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脑极体
你的困惑,来自于无路贴近未知。我们在技术、思想、传播的异界,贩来极限脑量下的TMT。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澳門政府消費者委員會  ·  【請捉緊年度盛事的尾巴】澳門幻彩耀濠江 ·  9 小时前  
澳門政府消費者委員會  ·  【請捉緊年度盛事的尾巴】澳門幻彩耀濠江 ·  9 小时前  
AustinDatabases  ·  临时工:数据库人生路,如何救赎自己 -- ... ·  昨天  
爱浪客  ·  速度 |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脑极体

我们调查了400多位业余摄影家,想搞清楚大爷大妈们的“拍大片江湖”

脑极体  · 公众号  ·  · 2018-12-16 19:05

正文

身处这个时代,我们必须随时更新对中老年人业余爱好的理解。三分钟不学习,轻松就被爸妈和若干长辈们的思路甩出三条街外。不瞒你说,保不齐你才是全家最跟不上时代的一个。


比如说,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现在大爷大妈们已经不流行组团去游轮吃海鲜,或者去澳门凹丝巾造型,去欧洲刷爆免税店了。



如今流行的画风是这样的:街坊某大爷出国旅游,什么九宫格美食机票都不发。临回来“咔”发朋友圈一张照片,悬崖古堡加落日,配一句叶赛宁或者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诗,加个中欧某国的定位(可能定位都没有)。


然后下面齐刷刷亮堂堂,好几十个回复都是俩字:“大片!”。



其中产生的成就达成之愉悦,显然不在江湖中是难以识其一二的。可是这里有个问题出现了:摄影学或许有严苛的审美标准,但是代表着购买力的大爷大妈们显然并不关心。他们心心念念要拍出来,震惊整个广场舞社区的大片,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中老年摄影江湖的终极奥义背后,隐藏着更宏大的命题:在今天中国,最有闲暇时光、金钱和执念去享受摄影带来乐趣的一群人,他们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摄影快感?高速发展的手机摄影技术,能够满足大爷大妈们的伟大理想,成为单反的梦魇吗?



以目前业界公认摄影最强的华为Mate 20 Pro为技术坐标,我们带着以上问题,走访了三个中老年摄影社群,采访调查了400多位“民间摄影家”。希望能够弄懂大爷大妈们的“大片江湖”,究竟如何用科学来解释。


江湖上流传的“大片梦”


为了搞懂身受民间摄影群体喜爱的“大片”到底是什么,我们采取潜伏进了三个不同地区的摄影爱好者社群。这三个群都以“中老年”“业余摄影爱好者”“旅游摄影”为主要标签,其中不乏部分专业摄影人士。


三个群中一个主要活动在北京,一个坐标西安,还有一个由个人发起汇集了全国的摄影爱好者。参与访问调查者总计462人,其中男女比例大约为七比三、45岁以上占据绝大多数。


我们采取投票调查的方式,对“大片”这一概念进行了几轮分析。


让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得到的结果:



第一个问题:哪种作品最符合大片的定义。


这个问题中我们放了比较多选项,进入前三名的是:


A、朋友圈点赞最高的那张就是大片;


B、使用特殊的拍摄技巧:比如长焦距、大广角拍摄等;


C、有特殊的拍摄对象:比如拥挤的人群、日出、豪华宫殿、特殊天气等。


虽然我怀疑第一名获奖原因是它比较逗乐,但这也可以看出,摄影爱好者们对于社群认可是有非常清晰期待的。并且认为高超的摄影技巧,某种程度上胜过拍摄对象。当然,这三者其实都是大片作品中不可或缺的。



第二个问题:大片应该拍什么?


在这个问题中,得到认可最多的拍摄对象是风景,获得接近70%的总票数。而花草/动物为列第二;人像排名第三。采访当中,很多受访者都认为日常生活中拍人像是最麻烦的,要处理很多问题,一般不喜欢尝试。而拍摄风景可以与旅游联系在一起,是最主要的摄影种类。

第三个问题:请选出一张合格的大片。


我们通过列举作品和投票,在三个受访群中,分别选出了一张被认可的“大片”。


分别是这样的:



这样的:



和这样的:



至此,我想我们可以对消费者喜爱的“拍大片体验”下个定义了。


手动拍大片,基本要经历这样的公式:拍风景为主,有特殊光效和天气加分,在视觉冲击力、空间感,以及色彩冲撞中,三者至少要占一项,最好全占。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是最可能获得朋友圈高票点赞的。甚至可能一举奠定江湖地位,开始向老铁们传授经验。


归其根本,是民间摄影爱好者开始追求视觉冲击带来的直观审美。前苏联心理学家R·L·格列高里曾经提出,人类视觉的一个普遍特点,是会优先接受大脑未事先准备过的信息。在消费者开始普遍追求摄影所带来视觉愉悦的时候,能否帮助消费者拍出一张大片,也就成为了摄影设备的主要工作。


然而这里还有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大片江湖”里,并不是一个谁重谁有理的世界。


拍一张半个社区点赞的大片,

到底有多难?


