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袁绍吐血身亡后,他的儿子又因权力之争产生内讧,北方局势日渐明朗。
袁绍之子以及他的谋士、将领,有的主动请降,有的则誓死不降,向我们展示了怎样性格的人的不同命运?而曹操对待这些人的不同态度,让我们看到一个政治家的那些胆略与气度?现代企业管理跟曹操学什么?
建安七年,袁绍兵败吐血而亡,临终废长子袁谭而立幼子袁尚,挑起了他们兄弟间的斗争。
历史上兄弟相争的案例不少,我们不能说它一定是坏事,但也绝不能说它是好事。只有在一种特殊情况下,兄弟相争才算合理,那就是真正为天下百姓而争。
袁谭和袁尚是为天下百姓而争吗?
根本谈不上,他们的格局太小,,切只为了一个“利”字,所以连曹操都看不去了。他们兄弟这样相争,用中国人的话讲,就是家教不好,,家风不正。
袁绍在外面的表现就是自私自利,毫无远见,,回到家里也不可能给孩子树立很好的榜样,这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虽然同父同母所生的小孩也不见得个性都样,但既然是兄弟当敌兵将至的时候,最起码应该齐心御敌,不是整天争论谁对谁错兄弟之间是非搞得太分明,就没有兄弟之情了。
袁谭袁尚在那种家教环境下长大,从小就计较谁对谁错,相互之间争风吃醋,所以长大了也不会有什么手足之情。现在大敌当前,两兄弟居然斗得比对外人还激烈,很让人看不起袁谭被袁尚围攻,无奈派谋士辛毗去向曹操请降,辛毗却自此投到曹操帐下,并力劝曹操,利用袁氏兄弟内之机,并吞河北。
辛毗:“天下之患,莫大于河北”!
这句话对曹操而言是对的,因为曹操当时最想占领的地方就是河北。
然而话本身虽然是对的,但辛毗毕竟是袁谭的手下,现在居然跟曹操讲这种话,却是很不应该。
一个人的立场很重要。
站在什么样的立场,就只能讲什么样的话。同样句话,有的人讲出来我可以接受,,有的人讲出来我们就会觉得很奇怪。在现代管理中谈话必须要看立场,这样才知道讲话的目的。
辛毗这是在劝曹操借着袁谭投降的机会一举把河北吞并,这是他处在当时的立场应该讲的话,后来袁谭率部投降曹操,曹操得知吕旷、吕翔兄弟二人原为袁尚部将,当场封吕氏兄弟为列侯。
曹操的反是何等敏捷,他见袁谭身后两个人长得很像,而且同是姓吕,马上就想到这二人应该也是兄弟得知他们因不忍袁氏兄弟手足相残而一起归于袁谭手下,曹操自然就对比想到了袁氏兄弟的同室操戈。
虽然这些都跟曹操没关系,但他还是马上给袁谭难堪,,当场封吕旷、吕翔兄弟为侯,对袁谭却不理不睬的是非观念很强。
曹操这样做是让袁谭自己去反省:吕氏兄弟那样同心,你们兄弟之间又是什么样子呢?
曹操这是做给天下人看的,是一个很好的举动冀州袁尚出兵平原,想先灭袁谭,再破曹操。曹操对此非常不屑他心想:袁尚要打也应该先打我,怎么能先自己的兄弟呢?
管理企业高管同心是何等的重要,整天勾心斗角,把时间不用在工作上,何等的悲哀!
进城后,曹操看见当初替袁绍起草讨伐檄文的陈琳被押解而来,质问其为何辱及自己的祖父先人,
陈琳:“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众将要杀陈琳,反被曹操制止。
对曹操来讲,杀不杀陈琳其实没有什么不同。因为不管杀不杀他,那篇檄文已经流传开了。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最终会做出何种选择,就要看陈琳自己如何应对了。如果陈琳讲任何求饶的话,都只会使曹操更加火大,但他此时却讲了一句很关键的话,让曹操气不起来。他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这样回答,没有直接回答曹操的问题,而是拐弯抹角地说明自己也是不得已的。
是如果他直接说自己是不得已而为之,又会有求饶的意味儿,曹操可能也不会放过他。
所以他既没有求饶,也没有说“写都写了,要杀就杀吧”
,
而是说“箭在弦上
,
不得不发”。同样一个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出来,结果是大不一样的。
我们没有讨论陈琳该不该救自己,那是他自己的选择
,
我们只是很欣赏他说的这句话而已。
尤其曹操是一个喜欢玩弄文辞的人,或许就是因为一听这话不错,就不杀他了。
其实,曹操跟袁绍是有旧交情的,所以他打归打,心里还是有点念旧,因此规定城破之日,任何人都不准进入袁府。
曹丕当然也知道禁令,可他为什么还敢进去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曹操的儿子,否则换成别人,谁敢?
但是,曹丕会无缘无故违反曹操的禁令进入袁府吗?
当然不可能。
他是为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女人才进去,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色胆包天。
男人看到女色之后,胆子通常比谁都大。而且曹丕会想,就算父亲到时候责怪,自己伏下来哭求就是了。
同时曹丕也知道,父亲看到漂亮的女人,心一定会软下来的,绝不会硬要把她杀掉。
因为他们父子有个相同的习性,那就是贪恋女色果然不出曹不所料,曹操刚进去很生气,责问他为什么违抗禁令,但见到甄氏后。
曹操心想:“不要说你想要,我都想要”。
于是,他便不再追究曹丕了。袁绍之妻刘氏想将甄氏献与曹丕为妻,曹操未置可否。
甄氏请求死,曹操反而应允曹丕纳甄氏为妻。甄氏如果不是美人,她敢求曹操赐她一死吗?
肯定不敢,因为曹操可能真的点头让她去死。
我们没有说人应该怕死,,也没有说甄氏不应该死。因为求生求死是每个人自己的决定,用不着我们第三者来评论。
况且人各有志,不能强求。甄氏虽然请求曹操赐自己一死,但她心里是不是真的想死,我们不得而知,最起码我们可以判断曹操是不可能赐她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