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数字生命卡兹克
反复横跳于不同的AI领域,努力分享一些很酷的AI干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烟台公安  ·  20万现金!拦下! ·  昨天  
烟台公安  ·  20万现金!拦下! ·  昨天  
Kevin在纽约  ·  我在时代广场看到一个标志 . ... ·  昨天  
最高人民法院  ·  叶尔盖提垦区法院:边境小院迎“蜕变” ·  3 天前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  ·  在“未开发开放区域”钓鱼发生意外,谁担责? ·  3 天前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  ·  在“未开发开放区域”钓鱼发生意外,谁担责?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数字生命卡兹克

这群"斜杠青年",正在成为AI巨头们背后的奠基人

数字生命卡兹克  · 公众号  ·  · 2024-06-03 12:09

正文

最近发现一些AI行业里人才能力圈的有趣的变化,越来越多在一些AI公司里扛大旗的,不仅仅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而且是绝对的斜杠青年。

跨界这事,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故事的开头还要从AI音乐说起。

前几天Suno官宣了他们的新功能,声音成曲,大概就是用任意一段声音来生成音乐,比如你 将敲击浇水壶的声音转化为摇滚音乐。

自然是牛逼,不过Suno也只是预告,没说啥时候要上线。

上周五,他们发了第二个关于这个功能的Case。

当然,这个功能的演示无疑是成功的,但是我最关注的不是这个。

而是他们发这段视频的时候,所配的文案。

重点是这句话:

表演者:Anessa(钢琴家和Suno软件工程师)

又是钢琴家又是软件工程师?

坦率的讲,在我心里钢琴家和工程师,这两玩意是八杆子打不到一块的,这种即视感就像郎朗弹的不是钢琴,摆在他面前的是一块青轴的机械键盘,他弹着键盘铛铛的响,然后屏幕上的代码一行行的冒。

好诡异啊...

不过如果放在AI行业,这也非常合理。就像你做AI绘图,你当然需要既有审美又懂AI的人。你做AI视频,最好的当然是即懂电影又懂AI的人。

像suno这种做AI音乐的,那音乐+AI的双重背景的人当然是最优解。不过话虽这么说,但是我相信这种跨界人才,还是少之又少的。

我瞬间就对这女生来了兴趣,当然不是因为她的背影很好看,单纯的是我对她的职业经历感兴趣。

我就去Google搜了一下她的名字。

找到了姐们的全名,叫 Anessa Petteruti

再用这个名字去搜,居然发现,在Google上第一条,是这姐们的个人网站。

她的自我介绍是这样的:

我是一名软件工程师,专注于机器学习、全栈开发和设计。我是一名钢琴家。 我喜欢摄影、网球和浓缩咖啡。

里面列了非常详细的简历。

布朗大学读的本硕,专业就是AI。

2024年1月入职Suno,而之所以能进Suno,我觉得除了她的AI部分的专业实力,更多的还是因为她的音乐造诣。

虽然不是那种荣誉加身的钢琴家,但是水平也远远超出了普通的爱好者的水平,毕竟,虽然我不是很懂音乐,但是我也知道 贝多芬第32号c小调奏鸣曲 Op.111 第一乐章,不是谁都能弹的,但是 Anessa,弹的非常好。

这已经是高 级业余爱好者或演奏家的水平了。

这两者一加成,简直是指数级起飞,说实话,想不进Suno都难。

我又顺着 Anessa扒了一下Suno其他成员的履历。

同样是Suno软件工程师的朋友,Guangyao(Gim) Miao也在自己的领英页面上标注了小提琴家的tag。

最骚的是,这哥们是 是北大的,电气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然后考去了 卡内基梅隆。

拿了 中提琴音乐硕士和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双硕士学位。

我:。。。

太强了,只能当场给大佬磕一个。

包括 Suno的两个创始人,Shulman和Camacho,这两人也都是音乐+AI的双重背景。

就Suno这种音乐+AI的双重浓度,他们不成,谁成?

现在的AI,在我看来,他很难算一个单独的行业,更多都是行业+AI。

不是AI+行业,而是行业+AI。行业一定是在前的。

所以当你真正的想在某一个垂直行业用AI大杀四方,靠一群不懂这个行业的外行人就想把这个行业颠覆了,想啥呢?

Suno对音乐这个行业造成现在这么巨大的冲击,很多人以为,是一群AI行业的人冲进来,直接乱拳打死老师傅。

开什么玩笑,这特么明明是一群音乐行业的人,直接装备上了新的AI科技,然后产生化学反应,原地超进化,摇身一变成了超级赛亚人,掉头对传统行业形成了降维打击。

对面还在冷兵器拉弓射呢,这边直接抄起三体科技突突了。

这就是AI时代,复合型人才所带来的化学反应。

再看OpenAI, 著名的Sora团队,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Joe Taylor,整个团队里年龄最大的老哥,37岁,新媒体和计算机艺术本科,在一堆博士硕士里,老哥坦然自信,因为他可以在软件工程与艺术设计上左右横跳。除了做算法,还能做艺术指导,一人顶起了Sora半边天。
Tim Brooks,也是DALL-E 3的作者,生动演绎啥叫“不喜欢音乐的摄影师不是牛逼技术大佬”。人高中自创了一个摄影工作室,拿了N多奖,还去过纽约百老汇演出,甚至还是B-box的国际奖项获得者。
人直接就在个人网站里写了,没错我爱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可以把我对摄影、电影、音乐的爱好all in,然后,哥们就去做Sora了。

全部是双领域甚至多领域顶级强者。

这是AI时代复合型人才的大胜利。

这样的例子在AI行业屡见不鲜。

也绝不是偶然。

就像你是做AI视频的,那电影行业+AI行业双重背景的人对这个产品有多大的加成自不必我多说。

如果是做AI 3D 的,那能自己建模渲染做短片的算法老哥绝对就是 神一样的 天使。

而在过往的互联网时代,这种加持并没有像AI时代来着的这么猛烈。

一人能抵千军万马。

这就是AI时代的复合型人才的真实写照。

但是想成为一个复合型的人,好像并没有那么容易。

诚然,国内的教育在很多时候,可能会有些不契合这个时代。过分的强调做题,让很多人上标准化的学,没有充分发掘他们的天赋,还有他们的兴趣爱好。

甚至大学专业,又有多少人是因为喜欢去上的呢?我大学的同学,还在从事大学所学专业的人,不足十分之一。

想成为一个多元化的人,驱动力必然是因为一个词: 喜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