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上午好,中午好,下午好,晚上好
点击上方胶卷迷俱乐部快速关注
尽量简化操作的便携式相机的概念早在60年代已经提出,到了70年代已经有一些产品。80年代自动概念便携相机开始出现,但是全自动的相机一直到90年代才多起来。
京瓷公司在接手了CONTAX品牌后依然在1984年推出了一台名为T的便携式相机,成为未来T系列相机的开端。
CONTAX T依然是手动对焦相机,这台相机非常小,从设计思路来看似乎又有点MINOX35的感觉,也是设置了一个翻盖的造型。
它的镜头是38/2.8,一个5枚4组的经典SONNAR结构,前组3片分离,后组一个粘合,随着技术的升级,SONNAR结构的后组不再需要三片粘合了,两片就够了。6年后推出的全自动的T2同样使用了这枚镜头。
CONTAX T使用一个菱形的黄斑进行手动对焦,曝光基本自动化,全电控制。虽然相机很小,但依然有一个复杂的黄斑结构如上图。
它不能完全手动控制曝光,只能自动曝光,这也是T系列相机的特点。
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全便携的相机是T2,1990年推出。它的推出时间要早于日本其他主流厂家,但从相机的定位来看,CONTAX T2其实并不是后来理光GR,美能达TC-1这样的主打镜头优势的便携机,它主打的是自动操作。
T2实现了自动对焦,为了保证便携性镜头可以收入机身内,镜头本身没有升级。操作上只有A和P两种模式,对焦点只有一个在正中心。
T2的手动对焦使用的是自动机经典的距离设定形式,也就是只能固定几个具体的距离,这是90年代非单反的自动对焦相机手动对焦的常用模式。
此外,T2相机在光圈优先模式下,快门速度最快只能达到1/200秒,全自动情况下才能达到1/500。
T2的自动对焦采用红外线测距。
整台相机的操作非常非常简单,非常非常便捷,在那个年代是创举式的相机,这台T2也确定了许多自动对焦便携机的技术特点,其实说白了就是偷懒的方法。
京瓷公司还是具备强大的商业头脑,在1993年,他们推出了TVS相机。
TVS是便携式变焦镜头相机,使用蔡司的28-56/3.5-6.5的变焦镜头,这是广角-标准的变焦,相当实用,镜头结构相对简单。因为镜头变焦,取景器也被设计成了变焦的形式,可以与镜头联动。
因为镜头素质不强,这台相机,或者说这种相机光圈必须很小镜头素质才能提升。
加入变焦后,机身的整体制造成本和设计难度都提升了不少,价格也比T2贵了很多,T2的价格是12万日元(当时看来也很贵),TVS要17万。
TVS机身正面有一个很大的扭,这个扭又是开关又是手动变焦的装置,还算是比较顺手的设计,这个设计到2代就取消了。
T2和TVS作为T系列里定焦和变焦的成熟之作,依然保留了许多旧时代的操作习惯,比如他们虽然都没有M档,A档操作并没有完全集成在操作系统里,依然保留了光圈环,在实际曝光时有时会根据情况强制切换曝光模式。
在照相机技术突飞猛进的90年代,CONTAX很快也推出了更新换代的机型。
首先更新的是TVS。
TVS2代对第一代的改动主要是操作性能上的,镜头不变。
2代和1代外观非常接近,正面取消了那个扳手变成直接拧镜头。可能是因为TVS第一代废片率太高,第二代调整了取景器,提高了对焦精度,自动对焦的原理虽然没有变,但是增加了准确度。
到了1999年,CONTAX又升级了TVS相机,这种相对高级的变焦便携机当时并不多。新的TVS3相机有了许多改动。
首当其冲的是镜头,镜头变为30-60/3.7-6.7。这枚镜头的结构依然是6枚5组,但是设计结构发生了一定改变,导致焦距和光圈变化。
这枚镜头的用料大大升级,加入了2片非球面镜片,1片低色散镜片,画质比前两代好。
到了这一代相机,操作全部集成到了机身上,在手动对焦距离上TVS3也取消了过去一挡一挡的形式,改为一个连续的转盘。
相机设计回了最早T的那种翻盖设计,依然是全自动操作。但是翻盖上有一个液晶屏可以提示光圈的情况。
TVS3代终于有了非常突出的升级,操作也实现了机身全控制的那个年代的主流设计,这种完全由机身控制的操作方式一直沿用至今,直观的表现是转盘被取消,像T系列上的光圈环也取消了。
