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经社
政策前沿 财经动态 思想社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天津日报  ·  14℃!天津要升温了 ·  昨天  
北京晚报  ·  补时遭绝杀!遗憾……但要看到希望 ·  昨天  
北京晚报  ·  补时遭绝杀!遗憾……但要看到希望 ·  昨天  
今晚报  ·  天津又一所“实验小学”,即将投用! ·  3 天前  
今晚报  ·  天津又一所“实验小学”,即将投用!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政经社

两本书看懂一个欧亚霸主的兴衰

政经社  · 公众号  ·  · 2019-11-21 11:58

正文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一个欧亚霸主的兴衰


作者:猫斯图

制图:孙绿  / 编辑:鱼木头


今天我们要讲一个精罗落泪的故事,同样也是一个“浪漫的土耳其”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既是有 基督教堡垒 之名,后来却变成 伊斯兰世界第一大城市的伊斯坦布尔 ;也是一手缔造了这个帝国,却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 变成东方病夫的奥斯曼


两本书的名字,分别叫 《伊斯坦布尔三城记》 《奥斯曼帝国 1299-1923》




伊斯坦布尔可能是 世界上拥有名字最多 的城市。


今天的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最大城市

亦是土耳其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中心

(图片@图虫·创意)


建成之初,它叫“拜占庭” ,后来顺便以自己的名字冠名了整个帝国;而到了拜占庭帝国初现雄风的时候,它又 因初代伟人的名讳被更名为君士坦丁堡; 在帝国统治者的梦想中,这座都会应该是继承罗马古风的“新罗马” ,尽管在民间没有得到认可;海对面 的突厥人则只认识这座城市的热那亚商人聚居区佩拉,称其为“佩拉”;


在被 奥斯曼征服前后 ,这座城市又 被更名为“伊斯坦布尔” ,来自古希腊语“进城去”,彰显了他们对这座城市的浓厚征服欲;而在成为了新帝国中心之后, 穆斯林们又用崇高的“伊斯兰堡”称呼它


新罗马变成了伊斯兰堡 ,历史总是充满了讽刺。


1422年的君士坦丁堡地图,是奥斯曼帝国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之前的唯一一张地图

(图片来自Wikipedia@Cristoforo Buondelmonti)


而它最具历史影响力的三个名字: 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伊斯坦布尔 ,就构成了这本《三城记》的名字。但无论历史和信仰如何变幻,不变的是这座城市作为欧亚连接点的身份。


所以这有三个名字的伊斯坦布尔,其实也有两部历史。 一部是属于欧洲,基督教世界的 一部是属于亚非,伊斯兰世界的 。这两者从公元7世纪(这也正是伊斯兰教出现的年代)开始的博弈,最终塑造了这样一座历史极为丰厚的城市。



因此在全书的篇章分节中, 作者使用了公元纪年和伊斯兰历两种历法 ,以时间和这座城市的名称改变为主线,力求客观地展现伊斯坦布尔的双重身份。从君士坦丁大帝在这里睥睨天下,到罗马教廷与东正教会的那场大辩论,从穆罕默德二世傲然走进城门,再到凯末尔宣布世俗化现代化的“那个演讲”,甚至还有2016年那场影响深远的政变……



伊斯坦布尔的历史选择了一些人, 它的未来又会属于谁 这是这本书带给我们最深远的思考。


这本书还可以作为 一本不错的旅游指南 ,尽管可能连作者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作者 贝塔尼·休斯 是一位著名的中世纪历史学家和科普节目主持人,曾经深入探索过众多历史遗迹和考古现场。


专业水平和科普能力都是一流的

(图片来自Wikipedia@portableantiquities)


结合丰富的历史知识, 她能在讲述历史故事的同时,找到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现场 。它们有的仍然是伊斯坦布尔最热闹的集市,已经成为了无人值守的荒地,有的变成了五金超市,还有的是中餐馆后厨的储物间……伊斯坦布尔这座错落有致的现代城市,地下埋藏的秘密太多,而有了这本书在手,就能让人在游历时不断梦回。


伊斯坦布尔街头景象

(图片@图虫·创意)


这就是浪漫的土耳其的浪漫之处啊!


