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能源学人
能源学人致力于打造最具影响力的知识媒体平台! “能”(Energy)涉及化学、生物、信息等与能相关的前沿科技领域; “源”(Nature)即通过现象探究事物本质,科学化深层次解析问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能源学人

江大刘天西/陈苏莉&河大田志红Angew(Hot Paper):“微相分离”策略突破聚合物电解质离子传导与机械性能难以兼顾的瓶颈

能源学人  · 公众号  ·  · 2025-03-05 09:3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第一作者:任玉凤  硕士生

通讯作者:刘天西  陈苏莉  田志红  Markus Antonietti

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422169

研究背景

全固态锂金属电池(ASSLMBs)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液态电解质,被认为是兼顾高能量密度与安全性的下一代先进电化学储能技术。其中,固态聚合物电解质(SPEs)作为构成ASSLMBs的核心部件,因其高柔性、易加工性和良好的电极/电解质接触性而备受关注,但其锂离子传导率低、机械性能差的缺陷限制了ASSLMBs的实际应用。SPEs中锂离子迁移依赖聚合物链的链段运动,而传统增塑策略(如引入有机增塑剂或构建交联网络)往往顾此失彼:增塑剂虽能降低结晶度、提升离子电导率,却牺牲了机械强度;交联网络虽能增强机械性能,但限制链段运动,抑制了离子的快速传输。如何协同优化SPEs的离子传导能力与机械性能,成为聚合物基全固态电池领域面临的关键挑战。

成果简介

基于此, 本课题组联合河南大学田志红教授和马普所Markus Antonietti教授,创新性地通过“微相分离”策略开发了一种超分子拓展的固态聚合物电解质(PCPE)体系,成功攻克了传统SPEs中离子传导与机械性能难以兼顾的瓶颈问题 。相关成果以“Mixing Functionality in Polymer Electrolytes: A New Horizon for Achieving High-Performance All-Solid-Stat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期刊上,并被选为Hot Paper。

图1. PCPE结构设计及作用机制示意图

具体而言,该研究首先设计合成了一种多臂含硼低聚物(MBO)作为多功能固体增塑剂,随后将其引入聚环氧乙烷(PEO)-锂盐基体中,在半结晶PEO基质相中形成了有利的“微相分离”。在这种PCPE中,具有丰富Lewis酸硼位点的MBO与锂盐阴离子(TFSI )通过酸碱相互作用诱导形成非晶态盐簇组装体,以实现快速的Li + 渗透,显著提升了Li⁺传导率。此外,MBO的多条线性聚乙二醇(MPEG)臂与PEO结构高度相容,能够诱导物理交联网络并通过优化臂长调控PEO基质的结晶相形态,当MBO中的MPEG臂长合适时,可同时提升电解质的机械强度和杨氏模量。因此,所得PCPE体系能够同时实现更快的锂离子传导和更高的机械性能。得益于此,基于PCPE的 Li/Li对称电池表现出更高的界面稳定性,循环寿命超过2600小时。同时,组装的PCPE基全固态电池展现出了出色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且通过集成化电极设计和软包电池验证,其在匹配高负载正极(>12 mg cm -2 )的全固态电池中仍保持优异性能。本研究通过“微相分离”策略构建超分子拓展的聚合物电解质以调控微相结构,实现了SPEs中结晶相与非晶相的协同优化,为克服 SPEs 在机械强度和离子传导之间的矛盾引入了一种有效策略,也为SPEs在全固态电池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新视野。

研究亮点

★ 结构设计:通过精准设计并调控MBO分子量及添加量,实现SPEs结晶相-无定形相“微相分离”的协同优化,兼顾了高机械强度与快速离子传输,为全固态电池的实用化提供了新思路。

★ 优化离子传输路径:MBO的Lewis酸硼位点与锂盐阴离子相互作用,诱导形成无定形盐簇组装体以提供连续纳米通道,显著降低锂离子迁移活化能,实现了快速的离子传导。

★ 构建超分子网络:多臂MBO作为固体增塑剂,其线性MPEG臂结构与PEO基体高度相容,形成超分子物理交联网络,同时调控结晶相与无定形相分离结构,使PCPE的机械性能较纯PEO电解质提升,突破传统增塑剂牺牲机械性能的瓶颈。

★ 电化学性能全面提升:PCPE与锂金属界面相容性高,能够抑制锂枝晶生长,Li/Li对称电池可稳定循环超2600小时;全固态电池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且高正极负载(>12 mg cm -2 )下的软包电池可以实现稳定充放电。

图文导读

图2. MBO的结构表征与相互作用分析。

通过核磁共振硼谱(¹H NMR、¹¹B NMR)、红外光谱(FTIR)及密度泛函理论(DFT)等验证了MBO的化学结构及其与锂盐的相互作用。¹H NMR显示MPEG臂成功接枝到硼核上,FTIR进一步确认B-O键的存在。添加LiTFSI后,¹¹B NMR化学位移变化及DFT计算结果证实硼与TFSI 的Lewis - 酸碱相互作用促进了Li⁺解离。此相互作用不仅能够促进锂盐解离以增强离子电导率,还能够通过形成盐簇组装体优化Li⁺传输路径,从分子层面为后续性能提升奠定基础。

