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etterRead
有理、有趣、有用的英文读物推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恶魔奶爸  ·  为什么喜欢看电视剧的女生都很low? ·  1 周前  
恶魔奶爸  ·  再这么搞下去,崩塌是早晚的事! ·  1 周前  
每日英语  ·  中国文化 |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BetterRead

表扬孩子错了吗?

BetterRead  · 公众号  · 英语  · 2017-04-15 00:10

正文



 

多年前,我去参观卢浮宫,看到一大堆小朋友趴在雕塑前写生,听老师赞叹道:“画得太棒了!”


难道有个神童?我赶紧凑上前观赏,一看,白纸上就画了三条线。从此对西式表扬无感。到了美国后发现这里也一样,对小朋友的表扬如黄河长江之水滔滔不绝,以至于极度廉价。


也许这种一味强调表扬和鼓励的文化太过腻味了,有人开始反思如何有建设性地表扬孩子。美国心理学家卡罗·杜维克就在其畅销书《心态致胜(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of Success)》提出了一个新说法:“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表扬孩子的聪明。”

 

两种对立的思维模式和表扬方式

在这本书里,杜维克提出了固定型和成长型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认为人的才智和能力是天生的;而成长型则相反,认为人的能力和智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提升的。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影响孩子的表现。


杜维克专门讨论了表扬孩子的不同方式带来的影响。她认为,一味表扬孩子聪明会塑造孩子固定型思维模式。孩子在面对挑战的时候,因为过度关注结果,会出现畏难心理、轻易放弃挑战,并尽量避免做以前失败过的事。因为他们害怕一旦失败,就说明他们不够聪明。他们甚至不愿意做更多的努力,因为努力本身说明他们不够聪明。


相反,表扬孩子努力则加强了成长型思维模式。这样的孩子愿意直面失败,并且通过不断努力,从错误中学习,从而提高自己。


所以,杜维克提出,第一不要表扬孩子聪明,天才之类;第二,要表扬孩子努力,鼓励孩子坚持和不断学习;第三,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标签,以免固定孩子对自己的认识,从而阻断孩子的成长之路。


听上去很靠谱吧,可是我很怀疑。


问题就在作者对于“聪明”的定义。此书把“smart” 和“intelligent”定义为先天才智,而“effort“则是后天努力。在作者看来,这两者是截然对立的,即聪明的人是不需要努力的。这也是全书的立论基础。


我遍查字典,聪明虽然有“理解能力强,反应快”等的意思,但并不等同于“做事无需努力”。虽然经常听到笨鸟先飞的说法,但也不能说“努力就是笨蛋做的事情”吧。


在中国文化里,“书山有路勤为径”和“天生我才必有用”是可以共存的。这种通过把先天和后天因素对立的做法,我实在是难以认同。

 

关键在于传递的信息


以我自己为例,我就是在屡败屡战的求学之路上,全靠“我聪明”这个信念前行的。


    我人生第一次小学面试就失败了。因为我没有按照老师要求的那样从1数到10,而是自做主张数到了30。我爸认为老师不长眼,然后搬家到一个更好的学区,把我送进当地知名的重点小学。


    上学第一周,学校就劝我退学回家。因为当时我长得很瘦弱,人也蔫蔫的,老师怕我身体差吃不消。我没有退学,但爸爸停薪留职一年,在家做饭。之后我的成绩突飞猛进,成为学校里广受瞩目的学霸。


好景不长,我初中被分配到一个普通中学后,学习遇到瓶颈,甚至一度因为厌学而逃课。老师认为我的成绩是不可能考入重点高中的。但爸妈总是说:“你很聪明的,就是还没找到方法。你要努力找到方向,成绩就会上去。”


我就拼命想办法,比如把新华字典当作课余读物每天看;把历史课的内容按照年代重新整理时间表并且录音,每天晚上听着睡觉;还整理了五六本英语和数学错题集,每天翻阅。这里面我最喜欢的办法是错题集。因为做错一道题就多长进一点,所以每次做错题我都有一种赚翻的感觉。


这些办法让我成绩狂飙突进,令所有人大吃一惊。后来我考进了全省最好的高中。这段经历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就是,不用太在乎一时的成绩或别人的评价。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努力走下去。


到高中我还是用自己摸索的学习方法,从来没有请过家教或者上过补习班。我爸妈也完全不干涉。印象最深刻的是,高三他们在我的要求下做了件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每天把当天热门的电视剧录下来。当时全年级要晚自习。有的同学回家继续自习到凌晨,我则赶着回家看一集电视剧再睡觉。


