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办公室主任
服务全中国公务人员、文职人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厦门日报  ·  18条措施!证监会重磅发布 ·  昨天  
厦门日报  ·  最新:今晚不涨价了!之后可能大降! ·  2 天前  
厦门日报  ·  刚刚,泰国官宣:断电、断网、断油! ·  3 天前  
厦门日报  ·  阿里、百度、腾讯集体官宣!DeepSeek大消息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办公室主任

历史上的盛世王朝,到成立七十五周年的时候都是什么样子

办公室主任  · 公众号  ·  · 2024-06-11 12:20

正文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七十五周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就在这短短的七十五年时间里,新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诸如能吃饱饭,坐高铁,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用手机看世界,私家车满地跑等等,不要说在成立之初,就是在四十年前连想都不敢想,而如今都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现实,真让人不禁感慨:还是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

我喜欢读历史,偶尔突发奇想,如果把今天的成就,放在历史的长河中,特别是那些开创了盛世的王朝中,看看它们在成立七十五周年的时候,都干了那些事?变成了什么样子?

话不多说,咱们一个一个来。先从大汉王朝开始。

之所以从汉朝开始,纯粹是周朝尽管历史很长,但国家比较小,而且采取的统治方式是分封制,和后世采用的郡县制不一样,无从比较。另外,秦虽然统一中国,是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可惜历史太短,还不到建国七十五周年就被刘邦灭亡了。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由于有之前的约定:先入咸阳者为关中王,于是刘邦成为汉王。四年之后,刘邦消灭了西楚霸王项羽,在定陶汜水北岸称帝,定国号为汉,史称汉高祖。

汉朝成立七十五年的时候,时间来到公元前127年,即汉武帝元朔二年。那一年,汉武帝干了两件对历史影响深远的大事:一是颁布推恩令,削藩;二是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同时招募数十万人,移民朔方郡。

先说推恩令。那年一开春,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颁布了一个如今看来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法令:推恩令。推恩令简单来说,就是以前分封诸王的时候,只有嫡长子可以继承,其他王子王孙不能继承。汉武帝汲取了汉文帝时期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事件,采用了主父偃的建议,改为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可以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以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但由郡守统辖。这样一来,随着不断的分割,诸侯王的领地不断缩小,到几世之后就变得很小,成不了气候,自然对大汉王朝构不成威胁了。想不到,困扰了中国数百年的诸侯王轮番叛乱之祸,被一个小小的推恩令就轻易破解了,不得不说,汉武帝确有高人指点,所以成就了大业。

坦率地说,推恩令是阳谋,都知道怎么是怎么回事、干什么用,但就是无人能破,因为其充分抓住了人性的弱点。

再说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及移民朔方郡。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铁骑进犯上谷(河北怀来)、渔阳(北京密云)等地,汉武帝大怒,派遣卫青率大军进攻已被匈奴占据的河套以南地区。之所以没有让卫青去上谷、渔阳正面御敌,纯粹是为了避实就虚。因为匈奴的骑射太厉害了,汉军根本不是对手。卫青领命后,沿黄河西进,对占据河套及以南的楼烦王、白羊王部匈奴进行突袭,顺利地收复了河南之地。同时,汉武帝在河南设置朔方、五原两郡,筑朔方城,移民数十万在朔方屯田戍边。这一围魏救赵的方式,一下子解除了长安的威胁,并在河套地区建立了战略要地,后来,汉军以此为跳板,经过漠南、河西、漠北三大战役,使匈奴永久逝去了水草丰盛、气候温和的河南、阴山和河西,不得不远徙漠北的苦寒之地,人畜锐减,从根本上摧毁了匈奴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匈奴开始走向衰落,再无力与大汉抗衡,从此,大汉王朝的威胁得以解除。

大汉王朝建国75年后,在汉武帝时代,巧用兵力,终于解除了匈奴之患,对今天也有借鉴意义。

接下来再说大唐王朝。

大唐王朝成立75年的时候,历史已经来到长寿二年(公元693年),这一年,已经是武则天称帝的第三年。

武则天十四岁入宫,原本是唐太宗的才人。太宗去世后,到感业寺出家为尼。唐高宗李治即位后,被召回宫中,封为昭仪。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在“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皇后,逐渐掌握政权,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加封为“天后”,与李治并称“二圣”,李治去世后,以皇太后身份于中宗、睿宗时期临朝,并于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国号为“周”,建立武周,定都洛阳。

