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维舟
维舟的观点、评论与文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鲁中晨报  ·  刘德华方紧急声明! ·  17 小时前  
德州晚报  ·  创造历史!德州这支男子篮球队挺进全运会 ·  20 小时前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  ·  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聊城样板建设推进会议召开 ·  昨天  
鲁中晨报  ·  颜宁(山东人),拟获中国女性至高荣誉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维舟

本号关注数过10万了

维舟  · 公众号  ·  · 2022-02-18 12:00

正文


还是忍不住说一嘴:昨晚,应该是19点多,本号越过了这个里程碑。


2020年2月5日,我在新冠疫情第一波高峰、被豆瓣连续禁言之际重开了这个已荒废已久的旧公众号,当时只有2561人关注(我还是不大喜欢说“粉”,毕竟这不过是平等参与互动)。那时我不可能料想到,两年后能过10万关注。


2020年底,关注数到了3万6——看起来也不算多,但早期的积累往往是最难的,也经历过失业和失望,有时都不想写下去了,不过明天太阳照常升起,爬起身来还是得继续。


2021年底,这个数字是9万3。不过,这主要是因为1月里《 硬核防疫与北方的衰落 》这一篇达到了100万+的阅读量,8天里带来了1万4的关注。在平常的月份,每个月也就是新增三四千的关注。


当然,这个关注量级在很多人眼里也不算什么。一年前有人找我谈广告投放,难免要看我后台数据截屏,看后他露出一个笑哭的脸,说:“才这么点啊。”因为他之前看“西瓜数据”根据监测给出的推断,要数倍于我的真实关注数。


我后来就知道了他为什么这么说。听说市面上的公众号,一般头条文章的送达阅读率(俗称的“打开率”)能到5%就算很不错了,这意味着,头条文章的平均阅读量达到1万,那基本可判断其关注数在20万以上。但本号的这个数字通常在10%-15%,最高的甚至有过46%,再加上大量转发、分享带来的阅读量。也就是说, 本号的关注者数量不多,但关注度、参与度均远高于常值。


真的,这无疑得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现在这样,已经远超我当初的预期,我也并不期待关注数还能如何大幅增长,毕竟我自知风格有点“费脑”,“大红”是不可能的,何况在当下的环境下,树大招风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此外,我的文章也经常面临被消失或被阻断传播的境地——这并不只是说很多读者默默看完后不敢转发或点“在看”,日前有不止一位读者截屏给我看,他们即便点了“在看”,却发现无法显示出来。这我以前还真没注意到,甚至闻所未闻,不过后台数据似乎可以间接印证这一点:



以《 丰县事件: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 》这篇为例,第一天阅读人数40728人,在公众号直接读取的14576人,占36%,朋友圈、聊天会话等二次传播带来的阅读量更多,然而从“朋友在看”来的仅33人,似乎低得有点不正常。


虽然环境逼仄,但在这有限的空间里还是可以说说话,有幸在此遇到大家,我铭感于心。


我知道,不少人对本号的读者构成很好奇,我也一向不喜欢遮遮掩掩的神秘感,下面就公布出来:



这是今早的截屏, 到昨天为止的实际关注数是100042 ,下面性别、年龄、城市分布等数据都基于这一数字。



常读用户比例,24%。我不清楚公众号后台如何定义“常读用户”,可能是“每个月读若干篇”算是,所以去年6月、8月我两次被封15天时,这一比例就下降到了22%。


不过大体而言,本号两年来,这一比例还是很稳定的,最高值出现在2020年4月,29.12%,毕竟当时基数小;第二高是去年9月,28.78%。最低值出现在2020年7月,19.74%。



很多人都以为本号是个典型的“男号”,女性读者占比“应该”很低,但事实上, 本号读者中的女性比例一直稳定在40%左右,最低的时候也有38%


女性的实际比例可能更高,因为有部分女性读者出于各种原因,选择了默认性别“男”,后台统计时无法甄别。



年龄分布,可能也会让很多人意外。因为常有人误以为,这么严肃的话题和内容,读者应该都是“中老年人”,但实际上超过80%都低于45岁,59%低于35岁。



不仅是读者总体中如此,常读用户中,35岁以下年轻人也一直都占比55%上下。这可能是“权利意识”等话题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而这种年龄构成或许也可表明,“年轻人都不爱看严肃文章”的流行看法不一定对。



分省数据应该不那么让人意外:最靠前的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圈和山东。


最后是关注数前100的城市/地区:



前十就合计占了50.4%,这个数字也大体稳定(2020年底是53.6%),即本号读者大体上是住在一线城市者居多,仅北上广深四城就占了超过三分之一(35.6%)。


前十的排名也变动很小,除了西安因为近期封城的文章,关注数增长了近一半,排名也从原本第12位大幅攀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