这样的策略对不对,是否适合所有孩子,当然是有待商榷的。但重要的是,我爸妈从没有把努力和聪明对立起来。恰恰相反,他们口中的“聪明”指的是“具有无限的潜力并且知道如何努力”。


杜维克认为,父母通过表扬给孩子传递一种信息,即你看重的是孩子未来的发展潜力,还是在给孩子的才智下一个结论。她建议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下结论,而要表扬孩子的努力过程、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并且和孩子就相关话题展开讨论。


回想起来,爸妈天天夸我“聪明”也没把我捧杀,可能就是因为他们表扬的时候没有简简单单地说“聪明”,也可能他们的实际行动正符合《心态致胜》一书的建议:信任孩子的发展潜力。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有意思的是,在这本书中,杜维克列举的很多案例都和考试和分数相关。这也是很多父母最在乎的。


追求量化指标没有什么错。考试当然会有分数,中学肯定得看升学率,大学就是要看就业率和薪资水平。这些重要指标和学生的前途是直接挂钩的。如果资源有限以及上升通道狭窄,把所有的砝码都押在教育上,比如买学区房之类,也很自然。


但是,只在乎分数,甚至规定具体的分数,就很危险。不要说一个人除了学习能力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特点。就算分数在求学期间很重要,人的幸福和事业成功肯定不是分数和学校能决定的。


在我看来,不仅表扬聪明和表扬努力对立不对,就是两个一起表扬也是不够的。我们经常说天时地利人和。小到一场考试一个比赛,大到一场战争,哪个不是因为多种因素造成的?


与其纠结于聪明还是努力,不如给出一个多元化的评价标准。简单地说,就是对孩子全方位的表扬,比如手巧、愿意帮助同学,跑步快,性格开朗,坚持不懈,处事冷静。。。。。这些不都可以表扬吗?


父母之所以如此重视孩子的分数,并不是因为他们将此视为决定孩子未来的唯一指标,或者看不到孩子别的优点,而是因为这是他们能够有所作为的少数可掌控和可量化的指标。


所以,问题的实质不是如何表扬或者要不要贴标签,而是对孩子的价值判断标准——是只看分数或学校这样单一的指标,还是纳入更多的参考因素,包括哪些难以量化但很重要的指标?如果能够综合考虑所有的因素,在孩子的未来上自然拥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表扬的诀窍在于描述


具体到如何表扬,有一本书比《心态致胜》介绍得更全面,也更实用,名为How to talk so little kids will listen《怎么说才能让小朋友听话》。该书作者Joanna Faber 和Julie King是育儿专家,常年开展育儿咨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案例。这本书也是亚马逊的育儿类畅销书。

    



作者的建议用描述性的语言而不是简单的评论来表扬孩子。这不仅仅因为简单的评论给孩子一种你给他的才智下判断的感觉,而且因为简单评论显得非常不真诚。具体的描述性语言就显得更真实,也更有帮助。具体意见如下:


1.  描述细节通过提问,描述或者与孩子讨论孩子的作品细节,让孩子知道你注意到了他的所作所为。比如要表扬孩子的画,不要说“真漂亮”,而是要说”我看到你用绿色的线条勾勒出整体的形状“。


2.描述孩子做的事对他人的影响,鼓励孩子助人为乐。比如与其说“你是个好女孩”,可以说“你整条路上都提着购物袋,你帮了我的大忙”。


3.描述孩子的努力过程


4.描述孩子的进步,尤其是在孩子受挫的情况下。可以首先谈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然后再以积极的语言指出可以改进的地方。

 

在孩子受挫的时候,如何鼓励孩子呢?

 

1.首先,要表示理解和认可孩子的感受,这比匆忙表扬更重要,也更真诚。


2.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比如讲述你记忆中孩子的成长,或者给孩子机会展示他的才能。


3.不要通过把孩子和别人比较来进行表扬。不要让他觉得父母对他的喜爱是建立在他人的失败上,也不要让孩子觉得同伴和兄弟姐妹的成功是对他的威胁。

 

根据这本书的建议,我试了几次表扬孩子,效果很好。正如作者所说,描述比简单的评语更有力量。因为别人的评价可能会变,但经历则是完全属于孩子自己的。通过父母的描述,给孩子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增强了自信——他曾经做过让自己和家人感到自豪的事情,以后可以做得更好。


相关文章

心动整理术:如何让孩子参与整理? | BetterRead

孩子是父母弓上射出的箭

教育孩子,先释放爸爸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