了。
当然,即使在对种族归属问题相当宽容的巴西,罗纳尔多外貌中过于显著的非洲特征,还是使他本人的种族属性有些争议的。有人认为他应该是巴西黑人的骄傲,有人认为他更应该自我认定为“穆拉托人”。不过对罗纳尔多的后代来说,这个困惑将不再存在。如果回顾罗纳尔多的几段恋情和婚姻会发现,他所寻找的伴侣都是具有典型白人特征的女性。这意味着他的后代,在种族特征上会越来越趋向于白人。
种族问题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血统问题,而是历史和社会认知的产物,并且可以通过政治和法律重新界定。今天,生在岭南地区的中国人与长在东北地区的中国人,尽管在体质特征上有着较大的区别(大到普通人也能看出差别来),但却完全不会影响彼此共同的国族认同。
更为典型的案例是以色列,在这里你会看到白、黄、黑各种种族的犹太人。人口上处于劣势的犹太人,在种族问题上与巴西有相似之处,同样选择的是与美国相反的“一滴血原则”,任何一滴能够被证明的犹太血液,都有可能让一个人变成犹太人。
当然,想成为一名犹太人,拥有一滴“犹太血”只是必备的条件之一。能够成为一名犹太人、一名以色列公民,还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犹太教信仰),这些都是需要专门认定的。相比之下,在巴西做一名“白人”就要简单的多了。因为标准就是直观标准,并不需要去验血或者追查系谱。
如果一个人皮肤相对较浅,五官又更具欧洲人特征,那么他就可以在法律层面认定自己是一名“白人”。由于巴西在种族认定上的宽松性, 导致“巴西白人”被认为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最起码生活在美国或者阿根廷的白人,很难认为部分巴西白人与自己是同一种族。
除了罗纳尔多这个在巴西境内都颇具争议的案例以外,目前巴西当家球星内马尔在欧洲征战职业联赛时,也屡屡因种族问题而在球场上遭遇语言暴力。在欧洲的种族主义者看来,内马尔显示了黑人的属性。然而在巴西,内马尔的种族特征却已经足以让他认定自己是一名白人了。
内马尔黑?
那么,巴西如此宽松的种族政策,是否代表着这个国家并不存在种族歧视,而是希望呈现这样异彩纷呈的景象呢?情况并非如此。事实上,当下这种反向“一滴血原则”操作,其根源恰恰是种族歧视。
与很多人想象中不同的是,今天巴西人中的白色基因,大部分并不是由葡萄牙人带来的。基于葡萄牙本身的人口数量有限,甚至为保本土国力,对移民巴西进行过限制,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并不难理解。
巴西建国之后,欧洲由于工业化及人口膨涨问题,造成了大量富余人口。包括美国、阿根廷、巴西在内的新大陆各国,借此机会吸纳了大量来自欧洲的移民(仅1870年至1920年年间,巴西就吸纳了300万欧洲移民)。独立并废止奴隶制之后的巴西,与南北战争后的美国一样,面临一个如何定位黑人的问题,毕竟黑人已经获得了合法的国民地位。
出乎意料的是,巴西并没有像美国那样,在种族问题上选择“拼盘式”的存在。也没有对这个问题放任自流,定位为一个混血国家,而是如阿根廷一样将定位为了一个“白人国家”。然而现实的问题是,巴西并不能就此抹去原来的黑色基因。尤其巴西的历史文化,已经烙上了深深的非洲印记。
为此,巴西建国伊始就给自己定立了一个“白化计划”。一方面,利用客观存在的“白人优于混血人,混血人优于黑人”的种族鄙视链(虽然巴西这条鄙视链的程度,比很多国家要淡得多),让巴西的黑人包括其它有色人种,愿意通过改变种族属性,来提升自己有鄙视链中的身位;另一方面制定相当宽松的政策,让国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外貌特征,来认定自己的种族属性。还有一点也颇为重要,那就是在吸收新移民时,避免再注入新的非洲基因,而主要从欧洲吸纳新鲜血液。
巴西独立后这种标准宽松的“白化政策”,与葡萄牙人当年对种族融合的看法是相一致的。伊比利亚半岛是地中海南北两端地缘博弈的焦点,这样的地缘政治位置,使得西、葡两国本身就成为了种族融合之地。比如在收复失地运动结束之后,很多摩尔人被允许留在了伊比利亚,成为西班牙或者葡萄牙的国民。前提是他们愿意做出信仰上的改变。事实上,早在迦太基罗马争霸的时代,来自亚非的基因就已经大量融入了这片土地。在殖民巴西之初,前往新大陆的葡萄牙人几乎都是单身男性。与原住民或者女性黑奴繁育后代,成为了大部分人的选择。
最初制定白化政策的政治家,曾经希望在21世纪初,将黑色的巴西人完全融合掉,取而代之的是超过80%的白人认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不过正如我们刚才所说的那样,种族认定其实并不是一个血统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学范畴的问题。
既然巴西有这样的国策,并且人都有提高自己社会层级的内在驱动力,那么假以时日,巴西还是很有机会成为他期待中的“白人”国家的。如果巴西的国力上升到足够身位,外部认同的障碍将会变得更小。就像同样叫“罗纳尔多”的葡萄牙球星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C罗),虽然基因层面的种族问题存疑,但他的优异成绩使得生活在英国和其它欧洲地区的,那些看起来更纯种的白人,从心理上更愿意认定他为白人之光。
有一种说法是,人类如果能够摒弃种族藩篱,无障碍进行融合的话,那么将来的地球人应该只会拥有一种肤色——咖啡色。现在看来,这种世界大同式的梦想,应该会最先在巴西实现。鉴于咖啡之于巴西来说是如此的重要,其心理趋向又是做一个白种人国家,将这个有趣国家的种族色彩认定为“牛奶咖啡”倒是十分贴切。至于说心理认同是白色,种族特征又像是“咖啡”的巴西,到底算不算真正的白人国家,那就让时间来证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