图3. PCPE-x的物化性质探究和优化。

为了深入探究MBO增塑剂的分子结构对电解质综合性能的影响,设计合成了不同MPEG分子量的MBO(350、550、750),并对比了其对PCPE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MBO-550的引入能够显著提升离子电导率,并同时增强电解质拉伸强度。XRD和DSC显示,短臂MBO-350和MBO-550能够降低PEO基质结晶度,而长臂MBO-750因参与诱导结晶而导致结晶度增加。流变学测试结果表明,MBO-550兼具塑化与动态交联效应:低剪切速率下高黏度,高剪切速率下黏度降低。此现象归因于“微相分离”—无定型的盐簇组装体通道与结晶态的超分子网络共存,实现了SPEs离子电导率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平衡。

图4. 离子传输机制研究。

在上述研究结果基础上,通过电化学测试(离子迁移数、EIS)、光谱学和分子动力学模拟(MD)揭示了PCPE中的Li⁺传输机制。结果显示,PCPE-550的Li⁺迁移数是PEO基电解质的三倍,这主要归因于MBO中的硼原子对TFSI⁻的作用,抑制了阴离子在电解质中的迁移。Raman显示PCPE中游离TFSI⁻比例降低(76%→66%),进一步说明MBO对阴离子的束缚捕获效应,⁷Li NMR新增峰表明Li⁺与MBO中MPEG臂上的EO基团配位,形成了新的离子传输路径。MD模拟显示,PCPE中Li-O配位数减少,且硼参与配位,削弱Li⁺溶剂化强度,加速Li⁺跃迁。以上结果证实,在PCPE中,MBO通过调控电解质中的Li⁺配位环境与传输路径,双重加快了Li⁺迁移动力学。

图5. 对称电池界面稳定机制研究。

进一步地,组装Li/Li对称电池以探究PCPE与锂金属负极之间的界面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PCPE-550的对称电池具有高的界面稳定性,可稳定循环2600小时以上,而传统的PEO基电解质仅400小时就发生了短路。非原位EIS显示PCPE界面阻抗稳定,而PEO因界面稳定性差,引发枝晶生长,阻抗骤降并发生短路。此外,SEM和CLSM显示,基于PCPE的锂金属负极循环后表面相对光滑平整,而PEO基锂金属负极则出现多孔枝晶。COMSOL模拟表明,PCPE的高锂离子迁移数能够均匀化界面离子浓度分布和电场强度分布,进而有助于促进均匀的锂沉积,抑制枝晶生长。雷达图综合对比显示,本研究开发的PCPE在离子电导率、机械强度、界面稳定性等指标全面优于传统的SPEs,证实了其在全固态电池中的实际应用潜力。

图6. 全固态电池电化学性能评估。

最后,为了验证该类PCPE电解质的实际应用可行性,匹配不同正极(LFP、NCM811)组装了全固态锂金属电池并评估了其在不同条件下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LFP/PCPE/Li电池在0.2 C、50 °C下初始容量167.2 mAh g -1 ,20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90.5%,远优于PEO-SPE。同时,尤其组装的高电压NCM811/Li电池在1 C下也展示了优异的循环稳定性。此外,通过热压技术制备了一体化的集成高载量LFP正极(>12 mg cm -2 )软包电池,0.1 C循环100次容量152.4 mAh g -1 ,且弯曲后仍可点亮LED。集成正极设计有效降低了界面阻抗,结合PCPE的高力学性能与快离子传导能力,有力证明了其在实用化高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中的应用可行性。


作者简介

本文第一作者

任玉凤

2022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二次电池固态聚合物电解质

Email: [email protected]

通讯作者

陈苏莉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锂/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水系锌离子电池、功能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等

主要研究成果

迄今已发表SCI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ACS Nano等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项,PCT专利1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资助计划等科研项目8项。

Email: [email protected]

通讯作者

田志红  教授

河南大学黄河学者

研究方向

多孔聚合物材料、碳基杂化材料、电化学储能和催化等

主要研究成果

迄今已发表SCI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等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河南省优秀青年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7项。作为中方负责人与德国马普胶体与界面研究所所长Markus Antonietti教授建立了“河南省共价有机聚合物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科研平台。

Email: [email protected]


本文信息:

Yufeng Ren, Suli Chen,* Mateusz Odziomek, Junhong Guo, Pengwu Xu, Haijiao Xie, Zhihong Tian,* Markus Antonietti,* and Tianxi Liu*. Mixing Functionality in Polymer Electrolytes: A New Horizon for Achieving High-Performance All-Solid-Stat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Angew. Chem. Int. Ed. 2025, e202422169.

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422169

THE END

点击蓝字 阅读原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