武则天在历史上是个极富矛盾、极具争议的人物,既冷酷也温情,重用小人但内心鄙视小人,自信自负,毁誉参半,在位时干了很多既利当下又利长远的大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其“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可谓是恰当精到。

长寿二年(公元693年),武周帝干了件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的大事:一己之力,单挑西突厥、吐蕃、后突厥以及室韦4国的围攻,并一举歼灭之,从此威震八荒,万国臣服,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四个来犯究竟有多厉害?据史料记载,仅一个后突厥,就有兵力40万;而西突厥,在后来灭了不可一世的东罗马帝国;吐蕃更厉害,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大非川之战,十万唐军被歼灭,全军覆没,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青海之战,十八万唐军再度被歼灭,此时的吐蕃,一度与阿拉伯帝国相抗衡,由此可见吐蕃的厉害。此次四国来犯,总兵力达到二百万,规模之大,堪比一战二战。

面对四国围攻,武周朝野上下一片恐慌,武曌皇帝尽管是女流之辈,但没有慌乱,她派遣多路大军迎敌:精通西域的王孝杰抗击西突厥和吐蕃联军,熟悉北方的李多祚抗击后突厥和室韦,碎叶镇守使韩思忠,与西突厥阿悉结泥熟俟斤部落、突厥施质汗、胡禄屋阙部等厮杀。武周皇帝没有借助外力,选择了单挑硬刚。

经过一年多的苦战,相继击败了四国围攻,杀敌六万余人,特别是韩思忠,接连击败西突厥多路大军,后又接连攻陷吐蕃多座城池,立下不世之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这样写 :“甲戌,默啜寇灵州,室韦反,遣右鹰扬卫大将军李多祚击破之。二月,武威道总管王孝杰破吐蕃孛攵论赞刃、突厥可汗俀子等于泠泉及大岭,各三万馀人,碎叶镇守使韩思忠破泥熟俟斤等万馀人。”

此战,唐军大获全胜。从此,大唐王朝威震四海,声名远扬,为接下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再说下大宋王朝。

肯定有人说,宋代长期与辽、金并峙,吃了很多败仗,怎么能是“王朝”呢?其实,这是对宋朝的误解。宋代政治开明,农业发展,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有学者推算,当时的北宋经济总量几乎占到了当时世界总量的23%,人口达到一亿,妥妥的世界帝国。学者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

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后周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算起,建立大宋王朝75年后,时间来到了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时任皇帝宋仁宗干了件功德无量、泽被后世的大事。

中国历代皇帝多不胜数,但死后庙号封为“仁宗”的仅四位:宋仁宗赵祯、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明仁宗朱高炽和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仁”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能被称为“仁宗”的皇帝,基本上都是宽厚仁慈、审慎克制、恭俭仁恕,可以说是皇帝的典范。就拿宋仁宗赵祯来说,尽管他不像汉武帝、汉光帝、唐太宗、宋太祖那样在位时立下不世之功,但他生活简朴,性格宽厚,包容臣工,爱惜百姓,治下四十多年,政通人和,百姓富足,文化繁荣,达到了极盛。他驾崩后,东京汴梁全城罢市,大街小巷皆是痛哭哀嚎,数日不绝,就连乞丐与小孩,都到皇宫之前焚烧纸钱痛哭哀悼。消息传到洛阳,洛阳城的百姓也是自动罢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更令人敬佩的是,宋仁宗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敌国的百姓居然也无远近皆哭。

辽道宗耶律洪基接到讣告后也大吃一惊,冲上前抓住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您说说,历朝历代,哪一个皇帝能像他那样,能得到敌国的爱戴和敬仰?

