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传播协会和资产管理行业信息,服务会员单位和广大投资者,开展投资者教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媒体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如何更好地积累养老钱?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 公众号  · 基金  · 2017-08-01 18:5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编者按】为积极推动建立以个人养老金账户为基础、各类金融机构均可参与的养老金第三支柱,为国家制定养老金第三支柱顶层制度提供参考,发挥公募基金在养老金第三支柱的作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携手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推出“基金服务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系列报道,邀请养老金专家学者、基金公司高管共同分享对养老金第三支柱的认知和最新观点,把事关百姓福祉的养老金第三支柱这一迫切社会需求讲清、讲透。协会已陆续推出这一主题系列节目,敬请关注。

以下文字根据节目内容整理:

主持人 :养老是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老龄化趋势加剧和财政支出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作为养老金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偏高,而以企业年金为主的第二支柱覆盖范围受限,越来越多的养老金研究人士达成共识,有必要建立以个人帐户养老金为主的第三支柱,加速构建多层次养老金体系,一起来听业内人士的分析和解读。

首先有请 招商基金总经理助理孙明霞 。孙总您好,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养老金的第三支柱。

孙明霞 :先说第一支柱。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我们最早的养老保险是企业养老,退休以后,从单位拿工资、拿退休金,但从90年代初开始建立社会养老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建立,1991年就提出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历经逐次发展,到十八大时,提出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因为在这之前,在《社会保险法》里面有“广覆盖”的概念,还不是“全覆盖”。十八大把“广覆盖”发展为“全覆盖”,更加明确了基本养老保险的发展方向、功能定位,所有的职工、居民都要享受到基本养老保险。

基本养老保险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从90年代初的几千万人到现在的8.6亿人,基金结余也是从最初的1989年的68亿元到2015年底将近4万亿,所以不管是从覆盖人群,还是从基金结余,还是对退休职工的待遇,对保障社会稳定,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第二支柱,叫补充养老保险,如果按分类来看,也是根据参加人员的单位性质不同,分为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企业的职工参加补充养老保险叫企业年金,企业年金缴费比例是本企业上年度工资总额的1/6单位+个人缴费;职业年金是“8+4”的缴费比例,单位缴8%,个人缴4%。从参加要求来看,企业年金是自愿参加的,前提是必须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以企业为主体,才能申请参加企业年金,但是职业年金是全部都要参加,只要是在编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都要参加职业年金。

从发展数据来看,到2016年底,我们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数是7.63万户,覆盖职工人数是2325万人,结余基金是11075亿元。覆盖比例,就是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人数和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比,从2016年数据来看,只达到6.15%,也就是说大部分企业还没有给职工建立企业年金,第二支柱这条腿很细。

第三支柱,个人递延型养老计划。政府要专门提供一个税收优惠,个人自愿参加,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年龄阶段等选择不同的投资品种来进行投资,对个人帐户进行保值增值。

主持人 :目前在我国,这三个支柱在养老金中的占比各是多少?

孙明霞 :第三支柱就是我国多层次养老金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第一支柱现在替代率很高,这个高不是我们制度设计的初衷,其实制度设计只有50%多的替代率,但为什么达到了70%?因为我们第二支柱发展缓慢,第三支柱缺位,替代率指的是退休后的待遇跟在职时的工资比有一个平衡点,如果替代率特别低,职工退休以后的待遇会远远低于在职,他的生活水平会因为退休而降低,如果替代率特别高,会有一种问题,大家不愿意多工作,而愿意尽早退休,拿到待遇。在目前情况下,我们目前基本养老保险的退休待遇就很高,70%。甚至在一些行业和企业里面在职拿2000多,退休以后可能拿3000元。所以替代率应该有一个平衡的标准、平衡的水平。

从我们制度设计来看,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可能就是50%多,加上补充保险的20%多,加上第三支柱的百分之十几到二十,形成一个综合替代率。综合替代率比较高,会带来退休人员退休后生活水平的稳定和良好,但是不能完全仅仅依赖于第一支柱。降低第一支柱的替代率,然后补充第二支柱替代率,同时建起第三支柱,这是一个政策背景。同时这也是国际上养老金体系发展的一个方向。

主持人 :感谢招商基金总经理助理孙明霞。接下来有请 博时基金总经理助理耿红 。您好!

耿红 :您好!

主持人 :耿红女士,您好!加速构建养老金第三支柱,对普通职工来说有什么样的益处呢?给大家介绍一下。

耿红 :站在普通职工角度,我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好处。第一,提高人们退休生活质量。目前我国第一支柱的替代率大约67%,第二支柱平均覆盖范围有限,企业年金、职业年金都是以单位为责任主体来建立的,还存在为数众多的个体户和自由职业的,他们没有单位,没有办法参加第二支柱。那么建立第三支柱就可以避免年金没有覆盖到的人群,退休后待遇出现较大落差,维持在岗时期的生活水平。第二,提升民众的养老信心,消除后顾之忧,敢于实现当期的消费。第三,可以改善家庭资产配置,通过对个人养老帐户资金的规范化、专业化的配置管理,实现保值增值。

主持人 :从境外来看,养老金第三支柱的通行做法是什么样的?有没有一些可以供我国借鉴的经验呢?

耿红 :境外养老金第三支柱有两种,有延续型金融产品模式和个人养老金帐户模式。从国际经验来看,通行的做法或者主流的模式是个人养老金帐户,美国、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等国家都已经建立,个人养老金帐户制度是一个由政府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发行,个人自愿建立的养老金计划,目的就是为了方便个人储备退休金,个人缴费进入个人退休帐户后,就可以由个人自主选择购买公募基金、商业保险等,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达到退休年龄之后,还可以从这个帐户领取退休金。

从中值得我们借鉴和关注的是境外养老金第三支柱发展的核心是税收优惠政策。第一是税收的力度。因为个人养老金帐户是自愿建立,从美国、新西兰的发展历程来看,当政府放松参与条件,并提高可扣税缴费金额时,发展步伐就会加速。第二是税收的灵活性。比如:加拿大注册退休储蓄计划的税优额度可以跨年度递延享用,显现出了人性化和周全性,因为年轻人夫妇可能会面临购房、抚养子女、创业等方面的资金需要,可能难以立刻为自己的退休储蓄帐户集成资金,等他们度过了这个阶段之后,应该就会有能力扭转前期的经济困境。第三是税优的对象。税优的对象主要在帐户层面,而不是某类具体的金融产品。这块帐户享受一定额度内的税收优惠,资金可自主投资一种或多种金融产品,配置共同基金、股票、年金保险产品、银行存款等等。第四是税优的转存。将第二支柱、第三支柱纳入统筹的考虑,可以让那些没有享受到第二支柱税收优惠的人群在第三支柱上享受更多的税优,来确保制度的公平性。谢谢!

主持人 :谢谢博时基金总经理助理耿红女士,再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