进到新世纪之后,CONTAX发布了T3相机。
CONTAX T3相机不是T2的升级版,是一台全新设计的相机,吸取了TVS设计经验,其他厂家的设计思路的机器。
T3的特征是高度集成,便携操作,它主打的就是全自动,在全自动模式下快门速度高达1/1200,但在A档下只有1/180。光圈的设置放在机顶,之后就都是按键了,可以说方便到毫无操作可言。
对焦机制倒没有什么进化,依然是单点独立自动对焦系统,但对焦逻辑加入了辅助系统,对焦精度有了一定提升。
比较有趣的是T3的镜头。
先聊聊另一个问题,实际上CONTAX T3在当时并不贵,它的定价是98000日币,比T2的定价还要便宜,TC-1是15万,TVS3要16万,理光的GR1V也是98000,GR21要14万,尼康的35TI是12.5万,28TI是13万。
那么为什么T3反而没有T2贵呢?很大程度上在于镜头。
T3镜头虽然是广角,但并不是特别大,35/2.8是个旁轴的经典指标,在这枚6枚4组的镜头上,动用了3片高折射低色散镜片,没有加入非球面。
就其原本的用料来看,也算是不错的镜头了,但这也把T3和其他品牌的便携机区分开来,没有主打镜头。
但你也别把这个镜头想得太好,那个年代的镜头能力没有强到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拍出满意的照片,你网上看到的那些所谓美图,都是百里挑一挑出来的,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一照成仙万图诛,你是不知道这些你觉得厉害的镜头的背后制造了数量多么惊人的废片。这种镜头要拍好照片需要很多条件,你要是自动地咔咔咔,那肯定得浪费不少钱。
我想其实先讲Tix再讲T3会好一点,也无所谓了。
1997年,CONTAX推出了一款针对APS-C胶卷的小型相机Tix,这被称为APS-C中唯一一台高级非单反相机。
它的机身设计和后背设计未来都运用到了TVS3和T3上,可以说是一台带有实验性质开路的相机。而且其整体体积和外观都和后来的T3很接近。
镜头28/2.8,APS-C,实际上大约是35/2.8,打的是SONNAR却是经典的6枚4组对称式的双高斯结构镜头。它依然保留了老T系列的光圈环,拥有A和P档,以P为主。
就在T系列发展的关头,相机世界也迎来了数字化的风暴,京瓷公司原本是非常支持数码化发展的,也推出过一些数码相机,但很快商业嗅觉敏锐的京瓷发现了数码相机商业模式的问题,果断退出,现在看起来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战略眼光。
2002年,京瓷推出一台TVS数码相机,2003年正式发售,用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就是一台卡片机。你也可以把它理解成理光GR刚刚数码化时候的产品。
如果用那个年代的指标来看,这台相机的功能还挺强大的:传感器500万像素CCD,1/1.8英寸。大家可能觉得1/1.8英寸很小啊,现在随便都APS-C了,但这是20年前,20年前1/1.8英寸的传感器在这种小相机上使用已经是非常奢侈的事情了。
为了应对数码,镜头采用了3片非球面2片高折射,变焦范围有3倍,远远超过原来的TVS,达到了相当135的35mm-105mm,涵盖了广角到中长焦。光圈2.8-4.8,在当时算很大了。
这么一台猛机,价格倒也不是很离谱,才13万日币,就当时而言算是便宜的了,但相比卡片机又比较贵。不过现在CCD被炒作,这台相机也被炒到了3000多,真是有病。
如果说要对T系列整体做个评价的话,我觉得抛开情感来谈,这个系列只能说中规中矩,相比CONTAX其他系列肯定算不上惊艳。而且这个系列器材作为便携相机,始终没有太强调镜头性能,这是让人感到遗憾的地方,对于胶卷摄影而言,镜头素质真的太重要的,操作什么反而是其次的,甚至很多时候恰恰是这种半吊子的自动,搞得我们废片满天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