宋仁宗当政时,德政很多,大家最津津乐道的就是嘉祐二年科举考试的龙虎榜,出了“三苏”、张载、曾布、程颢等名家, 为中国科举历史上最牛的一次,没有之一。但我觉得,勘定《汉书》也绝对算一个。《汉书》是西汉班固编撰的史书。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后世很多史学家都按照史记的体例进行叙写,但都没有达到史记的高度。班固的父亲班彪于是就“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转,班彪死后,年仅22岁的班固,继承父业,继续整理父亲的遗稿,完成了这部巨作。

到宋朝的时候,《汉书》的版本很多,谬误也不少。于是宋仁宗命翰林学士张观等人重新勘定《汉书》,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在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九月完工,上呈仁宗。仁宗下令国子监刊印颁行全国各地,后来还陆续将《史记》《后汉书》等大批古籍整理校正,出版发行。宋代的时候,由于印刷业发达,通用标准教材的颁布,极大降低了教育的门槛,使得大批贫寒子弟有机会接受教育,通过努力,科举登科,报效国家,改变自己和家族命运。

古往今来,只有教育的普及,全民素质的提高,才能发展科技,改善民生,国富民强。所以中国四大发明有三项诞生在宋朝,这不是偶然的。

最后再说说大明王朝。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即位,建立大明王朝。75年之后,时间来到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当政者是明英宗朱祁镇。

朱祁镇这人在历史上毁誉参半,在他治下,司礼太监王振干政,开启了明代宦官专权的先河。但这人也很厉害,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北方的瓦剌进犯,朱祁镇率军亲征,在土木堡被围,本人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瓦剌以他作人质,兵临北京城下,但他很硬气,坚决不投降,后来在于谦、石亨等人的抵抗下,打退瓦剌,赢得了北京保卫战。在他被俘期间,其弟朱祁钰被立帝,瓦剌认为其没有利用价值,将其放回,回来后被软禁在南宫。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朱祁镇在石亨、徐有贞等人的支持下,趁朱祁钰病重,发动兵变,夺回了政权,重新当了皇帝。

历史学家罗东阳对英宗皇帝有个评价:“天顺朝的朝政表明,祁镇已经逐渐成熟起来,他是勤政的,也是仁德的,虽然没有能够重振朱明王朝往日之雄风,但也没有把明王朝败坏到正德、万历时期的程度。”这个评价我认为还是恰当的。

但我觉得,大明王朝成立75年,对后世最大的经验教训就是坚决不能宦官当政。这可以从翰林院侍讲刘球进谏说起。

那年五月,紫禁城奉天殿被雷电击中起火,幸好时值大雨,火情被及时控制。英宗皇帝觉得是自己哪儿做的不对,上天惩罚自己,于是让文武百官给自己直言进谏,提意见。翰林院侍讲刘球感觉机会来了,洋洋洒洒,写了十条,其中第三条“亲政务以揽乾刚。政由己出,则使权不下移。”第四条“任大臣以崇国体。古代选择大臣,必征询于左右大夫及国人”,这明显是针对宦官王振专政的。这让王振怀恨在心,借机将刘球处死。

王振这人从小通略经书,非常精明,后来进宫当了太监,一步一步往上爬,直到当上了司礼太监。人常说,利令智昏。王振专权后,有些忘乎所以,在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的时候,还干了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那年十月,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重建竣工,英宗在皇宫大摆筵宴,进行庆贺。按照明朝宫中制度规定,宦官无论如何也没有资格参加宫宴。可这时的王振已深得英宗宠信,英宗在宴会上见不到王振,就 少了点什么似的,急忙派人前去看望。王振见了来人,大发牢骚说:“周公辅助成王,为什么 独我不可以到宴会上去坐一坐呢?”一个小小的宦官,竟敢自比周公,这也太胆大妄为了,然而,英宗皇帝听后,不但不怪罪,还令人打开东华门的中间大门,让王振进入宫中参加宴会。

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王振迫害刘球,放在中国历史上绝对不能算大事,小的简直不能太小,可是,性质却很恶劣。此后,大明王朝开始了宦官专政,后来有东林党人与宦官之争,又同流合污,将好好的万里江山弄得乌烟瘴气,直至丢失政权,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文明悠久,文化灿烂。历朝历代都有贡献,但凡能开创王朝的,在建国75年的时候,绝大部分都是往上走。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如今恰逢盛世,国家强盛,百姓安居乐业。我们重温历史,就是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扬长避短,再次实现民族复兴。

文中图片部分由朋友提供,在此致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