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保守主义评论
本公众号将不定期译介英、美保守主义评论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贵州日报  ·  李炳军在黔南州调研 ·  18 小时前  
百姓关注  ·  2025年第1号预警发布! ·  昨天  
百姓关注  ·  降价了!300多万人受益 ·  2 天前  
百姓关注  ·  痛惜!贵州女孩凌晨去世,年仅28岁 ·  2 天前  
百姓关注  ·  接连宣布:免费!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保守主义评论

戴蒙德:芬兰与苏联之战

保守主义评论  · 公众号  ·  · 2022-02-11 21:40

正文

按:本文选自贾雷德·戴蒙德《剧变》(曾楚媛 译)第二章,中信出版集团, 2022 年版。



冬季战争
1939 11 30 日,当战争爆发时,苏芬双方军力悬殊。苏联当时有 1.7 亿人口,而芬兰仅有 370 万人口。苏联 动用了 4 支军队对芬兰发起进攻,共计 50 万人,另外还部署了一些军队作为储备军力或用于其他的军事用途。芬兰以全部军力抗敌,军队被分为 9 个师,总共也不过 12 万人。苏联以数以千计的坦克、现代战机和现代火炮装备其步兵团,而芬兰几乎没有坦克,没有现代战机,没有现代火炮,没有反坦克步枪,也没有防空措施。最糟糕的是,尽管芬兰有一些不错的步枪和机枪,但弹药的储备十分有限。芬兰士兵接到的命令是,为了节省弹药,在苏联军队靠得足够近之前,不准开火。
只要斯大林决心打胜仗,这种种差距足以使芬兰在与苏联的对阵中毫无胜算。 全世界都目睹了人口是芬兰 10 倍之多且拥有更多现代军备的波兰在短短几周内被德国军队攻破,而当时德国军队的规模大约是苏联军队的一半。 因此,在这场战争中,芬兰人并未对取得军事胜利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相反,正如一位芬兰朋友向我解释的那样: 我们的目标实际上是要尽可能延缓苏联的胜利,让他们尽可能地付出更大的代价。 具体而言,芬兰的目标是要进行长期抵抗,为芬兰政府争取时间从友国招募军力,同时让斯大林无法承受不断消耗的苏联军力和军费。


让苏联和其他国家都意想不到的是,芬兰守住了自己的防线。苏联制订了沿着整条苏芬边界进攻芬兰的军事计划,包括跨过卡累利阿地峡,攻破曼纳林防线,还试图从芬兰最窄点进入该国中部,从而把芬兰 拦腰斩断 。面对进攻曼纳林防线的苏联坦克,缺乏反坦克步枪的芬兰人发明了 莫洛托夫鸡尾酒 ,这是一种将汽油及其他化学物品组成的爆炸性混合物装进瓶子而制成的土制燃烧弹,其威力足以炸毁一辆苏联坦克。还有一些芬兰士兵躲在掩体中,等苏联坦克开过来时,将木段塞入坦克的履带,使其不得不停下来。就在此时,几名勇敢的芬兰士兵跑到坦克前面,用他们的步枪分别瞄准炮管和观察孔,把坦克里的苏联士兵击毙。 当然,芬兰反坦克战队的伤亡率高达 70%
让各国观察者敬佩之意油然而生的,是芬兰国土的捍卫者成功打破了苏联的两个师对芬兰中部发动袭击的阴谋。苏军驾驶机动车辆和坦克沿着通往芬兰的几条道路挺进。分成小组的芬兰士兵则是用雪橇翻越重重雪山,他们穿着白色制服,与冰雪融为一体,穿行在无路的森林中,分散了苏联纵队,随后逐一歼灭每支被分散开的队伍 。一名芬兰退役老兵在 1959 年的时候向我描绘了他和战友在冬季战争的战场上使用的战术。到了夜里,森林里的苏联士兵在狭窄的单行道上停下,车辆排成一列长长的纵队,士兵纷纷下车,围在巨大的篝火旁取暖。(芬兰士兵则是在自己的帐篷里用小小的取暖器熬过寒夜,因为这样不会被发现。)我的这位朋友和他的战友隐匿在白色制服里,滑着雪橇穿过森林,直至苏联纵队进入他们的射程范围内 。接着,他们背着步枪爬到附近的树上,借着篝火的亮光瞄准苏联的军官,射杀苏联军官后便迅速滑着雪橇离开,让黑暗苍茫中群龙无首的苏联士兵担惊受怕,人心惶惶。


