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财富
来自新浪微博认证资料:新财富杂志官方微博 @新财富杂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经济观察报  ·  人数超过本科生 985名校变身“研究生大学” ·  昨天  
第一财经  ·  市值一夜蒸发近千亿美元!苹果突发 ·  2 天前  
经济参考报  ·  事关下一步货币政策,央行发声! ·  6 天前  
一瑜中的  ·  销售费用为何走低?——经济微观察系列五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财富

剑指首富的王卫背后:顺丰战略试错三年亏损16亿元,上市之前紧急剥离,或成隐藏的最大败笔?

新财富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3-14 23:02

正文



顺丰上市,迅速蹿升为“深市”第一股,无论是舆论还是投资者,都对顺丰的表现和王卫的资本运作赞赏有加。随着股价的暴涨,王卫甚至直接剑指首富地位。但顺丰真的战无不胜?这样一家巨无霸公司,看似完美的财报背后,难道还有隐藏的败笔?

来源:新财富杂志

作者:谢碧媛(ID:newfortune) 

 

顺丰可能是中国快递业内知名度最高、口碑最好、最会赚钱的公司。但是资本为之“疯狂”的,在于顺丰不再仅仅是一家快递公司——它不仅拥有38架全货机(不包括包机),还涉足了仓储、冷链运输、生鲜电商以及金融等业务。

 

而顺丰的创新基因,也一直让其保持在行业前列,第一个发明快递业计件工资,最早开拓航空业务,最早成立航空公司的民营快递企业,也是最早使用巴枪系统的企业。顺丰也一直凭此傲视整个快递业。

 

2月24日,顺丰控股正式登陆A股,距离宣布借壳鼎泰新材只用了277天。这一速度也符合着顺丰一贯的作风。

 

随后,顺丰发布了上市后第一份年报。

 

201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74亿元,同比增长19.5%,归属净利润达41.8亿元,同比增长279.55%。主营收入中,速运物流收入达571.4亿元,商业销售收入2042万元。同时,当下顺丰的市值已超过2500多亿元。

 

这么一份完美的财报,当中却难得隐现着顺丰的发展窘境:

 

顺丰旗下,曾经以嘿客为代表的O2O业务三年累计亏损超过16亿元,而可能是基于顺利上市考虑,2015年顺丰控股对商业板块进行了剥离。

 

三年亏损16亿元!这个当初作为王卫拓展顺丰外延的试错项目,为何会带来如此大的损失?而背后,又为顺丰隐藏着怎样的隐患? 



战略试错


为什么会有嘿客?为何在快递行业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顺丰,会马失前蹄于此?要探究根源,可能还要追溯到王卫大刀阔斧的改革。

 

王卫曾在内部说过一句话:顺丰下一步,打造物流领域的“百货公司”。2014年5月,顺丰推出嘿客。

 

早期的嘿客,是以解决社区物流终端最后一公里而出现的。除了承载顺丰站点的功能外,还有数码、服饰、预购、水电缴费、电话充值等便民服务,网购线下体验O2O,金融服务甚至也在其中。

 

国内一流的物流公司,开始做O2O,无疑让业内的大佬们都倒吸一口凉气。

 

根据媒体的报道,嘿客经历了三个阶段。

 

首先是布局快递。嘿客一般选址在高档小区附近,考虑到去居民楼、写字楼上门收发件成本过高,所以采取用户到门店寄件、门店取件返2元的模式,最大程度节省人工成本。

 

但收发快递属于低频业务,一来二去,进店率极低的同时,前期探索用户为省2元而到门店取件的假想模式也并不成立。

 

随后的第二阶段,便是电商的探索。顺丰优选这一让王卫毁誉参半的布局开始推出。

 

这也让人想起曾经流传一时的段子:据说在王卫发展顺丰的初期,马云曾两次在香港约见王卫,王卫避而不见。而后王卫亲赴杭州求见马云,却也被拒。而后马云大力发展菜鸟物流,王卫试水电商,也不知道两位大佬后续关系如何?

 

嘿客发展的第三阶段,是社区便利店。从2014年开始,顺丰在3000家嘿客门店推行O2O,嘿客隶属于商业事业部,员工1.6万人,并引进大量零售业高管,店内摆放各种商品,采取现场销售取货的模式,即用户在移动端下单后可享受上门配送服务。这一选择,无疑让大众失望不少,更像是基于长期亏损的妥协。

 

定位使嘿客供应链成本居高不下,门店展品销售收入过少,即使加上主营快递业务收入,也不足以支撑门店的正常运营。

 

王卫的初衷是解决顺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只是接收快递,完全无法覆盖多余的支出成本,必须有新的增值服务来进行对其进行补贴。但探索新业务后发现,由原本做快递的思维来做电商和O2O,完全行不通!

