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很多人的座右铭。根据我个人的阅读经验,这句话应该修改为“书山有路,目录学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不懂目录学,不懂读书的乐趣,那就不要读书了。本文主要讲一下我的读书方法,在我的读书架构中,这是一个中观的角度。对于读书的宏观角度,如读书有什么用;读书的微观角度,如怎么具体读一本书,本文暂不涉及。需要区别一下,我在文中说的一本书是泛指某一本书,这是中观的角度,而具体的一本书,如《水浒传》,是微观的角度。
我先来说一下常见的读书误区:
1、认为书应该一页一页、一本一本地读。
2、读书没有连续系统地计划,即使有计划,书与书之间的联系也是割裂的。
3、过分重复性地读某一类水平的书,比如读了很多本成功学著作。
4、买书或借书很随意,根据自己的偏好或者受图书营销的影响。
5、过分迷恋于读书方法而忽略了自己读书的习惯。
6、读书不做笔记或者做笔记做的没有效率。
7、读书的时间分散、零碎以至于无法贯通前后文,导致阅读效率降低。
8、过分依赖于读书工具,如kindle。
9、大多数人不清楚书籍的分类或者学科的分类。
10、由于条件限制,个人拥有的图书很少,无法做大量的比较阅读工作。
11、盲目跟风地阅读畅销书。
12、找不到有效的书单来指导自己阅读,即使找到书单,也会受误导。
13、浅尝辄止,不深入阅读,无法从阅读中找到快乐。
14、直接读经典,遇到障碍后就没兴趣了。
15、读书手段单一,认为读书就是看书。
等等等等。
我举了这么多误区的例子,是想让大家先忘掉它们。我们重新来看待读书这件事。
1、我们先按学科或内容把书籍大致分一下类别,可分为三大类:自然科学书籍、社会科学书籍以及人文学科书籍。自然科学书籍,就是物理学、数学这些书。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等等。人文学科包括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等等。下图为国家图书馆分类法,更为详细的分类可以去看《中国国家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这本书。
这个分类法有什么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把市面上所有五花八门的书籍全部按部就班地各就各位,这样我们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读的书属于哪一类。我们要构建自己的读书体系,可以超越这个分类,那是以后的事情,如果没有读者没有一个框架,不妨先用这个。
2、我们再按照书籍的媒介形式,把书分为若干来。什么是媒介?就是一种工具,按照麦克卢汉的定义,媒介是万物。我们可以把书理解成一种承载思想的形式,这种形式可以用竹帛、也可以用纸,可以是讲座,也可以是电子书。现代电子书特别发达,网上有很多优质的公开课,很多专业的期刊论文网站,都可以用来学习,不必局限于阅读纸质书。
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我们可以根据的时间安排、根据不同媒介的特点来采取多种方式读书,比如早晨上班坐车,我们可以采取听书的方式,自己独处的大部分时间,可以纸质阅读。通过运用多种途径来达到最大化的读书效果。
3、我们根据人们掌握的水平来把某一类书再做一次具体的分类。前面说过,用中国国家图书馆分类法作了一次整体性分类,现在对于这些类别,不按照国家图书馆分类法的分类划分,而是按照我们对于某一学科的掌握深浅作一次分类。即入门书-教材书-专著书或人文经典书。
a入门书,也叫通俗普及类著作。这类书理想的标准是趣味性与深度兼容,深入浅出最好。主要是能把某一学科的主要内容用通俗地语言表达出来,以经济学为例,如《牛奶可乐经济学》、《市场的逻辑》这类书。
b教材书,就是把某一学科的重要成果按照一条线索分门别类地串联起来。有利于读者深入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与学术类别。国外的教材一般是&著,国内的一般是合编。由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线索,所以就产生不同种类的教材。以串联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为判断标准,以经济学为例,如萨缪尔森《经济学》。
c专业书或者人文经典书。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一些原著性、研究性书籍就是专业书,如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人文学科中一些原典、研究类书籍,如《论语》。
这个分类对我们阅读起着什么作用?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对某一学科的掌握情况,来选择不同层次的书籍阅读。初学者不建议读原典,因为太难了,也读不进去,可以从入门书、教材书入手,然后再读专业书。也不要总停留在普及读物上,可以顺着这个顺序逐步增加对某一学科的理解和掌握。
4、对于某一本书,我们还可以按照内容与形式进一步分类。
a按照形式,一本书可以分为:书名-作者-序言-目录-正文-引用材料,几个部分。这几个部分中,最重要的是看目录,通过目录研究作者的正文结论。一本书说穿了,就是作者观点+引用材料+论证结构三个部分,如果作者的材料和论证结构有问题,那他的观点就很可疑。而这些可以从目录中看出来。推荐序和腰封,不要信,国内很多书都是虚美。
b按照内容,一本书可以分为:概念-定理-体系-工具-思维,几个部分。以经济学为例,市场经济、产品、需求就是基本概念,供求定理、全要素生产率就是基本定理,凯恩斯理论、供给学派、货币学派就是不同的构建体系,边际分析、数学模型、流量常量就是所用的方法,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投入产出比就是经济学思维。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术术语和分析方法,我们把这个逻辑弄清楚,就很容易掌握了。
通过以上4点,我们重新认识了读书这件事。下面,我讲一下我的读书大法-指数读书法。我的指数读书法,是建立在前面4点的基础上的。指数,如下图。
所谓指数读书法,是一种快速的有效的读书方法。在指数函数中,底数越大,增长速度越快。所以,指数读书法,需要解决一个底数扩大的问题,一个是增长的问题。
1、要找到每一个学科门类的基础书籍来读,每个学科选2-5本。这是构建底数的方法。这些书虽然开始的时候阅读非常困难,但是硬着头皮啃下来,就进可阅读更加专业的书籍,退可阅读俯视通俗普及类书籍。
2、对书籍作学术史的追踪,这是扩张速度的方法。比如,杨权《新五德理论与两汉政治》这本书是对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一书的深化,我们便可去读《秦汉的方士与儒生》,而《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一书又是由顾颉刚先生的《三皇考》等论文写成,我们可进一步追踪去读论文,而顾颉刚的学术观点又体现在《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一文,我们便可以进一步读他的自序,而他的《古史辨第一册自序》又与晚清的思潮密不可分,这样便可进一步阅读王汎森《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和彭明辉《疑古思想与现代史学的发展》这类书籍。作学术史的追踪,主要是理清楚书籍的内在联系。有一个捷径,就是阅读目录学著作和学术论文索引。
3、对于同类书,要做比较阅读。比如,秦汉史,至少有7种以上的著作。我们可以把选出7本,把每本书的目录放在一块,排列出来,先看他们的写法有什么不同,有哪些差异,然后,再比较它们对具体史事的叙述,看哪个叙述的准确合理。
指数读书法的条件:
1、必须拥有大量的纸质书或电子书,也可以泡图书馆。
2、必须拥有大量自由可支配的时间。
3、必须拥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真精神。
这是一件费事的工作。没有兴趣无法坚持,没有时间做不到,没有书籍,巧妇难为。
以上就是我的读书大法,若有表述不清楚的地方,读者可留言交流。如果对您有帮助,希望不吝打赏,金额不限,一分也是爱。
图4-读书主要用来解决自己的思维困惑,不是是否读完某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