想要看懂欧亚大陆上,中国人不熟悉的那一半历史 ,这座城市的故事会是很好的敲门砖。




看完了伊斯坦布尔从公元前80万年最初有人迹开始到现代的历史,我们就该把目光转向 对现代伊斯坦布尔影响最深远的奥斯曼土耳其


尽管君士坦丁堡时代才是这座城市的历史故事密度最高的时期,《指环王》里的帕兰诺平原战役、《权力的游戏》里的黑水河之战都是取材于这座城市激动人心的保卫战,但历史毕竟已经成为了历史, 后来的征服者才是塑造了这座城市如今样貌的人


1572年,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君士坦丁堡

(图片来自Wikipedia@Georg Braun; Frans Hogenberg)


只是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奥斯曼帝国都是那个在19、20世纪不太争气的样子, 以“西亚病夫”之名勉强混在欧洲大国之林中 ,最后在一战结束后灰飞烟灭。


如果这个帝国一直都这么衰败,它根本就拿不下君士坦丁堡,早就该被从历史上抹去了。


它能打下那坐“万众倾羡之城”,重新统合阿拉伯帝国留下的中东世界,必然有其可取之处。光是 早期的尚武精神 还不够,他们也必然有自己 特殊的政治工具 ,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欧亚大陆上延续六百年国祚。


穆罕默德二世攻占君士坦丁堡

(图片来自Wikipedia@福斯托·佐纳罗)


这就是这本《奥斯曼帝国 1299-1923》所要解答的问题。


作者卡罗琳·芬克尔是一个英国学者,年轻时就师从伦敦大学的恩师维克多·梅纳日 学习土语和土耳其历史 ,后来更是在土耳其长住20年,研究那些 连土耳其人都已经看不懂的奥斯曼土语手稿 (这是一种用阿拉伯字母书写,且语法和词汇上深受阿拉伯与波斯影响的文字,在帝国颠覆后被禁用),力求复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掌握奥斯曼土语令她的研究更接近历史原貌

(图片来自YouTube@ tradarchive|《 “The Story of the Ottoman Empire" with Caroline Finkel


按理说既然是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应该看土耳其学者的著作才对,但卡罗琳的著作自有其价值。


在现代土耳其国父凯末尔革命成功之后,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变成了让土耳其官方讳莫如深的历史(这一点从刚才提到的文字改革上也能看出来), 学术界强调帝国时代的腐朽、灰暗,而很少公正地承认帝国苏丹们重塑欧亚非的成就


而到了晚近的现代土耳其,出于后发现代国家对寻找历史崛起痕迹的渴望,奥斯曼苏丹们又被塑造成了英明神武的形象。连带着更古老的突厥史也变成了土耳其主流观念鼓吹的形象。


奥斯曼加齐攻占拜占庭人的堡垒

(图片来自Wikipedia@Rycaut, Paul )


这或贬或褒的态度转变,显然都有着明确的政治内涵,也许是很好的宣传材料,却不是足够真实的历史读物。而站在卡罗琳这样一个 出身西方,长住东方,一直以来试图弥合两者鸿沟又不至于为土耳其官方观点所绑架的人 ,就成了我们认识这个国家帝国时代最好的中间人。


想了解那段从突厥部落驰骋安纳托利亚,直到不堪重负的帝国分崩离析的历史,就来看这本书吧。




说完内容的价值,再来聊聊你可能会关心的阅读体验。毕竟是两本外国史书,人名地名就容易让人记不住,如果阅读体验还很干涩,就更让人坚持不下去了。


我的感受是, 这两本书的阅读体验不尽相同,但都是值得看下去的好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