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
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
及通过复核的第一批、第二批
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山海关桥梁厂
成功通过复核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
承载着行业和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
见证了国家和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
和社会文化价值
今
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山海关桥梁厂
探访其中的历史记忆
山海关桥梁厂(现中铁山桥)的前身为始建于1894年的北洋官铁路局山海关造桥厂,是中国第一家制造钢桥和铁路道岔产品的企业,被誉为“中国钢桥的摇篮、道岔的故乡”。
▲
钢梁车间厂房建于1953年,为适应当时国家铁路建设而兴建,满足了大型钢梁制造的需要,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国家重点桥梁的钢梁均诞生于这里。
中铁山桥编纂了一本厚厚的《铁道部山海关桥梁工厂志》,记载了自1894年建厂至1989年的企业发展历史。
在中铁山桥的红桥展馆,有一件“镇馆之宝”,那就是清光绪二十四年桥牌。桥牌正中的长方形里清晰地标注着“光緒貳拾四年”字样,年号上下呈扇形分别在龙首处铸有“山海關”和“造橋廠”字样,代表着生产厂家,四条蛟龙图腾盘亘其中。
桥牌是桥梁出厂时铆接在桥梁上的厂家标识,通俗地说就是桥梁“商标”。清光绪二十四年桥牌制造于1898年,当时一家比利时桥梁公司承包了京汉铁路郑州黄河大桥的建设,在刚刚成立不久的山海关造桥厂订制了102孔31.5米上承钢桁梁和21.5米上承钢板梁,这种铭牌就是作为厂家标志铆接在钢梁上面的。
这块桥牌,是中铁山桥最珍贵的历史物件,它是历史的眼睛,时刻凝视着中铁山桥工业报国的初心与使命。
一百多年前,一位身穿长衫马褂的中年人肩背测量仪器,行走于峭壁和深涧中,他就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历经一个多月的勘测考察、凿山开路,他为京张铁路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1909年,中国人自主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建成。京张铁路全线的121座桥梁,均为中铁山桥制造。
百年弹指一挥间,2019 年,国内第一条时速350公里智能化高铁——京张高铁,如一条钢铁巨龙呼啸着穿越崇山峻岭,正式开通运营。从自主设计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张线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中铁山桥成为唯一跨越百年既参建京张铁路又参建京张高铁的企业。
在中铁山桥红桥文化广场,有几件列为工业遗产的“功勋设备”。“两米铣边机床”是当时的山海关桥梁厂于1894年从英国购入。“型钢矫正机”于1955年从苏联引进,是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机械设备。这些设备在公司钢梁生产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早期服务于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国内外知名大桥的建设。
▲
1994年4月,中铁山桥举行建厂100周年系列庆典活动。原冀热辽军区司令员、交通部党组书记、中顾委委员李运昌(右)与革命先烈王尽美之子、原吉林省军区副司令员王乃征(左)为王尽美塑像揭幕。
在红桥文化广场,还矗立着一座党的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王尽美的汉白玉塑像。1922年8月,王尽美来到山海关,以学徒工身份进入中铁山桥。9月,他在这里建立了中央企业最早的党组织,10月,便领导工人举行了震惊中外的京奉铁路工人大罢工,并取得了全面胜利,在中国铁路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