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降准与不降准之间,摇摆不定的预期为市场增加了不确定性。这次选择定向降准无疑为当前摇摆的市场预期指明了方向。
选择降准,一方面可以释放表内信贷额度,另一方面有助于缓解被贸易战扰动的市场紧张情绪。
定向降准更多是针对去杠杆过程出现的结构性问题。
国资委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5月央企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1万亿元,同比增长9.8%。1-5月累计实现利润总额6859.4亿元,同比增长22.1%,比1-4月效益增速加快2.9个百分点;5月份当月实现利润1551.9亿元,月度利润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反观民企,融资渠道不畅,成本走高,信用违约事件频发。
海清FICC频道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此次定向降准本来就是“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相机抉择的应有之义,“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内涵应当是跟随经济形势的变化,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在中国目前的经济条件下,“持续降准”应当是光明正大的。
2018年央行货币政策“新型降准”,存在八大重磅情理:
情理一,2018年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巨大,“定向降准”前提成立;
情理二,2018年CPI中枢在2%左右,“定向降准”是可选项;
情理三,“严监管”态势明显,“宽货币”不会导致2015-2016年的“金融乱象”;
情理四,定向降准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配套措施,有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
情理五,政府信用紧缩,需要货币政策对冲;
情理六,定向降准成为替代贸易顺差收窄下的货币投放渠道;
情理七,“定向降准+公开市场回笼”可以有效缓解流动性分层;
情理八,用增量利益引导金融服务小微实体。
海清FICC频道认为,2018年在“严监管+紧信用+紧财政”的政策组合下,“信用紧缩”问题持续发酵,央行货币政策需要采取“宽货币”进行合理对冲,且在2018年中国贸易顺差逐渐收窄的情况下,“持续性降准”是对冲外汇占款流动性的良好选择。
2018年“新型降准”绝不是重蹈“刺激放水稳增长”的老路,在史无前例的“严监管”大背景下,2018年进行“宽货币”绝不会导致2015-2016年的“金融乱象”重演;在MPA等约束之下,“加杠杆”绝不可能卷土重来;在房地产长效调控机制下,同样绝不可能再次出现房地产泡沫,市场需要对此有清醒认识,抛弃旧思维。
此次,2018年6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政策层再次将流动性定调由“合理稳定”进一步改变至“合理充裕”,重回2014年四季度-2016年三季度的“合理充裕”,这是一个巨大的政策变化。
海清FICC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