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各种吐槽劳动作业,说老师净整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没事瞎折腾家长。
倘若这样理解教育,那真是误会和委屈老师了。
且听我慢慢道来。
试问:布置劳动作业,受益最大的是谁?
是那种从小不喜欢劳动,又不怎么听父母话的孩子。
此时,劳动作业就是个很好的契机。
老师布置了作业必须完成,有考核压力。
同学都在做你不劳动?孩子也有群体认同的需求。
再加上父母的陪伴与鼓励,一套组合拳下来,孩子基本就开窍了。
迈出第一步,后续就要容易很多。
作业仍然是重要抓手。
比如逐渐提高要求,刷一周的碗,凑一个视频;扫一周的地,凑一个视频。
三年级以后,还可以开发孩子炒菜做饭的技能。
有天生不喜欢动手的孩子,但很少天生不喜欢玩的孩子。
我是远近出了名的懒,能躺着就不坐着,每天睡觉最大,现在都不会做饭。
但小时候玩过家家时,我能用泥巴捏出十几个菜。
倘若当时老师布置个炒菜的作业,我会做。
如果全班同学都在炒菜,都交流如何炒菜,估计我也能学几个菜。
让我一个人自发地做?
那我宁可饿着肚子等老妈回家。
布置作业,对我这种在劳动上内驱力不足的学生,挺管用的。
如果孩子在劳动上内驱力足,是不是作业就成了形式主义?
片面看的话,是这样的,拍个视频对孩子来说,影响有限。
但教育不能这么狭隘理解。
还是以我为例。
我在劳动上内驱力不足,在阅读上内驱力很强。
宁可不吃饭也要看书的那种。
老师布置个阅读作业,我做还是不做?
阅读作业对我来说无所谓,布不布置,我都会阅读,我阅读也不是为了拍视频完成作业。
学生时代,我不会拍。谁敢说我不看书?
当了老师后,对教育的了解更深入更全面,我就会拍。
为啥?
阅读作业可有可无,劳动作业对我却挺有意义的。
甘蔗没有两头甜。
往深处想一想:
如果全班能形成一个老师引领,家长配合,学生自觉的教育小生态,那所有人都是受益者。
能想到这一层,就能理解老师布置各种作业的意义,就不会觉得作业是形式主义了。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好的班级氛围,大抵如此。
这也是家长愿意花大力气把孩子送到优秀班级的底层逻辑所在。
一个班但凡有几个对抗老师,消解合力的家长,最后往往都是以老师不敢管,一盘散沙收尾。
当然,作业明显不合理,老师极度不称职的情况不在本讨论范围之内。
看到这,再想想老师布置的劳动作业,还会觉得是在折腾家长吗?
孩子不喜欢劳动,作业是个抓手。
孩子喜欢劳动,也可以拍些有意义的视频,当做一种记载和往后的回忆。
把劳动作业当成形式主义,各种吐槽和抱怨,是不是误会了老师,曲解了教育?
这样的情境,每天又有多少在次第上演?
推荐阅读:
这种家庭的孩子完全可以不做作业
四名老师违规补课被处分,只抓老师解决不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