 

促成交易并非易事。挑战阿里也并非易事。

 

在连续几年大幅度亏损后,王卫果断做出了一个决定。

 

2015年9月30日,顺丰控股将顺丰电商、顺丰商业100%股权分别以人民币1元转让给大股东明德控股持股76%的顺丰控股集团商贸有限公司。转让后顺丰控股持续经营业务主要为快递物流相关业务。而作为承接方的明德控股,实际就是顺丰掌门人王卫的私人公司,后者的持股比例高达99.9%。

 

而同时被剥离的,还有金融板块:顺丰金融2B业务,包括基于货物的仓储融资,基于应收帐款的保理融资,以及基于客户信用的小贷业务。

 

如果金融业务被剥离还可以说是为之后单独上市做准备,但商业部分的剥离,似乎有着剥离亏损资产的做法。

 

如果只是作为试水,顺丰嘿店也算一定程度完成了使命,至少说明,顺丰并非是战无不胜的。到目前为止,除了探索出生鲜的路径,似乎一无所获,而生鲜背后背负的重资产冷链产业并不讨好。

 

在嘿店推出一年时,王卫曾经这样解答这一战略部署的原有:“顺丰就是要从单纯的快递物流企业过渡到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服务型企业。未来我们顺丰要扮演什么角色呢?是饭店,饭店的物流供应商、饭店的信息系统,还是一个简单的咨客?”王卫的答案是,这些都是顺丰。都做!

 

而到目前来看,瓶颈清晰可见。


天花板隐现 


快递做得好好的王卫为何突然要做全产业?其实危机早就潜伏在顺丰内部了。

 

从2004年起,一直有风投、私募、国外投行等找王卫,表达投资顺丰的意愿,但王卫统统婉拒或干脆避而不见。当时盛传一段趣谈,有VC想给王卫融资,但王卫始终不肯出来见面,这个VC对外开出50万中介费价码,只为和王卫吃个饭。包括花旗银行在内的很多美国投资商也在找寻王卫,付给咨询公司的佣金为1000万美元。当时的顺丰,雄霸了快递市场55-60%份额,风头正劲。

 

但仅仅发展了七年后,在顺丰的一次内部会议中,王卫发表讲话指出,2011年,顺丰速运出现罕见的增长减速。此时的顺丰,远没有几年前活得滋润了,不仅收入增长放缓、盈利能力也出现下降。面对四面崛起的各类竞争对手,顺丰对资金的渴求,达到了顶峰!

 

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升,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递业受到的影响更大。而顺丰正在从一个以小件为主的快递公司,对标的是国际综合物流服务商:美国联邦快递(FedEx)、美国联合包裹(UPS)两大国际快递公司。而虽然顺丰在国内硬件已经排行NO.1,但相对这两家拥有数百架飞机的巨头,顺丰区区数十架的规模实在拿不出手。

 

同时,紧随其后的菜鸟和京东,也紧紧咬住市场份额不松口,国际快递巨头在中国的快递业务日趋做大,邮政EMS转型之后也在提速降价。而错失“电商物流大爆炸”,“四通一达”迅速占领快递业半壁江山。

 

顺丰此时,内忧外患。融资几乎成为唯一的选择。

 

而王卫也知道,资本的贪婪和索取回报,从来是没有选择的。

 

虽然当时融资协议中,很重要的条款之一,是投资方不得要求顺丰提供上市时间表,但基于顺丰后续的全产业链筹建,对资金链的需求则更为巨大,而资本也需要退出路径。上市,此时已经成为顺丰不得不做的选择。

 

2013年,8月19日,顺丰获得首轮融资,苏州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团、中信资本、古玉资本,获得了顺丰不超过25%的股权。而前三家是具备国资背景的大鳄。

 

随后的2014年,顺丰开始推出了嘿店。是基于资本的探索?还是市场的逼迫?连顺丰内部的人都坦言,当时全面筹建嘿店“太急了”。在正式开业之前,“嘿客”连名字都没有最终确定。“当时我们的任务是到处找店面,不管业绩怎么样”。正是因为当初过于心急,导致后两年都在纠错。

 

而顺丰的财报数据显示,2016年,顺丰99.4%的营收仍来自速运物流业务,而2015年,这个比例还是 97.58%。其中,有超过 80%的收入来自国内时效快件业务。也就是说,多元化喊了多年的顺丰,当前还只是靠送快递赚钱。

 

而快递行业的瓶颈,也早已近在眼前。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快递均件收入已经从2005年的27.7元/件,下降到2012年的18.6元/件、2013年的15.69元/件、2014年的14.65元/件、2015年的13.4元/件,呈逐年下降趋势。虽然稳居“世界第一快递大国”的中国快递业营收规模和业务量还在持续攀升,但在“剪刀差”不断扩大的背后,行业利润无疑将不可避免地流失。

 

对于成本高居行业高位的顺丰,如果无法更好地处理好这一问题,面对的成本增长,极有可能更快地吞噬掉这只快递巨头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