冬季战争的落幕
面对苏联军队在人数和装备上的压倒性优势,芬兰军队何以顶住攻势,坚守了如此之久 ?第一个原因是动机:芬兰士兵明白,他们的身后是自己的家人、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的独立,这些都是他们宁死也要保卫的。 例如,当苏联军队挺进冰封万里的芬兰湾时,在此处防守的仅有少数几队芬兰士兵,他们已经被告知没有退路:此时的他们只能坚守在岛上,在牺牲之前尽可能多地消灭苏联人。他们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第二个原因是,芬兰士兵早就习惯了在寒冬时节的芬兰森林里生活和滑行,他们对这块作战区域的地形早已烂熟于心。第三个原因是,芬兰士兵提前准备好了应对寒冬的衣物、雪靴、帐篷和枪支装备,但苏联士兵显然没有做好准备。还有一个原因,就像今日的以色列军队,芬兰军队尽管数量少,但能力显著,比起盲目服从指挥的军队,这支军队灵活性强,强调让士兵发挥积极能动性。
可是,芬兰军队的不屈不挠和他们获得的暂时性胜利仅能为芬兰多争取一些时间。冬去春来,冰雪消融,苏联最终还是会在跨过卡累利阿地峡和芬兰湾的时候发挥自己在军队数量和装备上的优势。芬兰把希望寄托在其他国家送来的志愿兵、装备和军队上。芬兰的外交战线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小小的芬兰力抗苏联庞然之躯的举动获得了广泛的同情, 1.2 万名外国志愿兵受到鼓舞前来助战,他们当中大多数士兵来自瑞典。可是,大多数志愿兵在战争结束前仍未完成军事训练。一些国家送来了军事装备,但这些装备的质量参差不齐。比如,一名芬兰老兵告诉我,有些从意大利运来的旧兵器还是一战时期的。当发射炮弹的时候,这些火炮的后坐力非常强,因此必须用特别牢固的装备来固定。一般情况下,使用一门火炮不仅需要一名射击手,还得配备一名观察手,在火炮的前方观察弹壳落地的位置,从而校准下一次的瞄准范围。然而,据我的老兵朋友说,这些意大利的残枪旧炮在减轻后坐力方面设计得实在太差了,一门火炮得配备两名观察手:一名是我们通常看到的炮前观察手,负责观察弹壳的落地位置;还有一名观察手要站在火炮的后面,负责追踪火炮的位置!
芬兰实际上只能依仗从瑞典、德国、英国、法国以及美国获得军队及物资援助。芬兰的邻国瑞典,尽管和芬兰之间有着共同的悠久历史以及文化传统,但由于担心被卷入和苏联的战争,拒绝出兵援助芬兰。德国虽然曾指派军队支持芬兰独立,两国之间也有深厚的友谊和文化纽带,但希特勒还是不愿意为了支援芬兰而违背早前与苏联签下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美国则是鞭长莫及,加上该国自数十年前就开始奉行孤立主义政策,对国际事务保持中立,因此罗斯福总统对芬兰的处境也无能为力。
于是,芬兰实际能求助的只剩下英国和法国了。英、法确实曾表态愿意派兵。但当时,两国均已陷入与德国交战的水深火热之中,与德国的交战当然是英法政府的当务之急,它们已无暇顾及他国。德国彼时从中立国瑞典进口大量铁矿石。大部分铁矿石从瑞典通过铁路被运至挪威的不冻港纳尔维克,然后用轮船运往德国。英法两国派出援兵的真实意图是要控制瑞典的铁矿石产区,并中断从纳尔维克至德国的海上交通。英法两国提出派兵经挪威和瑞典前往芬兰支援,只不过是为达到自己的真正目的的一番托词。
因此,虽然英法政府给予芬兰大量的军力支援,但实际上大部分的援兵都驻扎在纳尔维克、通往纳尔维克的铁路沿线以及瑞典的铁矿石产区。援兵中仅有一小部分能够真正到达芬兰。援兵过境需要得到挪威政府和瑞典政府的批准,但两国因保持中立,拒绝允许援兵过境。
继续战争
1940 1 月,苏联终于开始反思自己在 1939 12 月遭受的惨重的军力损失和教训。苏联不再浪费精力尝试把芬兰拦腰斩断,而是转过头来集中火力攻击卡累利阿地峡,那里开阔的地势对苏军有利。经过持续两个月的前线战斗,芬兰士兵已经筋疲力尽,而苏联方面仍能够源源不断地向前线输送新鲜的后备力量。 2 月初,苏联军队最终突破曼纳林防线,芬兰军队不得不撤退到较弱的第二防线。曼纳林将军手下的长官纷纷请求他将军队撤退到更远的地方,以获得更佳的防守位置,但曼纳林将军有着铁一般的沉着意志: 虽然芬兰军队伤亡惨重,但他拒绝撤到更远的地方,因为他深知,和谈已不可避免,此时对芬兰来说,最重要的是尽可能多地守住自己的领土。
1940 2 月底,当筋疲力尽的芬兰军队终于准备和谈时,英国和法国仍在敦促芬兰顶住压力,继续抵抗。时任法国总理爱德华 · 达拉第向芬兰发去紧急电报,宣称他将在 3 月底之前向芬兰派去 5 万名援兵, 100 架轰炸机已准备就绪,随时可以起飞,他保证能够 安排 这些援兵从陆路穿过挪威和瑞典到达芬兰。芬兰轻信了这份承诺,继续作战了一周,在此期间又有数千名芬兰士兵失去了生命。
然而, 英国后来承认,达拉第提出的条件不过是一场骗局,那些军队和飞机根本没有准备好,挪威和瑞典也仍然没有同意给援兵放行,达拉第说那些话不过是为了实现同盟国的目标,以及保住自己的颜面。 经此,在芬兰总理的带领下,芬兰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商议和谈事宜。与此同时,苏联仍向芬兰第二大城市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贵州日报  ·  李炳军在黔南州调研
18 小时前
百姓关注  ·  2025年第1号预警发布!
昨天
百姓关注  ·  降价了!300多万人受益
2 天前
百姓关注  ·  接连宣布:免费!
3 天前
中央戏剧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  E 言堂┇大学生主动告别剩下的假期生活 积极找工作
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