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灰鸽叔叔
来源:灰鸽叔叔(ID:unclehuige)
一
上周六,在家长休息室里,听到两位阿姨在聊股市——这很不寻常——上次我在休息室里听到股市,已经是两年多年的事情了。
话题的缘起,是证监会领导的“春天不远了”,阿姨的反馈也相当乐观:“跌得裤子都没了,应该也没什么可以跌了”。
我特别想说,裤子没了还有皮,还有肉,还有骨——4000点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裤子已经被扒掉了,现在呢?
我之所以愿意再硬着头皮写一下股市,是因为阿姨说了一句特别文艺的话:
“股市摧毁了多少人的生活哦。”
我猜这可能也是不少人的观点,毕竟在过去的两年里,行情太惨了。我能理解所有的不满与愤懑情绪。但有一个个人观点,我很少提到——
至今我依然觉得,下跌的股市没有摧毁人们的生活,只是让它回归正常。
我还有一个期待,那就是——请别再鼓励老百姓炒股了。
二
说两个熟人的故事。
第一个熟人是一个比我小一轮的年轻人。
2015年的时候,他正在一家国企实习。因为待遇有限,杂活无限,小伙子每次都怨气冲天。他妈便让我劝劝他。
小伙子一边玩游戏一边对我说,这点工资还让我做那么多,我炒股一天都比那里做一个月强。
这并不是问题的终结。后来他妈看到孩子的账户后,半信半疑地对我说,也许……也许孩子真的是炒股的料?
于是我只能放弃沟通。后来这个孩子不出所料地离开了国企,再后来辗转于许多公司,还就职过一家暴雷的P2P。孩子他妈经常在微信群里让熟人张罗工作,没人再提股票的事。
你可能觉得这孩子挺苦。我倒觉得这事儿挺好。
对所有普通百姓来说,收入的核心主体一定是工作而不是投资。
你一定是付出了劳动,为社会创造了价值,然后才能获得匹配的收入。
但在一个疯狂上涨的股市中,这种说服是很难的。人人都觉得自己的财富在增加,自己的眼光比劳动更重要——很少有人想到:如果人人都指望投资挣钱,那谁来做那些被投资的事情呢?
下跌到人气涣散的股市,让年轻人的工作观回归正常。
第二个熟人是一位退休的老太太,比我妈年长五岁。
2015年的时候,每逢工作日,她就铁打不动地坐在古方路的营业厅里。因为本钱多,还坐进了所谓的“大户室”。
那时候老太太的家里经常吵架。和儿子吵,和媳妇吵。媳妇指望老太太帮忙去幼儿园接孩子,老太太认为耽搁了自己的致富大计:“尾盘竞价那都是机遇,两点半行情抓住了,那绝对发财”。
家里请了保姆、又请了阿姨,老太太坐得太久,腰椎出了问题,又请了推拿师上门。周末的时候,老太太带着孙子晒太阳,人多的时候,老太太试图让孩子表演个节目,但孙子百呼不应。
有人揶揄:你这孙子和你不亲嘛。老太太的表情阴郁地要滴出水来。
后来老太太脾气暴躁了一段时间。再后来老太太很少去营业厅了,也远离了“两点半行情”。现在老太太每天买菜、接送孩子、打打麻将,尽管也很忙,但家里争吵的频次明显降低了很多。孩子在草坪上曾为我们演出过一场完整的《捉放曹》。
下跌到人气涣散的股市,让老年人的生活回归正常。
三
人气涣散的股市,其实是把“炒股”这件事情从人们的生活中剥离——如果经济损失有限,它其实不是什么坏事情。
对普通的老百姓来说,财富的积累压根不应该来源于股市,更不值得你耗费时间追逐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