有意思的是,虽然采访中能够发现,摄影爱好者对于拍出大片感作品,普遍都有着非常强烈的期待。但是在是否已经拍出过满意的大片级作品上,很多人却认为,并没有。


这是什么情况?在消费升级气息异常激烈的中老年旅游江湖里,难道拍照还是很难以契机的一种体验吗?


让我们继续问卷数据。

第四个问题:什么器材是拍大片的最好准备?


A、多台设备+三脚架;


B、一台单反相机;


C、手机。


有意思的是,这个问题获得最多认可的答案是A,支持率约占50%。而排名第二的是C,手机拍照获得30%多的认可,最后一名竟然是我们传统意识上认为很专业的单反。


事实上,今天很多摄影爱好者已经认可,没有三脚架和多镜头帮助的单一单反,能够发挥效用的地方相当有限。然而其重量却令跋山涉水寻找风景的老法师们心力交瘁。这种情况下,反而更倾向于手机作为拍照选择。



而有意思的是,虽然大部分受访者都认可多设备、多镜头和专业三脚架,是最容易出片的装备,但却很少有人真正用过。显然经费是一方面原因,重量和技术要求也是重要的限制。这样看来,在旅游舒适度越来越重要、跨国旅行愈发普遍的今天,单反的重量和携带感正在成为巨大的制约。

第五个问题:你不能拍出大片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下排名最高的答案依次是:


A、设备操作太复杂,效果总是不如别人的好;


B、拍摄过程太辛苦;


C、缺少合适摄影对象,比如风景、静物、模特等。


从中可以发现,普通消费者对单反和一些手机、运动相机的操作感可谓望洋兴叹。如何能够简单直接地拍出专业大片效果,这是普通摄影爱好群体的另一个痛点。


总结整个对摄影爱好者“拍大片”体验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一张叫好又叫座的朋友圈大片,拍摄时必须具备六大要素:



1、旅行经历与时机、灵感;


2、设备的舒适度和便携度,可以穿越复杂地形;


3、抓拍能力;


4、熟练使用复杂设备的能力;


5、色彩还原能力、变焦能力、夜景和逆光,合称四大绝技;


6、塑造一个视觉反常识点,比如超广角镜头、微距镜头等。


综合而言,手机的体验强在前四项,单反强在后二项。


而随着近两年手机摄影能力,开始借助摄像头、传感器影像系统,甚至AI技术的长足发展,开始向着原本陌生的最后两个技能疯狂试探。


让我们回到Mate 20 Pro中,会发现大爷大妈们的“拍大片”意愿,已经开始被手机摄影中的北极星拨开迷雾。


手机中的北极星,

是否已经穿越了“大片迷雾”?


既然单反已经在先天上暴露出了劣势,那么压力就来到了手机一方。根据我们上边得出的大片共识和必备六要素,一款能够满足消费者核心摄影需求的手机,就必须要穿越三层原本并不擅长的迷雾:


1、把专业模式变得简单,解决单反的核心痛点;


2、可以与顶级设备比拼的色彩还原能力、变焦能力、夜景和逆光;


3、视觉反常识点的营造。


让我们回到目前被诸多国际主流评测媒体,公认为拍照能力最强的华为Mate 20 Pro,来看一下这三层障碍是否已经一跃而过。


搭载4000万像素广角摄像头+2000万像素超广角摄像头+800万像素长焦摄像头的新徕卡三摄镜头解决方案的华为Mate 20 Pro,首先继承了自Mate 10以来在移动AI层面的探索。搭载双核NPU的麒麟980,帮助Mate 20系列升级了智能摄影大师2.0,并且加入了智能摄像大师的新功能。



移动AI在于摄像头的结合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把原本复杂的调参工作省略掉,智能识别所拍摄场景、拍照意图和用户期待效果,兼顾AI防抖、智能对焦等智能功能。


换句话说,移动AI的加入以及在Mate 20系列当中完成的进一步升级,令手机与单反的大片战争中,最胶着的设备操作性问题产生了答案。用智能之眼观察万物,让大爷大妈们停留在享受拍照乐趣的那个环节,随手一拍都成大片,可谓功莫大焉。



摄影师范英爽



摄影师程斌



摄影师于震


进一步要穿越的,是更加复杂的影像关卡。


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那就是华为P20 Pro创造的很多手机摄影记录,在今天依旧没有其他品牌尝试超越,只能依靠Mate 20 Pro来“自我超越”一下。


主镜头采用以底大著称的IMX600,继承了P20系列手持超级夜景、HDR能力,以及优化升级版的徕卡色彩,Mate 20 Pro在逆光、夜景与色彩等领域持续着华为手机的领先地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