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拜德雅Paideia
拜德雅(Paideia):思的虔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拜德雅Paideia

新书预售 | 哲学如此想象思想之推进的尝试是“幼稚的”和“贫乏的”

拜德雅Paideia  · 公众号  ·  · 2019-10-21 16:30

正文

导读德勒兹与加塔利《什么是哲学?》

作者:雷克斯 · 巴特勒

译者:郑旭东

定价:42.00元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很奇怪,德勒兹和加塔利居然会把他们这本书叫作“什么是哲学?” ( 如此称呼,它就加入了与之同名的其他作品的长长队列之中,海德格尔、奥尔特加加塞特[ Ortega y Gasset ]、埃德蒙·霍尔莫斯[ Edmond Holmes ]和埃尔默·斯普拉格[ Elmer Sprague ]都写过类似的作品 ) 怪异之处在于,就德勒兹的立场而言,他所有的著作,包括这本《什么是哲学?》自身,都反对这类本体论提问。举例来说,在《意义的逻辑》一书中,他提到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用“一条始终挂在线尾的鱼”来回应这个提问 (LS, 154) 。更严肃地说,在《差异与重复》中,他以下面的表述来拒绝这个提问:“这种提问总是能被追溯到那些可以被给出的,候选的或者可能的答复。” (DR, 156) 而且在《什么是哲学?》中,德勒兹和加塔利完全拒斥了这个提问和回答的形式,这种形式被他们拿来和电视中的问答节目作比较:“问题 (problem) 是思想的创造,它和提问 (question) 毫不相干,后者仅仅是一个悬置的命题,不过是死气沉沉地复述了那个作为答案的肯定命题。” (WP?,139) 与此相对,德勒兹把哲学看作对“有多少”、“如何”、“在何种情况下”的提问 从而来质疑一种普遍者 (universal) 的概念 , 这种普遍者跨越不同的实例,或者由大量实例累加起来而得到。与传统的哲学科学方法相对,德勒兹和加塔利提出了这样一种哲学的概念,它并非经验地借助对实例的逐步分析或整合来运作,因为这样反例总是不可避免;在他们的哲学中,所有组件 (components) 都是直接地共在的,它们借由一个“绝对俯瞰” (absolute survey) 的点而交叉在一个“绝对速度”上,从而没有外部。那么被生产出来的就不再是任何跨越诸多实例的一般性 (generality) 或者共同性,而是一组“流变” (variation)(WP?, 20) 。流变不再是事物之所是,而是它们之所能够是;不再是不同实例共有的概念,而是使得此概念的任何特例都能够被给出的差异。


德勒兹和加塔利在《什么是哲学?》中的根本要点是,事实上很少 ( 如果有的话 ) 有学科从“是什么” (what is) 的提问展开。对德勒兹和加塔利来说,哲学如此想象思想之推进的尝试——他们主要指的是英美传统的分析哲学——是“幼稚的”和“贫乏的” (WP?, 139) ,甚至是不忠于事实的。我们不妨以科学为例,毕竟科学是这种哲学逻辑所假定的模版。德勒兹和加塔利在《什么是哲学?》中明确指出,科学家和数学家并非是按照三段论的逐步演绎或者证据的耐心积累而前进的:“数学方程并不享有静态的确定性,即使主流科学意见似乎认可这种说法,相反,这些方程产生于使得数学家们‘准备跳过计算’的深渊,他们预期到若非‘四处碰壁’就无法带来或者触及真理。” (WP?, 203) 借鉴柏格森的生机论 (vitalism) 和进化论 (evolutionism) ,在《差异与重复》中德勒兹谈到,生物学分类并非终止在某些共同的性质上,这些性质永久地规定了每个类 (class) 和种 (species) 。相反,分类中每一个连续的层级都仅仅包含了一系列差异,这些差异由其下属范畴呈现出来,最终表面上最小的差异 ( ) 必须被理解为实际上收敛了大量的差异。从属传递到种的那个东西,换句话说,就是生成差异的力,并且任何特殊的分类都只能作为一个将要到来的分割场所而被显现出来 (DR, 31) 。最终,即使在阅读莱布尼茨这种理性主义哲学家之时——这并非与我们之前说的无关——德勒兹也能够给莱布尼茨的充足理由律一个不同寻常的解读:它并非必然暗示诸可能世界的收敛 (convergence) ,而是开启了一种对诸可能世界之间的发散 (divergence) 或者最大差异的思维。圣经中的“同一个”亚当可以同时是有罪的和无罪的 (LS,131) 。数学中“同一个”圆锥曲线方程可以把自身表现为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或者直线 (LS,130)

但是所有这些都必须被非常谨慎地理解。即使德勒兹和加塔利看起来拒绝逻辑学和经验主义的方法,他们还是试图回答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对他们作品流俗且无政府主义式的阅读认为,他们拒绝了理性推论并且提出一种精神分裂的形式作为替代。恰恰相反,《什么是哲学?》的写作和论证事实上条理分明。此书的各个章节彼此密切关联,全书由合理的命题铺展开来,并且这些命题都指向可辨认的对象。德勒兹和加塔利并没有拒绝“什么是哲学?”这个经典的本体论问题,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论证其必要性。那种主张他们以使用 (use) 替代意义 (meaning) 的解读,比如弗里德里克·詹姆逊 (Fredric Jameson) 在其《政治无意识》中提出的观点,坦白说是错误的。相反,德勒兹和加塔利对于是什么使得这个问题能够被回答,甚至对这个问题本身,是有兴趣的。德勒兹把“明智” (good sense) 界定为“对差异固定和习以为常的排序” (LS, 132) ,那么是什么使“明智”得以产生,从而使得一个东西能与另一个彼此区分?德勒兹把“常识” (common sense) 界定为“认同的功能” (function of identification)(LS, 132) ,那么又是什么使“常识”能够存在,从而不同事物可以被包含在同一个范畴之下?是什么让我们把哲学理解为一种认知 (recognition) 的形式,一种重获已知事物的形式?德勒兹和加塔利在《什么是哲学?》中并非反对这样一种思想图像 (the image of thought), 而是反对这样一个事实:它始终未被质疑,它的可能性条件未被说明;并且它的起源,或者说它如何产生,也未被解释。


编辑推荐

★ 在《千高原》和《什么是哲学? 》之间相隔了大约十一年。 如何解释这个延迟呢?

★ 是什么让德勒兹决定用《什么是哲学? 》这本书来总结他和加塔利的合作的?

★ 什么能把《 什么是哲学? 》一书从德勒兹那时写作的其他作品中区分出来?

★ 这本书是否有某种特质,让德勒兹觉得他需要加塔利,或者我们能从中看出加塔利的贡献?


在很多方面,《什么是哲学? 》的作用就类似于康德的第三批判。 如果说德勒兹的第一批判是《差异与重复》,第二批判是《反俄狄浦斯》,那么《什么是哲学? 》就是他的第三批判。
什么是哲学? 》弥漫着告别的气息。 从某种目的论的视角来看,这本书对于德勒兹和加塔利的生活和事业来说都体现为一个适恰的结论。 1992年,在此书出版一年后,加塔利就去世了。 大约三年后,由于长期以来健康不断恶化,德勒兹放弃了他最后尝试写作的一本关于“马克思之伟大”的作品,在1995年与世长辞。 这样来看,《什么是哲学? 》几乎是预见性的,它总结了德勒兹和加塔利的思想,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总结了“我这一生到底做的是什么”。



目录

书(篇)名缩写


1 背景
2 主题概述
3 艺术
4 哲学
5 科学与逻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