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分析师(证书编号):诸海滨(S0790522080007)
-
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不断稳固,“新三样”成为出海新增长极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4.66万亿美元,世界制造业增加值为16.18万亿美元,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份额为28.80%,制造业规模连续14年稳居全球首位,已超越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和巴西等国总和。
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结构持续优化,由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向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导转型。
近年来中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处于较高水平并保持稳定,其中2024年机电产品出口金额占比达59.51%,高新技术产品出库金额占比达24.72%。作为近年来中国工业领域快速崛起之星,“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市场迎来快速发展,2020年“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金额为389.81亿美元,
2024年“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金额为1385.70亿美元,2020-2024年间CAGR达37.31%。
近年来受国际地缘政治因素影响,我国海外并购节奏逐渐放缓。根据CVSource投中数据,2023年第三季度中企跨境并购案例披露金额为40.35亿美元,跨境并购披露金额案例数量为19笔,中企跨境并购披露金额案例数量及披露金额均呈现下降趋势。绿地投资于近几年崛起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形式。2021-2023年亚洲已公开的绿地投资项目价值和数量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
东南亚是多个热门行业出海目的地。汽车制造业为绿地投资的首要目标行业
,2021-2023年,汽车制造业在中国制造业海外绿地投资规模中排名第一,占比高达63%。
-
相关出海政策加速落地,北交所企业海外发展或迎来新契机
系列利好政策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扫清障碍。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与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覆盖超八成建交国。2023年北证企业海外收入占比为17.8%。整体角度上,
2024年上半年共有160家北交所上市公司存在海外业务收入,主要分布在机械设备、汽车、电力设备、基础化工、电子等行业。
2024年上半年海外营收占比超过80%的北交所上市公司共计9家,其中5家占比超过90%。2024年上半年海外业务收入超1亿元的北交所上市公司有42家,其中15家在2亿元以上。北交所多家上市公司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2024年上半年共有93家公司海外收入增速为正。
-
重点公司:机械设备+电力设备+家电+汽车零部件+化工材料
1)机械设备出海:
无锡鼎邦(换热设备已得到国际大型集团认可)+方盛股份(计划于马来西亚建设生产基地);
2)电力设备:
科润智控(设立安哥拉全资子公司)+许昌智能(拟于新加坡设立全资子公司);
3)家电:
鸿智科技(积极开发国外客户);
4)汽车零部件:
建邦科技(增资建泰零部件);
5)化工材料
:贝特瑞(印尼项目已投产)
地缘政治不确定性风险、政策落地不及预期风险、海外竞争风险
绿地投资成为中企出海新兴形式,东南亚成为主要目的地
1.1、 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不断稳固,“新三样”成为出海新增长极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稳固。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4.66万亿美元,世界制造业增加值为16.18万亿美元,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份额为28.80%,制造业规模连续14年稳居全球首位,已超越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和巴西等国总和。伴随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依托于完整的产业体系和规模优势,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众多制造业重点领域企业正积极加快“出海”步伐,加大海外市场开拓力度。
我国整体出口增速放缓,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依然保持强劲。
2024年12月,我国汽车(包括底盘)按美元计价出口金额同比增长12.10%;锂离子蓄电池按美元计价出口金额同比增长14.50%;家用电器按美元计价出口金额同比增长14.10%。
我国制造业出口产品结构持续优化,由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向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导转型。
近年来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处于较高水平并保持稳定,其中2024年机电产品出口金额占比达59.5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金额占比达24.72%。
“新三样”逐渐成为中国外贸出口新增长极,相关出海市场快速成长。
长期以来,我国外贸出口主力地位由“老三样”(服装、家电和家具)稳定占据,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0-2023年“老三样”出口金额占中国出口金额比例稳定在9%左右,中国传统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竞争力强大,为中国在全球贸易中领先地位奠定坚实基础。中国制造业逐步由传统劳动密集型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作为近年来中国工业领域快速崛起之星,“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市场迎来快速发展,2020年“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金额为389.81亿美元,2024年“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金额为1385.70亿美元,2020-2024年间CAGR达37.31%。
1.2、 制造业对外投资稳健增长,海外并购近年节奏放缓
我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持续增长,国内企业出海前景广阔。
2019-2023年间,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CAGR达到7.81%。2023年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273.42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的15.42%,中国企业在全球制造业领域投资正在持续扩张。目前中国制造业对外投资正处于关键历史节点,我国正积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升级,这一战略转型将为国内制造企业提供更多“走出去”的机遇。
我国制造业对外投资区域分布上,亚洲地区持续保持主要投资目的地的地位。
2021-2023年,中国制造业对亚洲直接投资存量分别为1357亿美元、1361.3亿美元、1441.3亿美元,稳居第一,其中对东盟直接投资存量分别为417.6亿美元、492.8亿美元、586.6亿美元,对应占比分别为30.77%、36.20%、40.70%,东盟在中国制造业企业出海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中国制造业对拉丁美洲、欧洲直接投资存量维持高位,2023年分别达到582.3亿美元、442.2亿美元,分别位列第二、第三。
针对不同海外市场及各行业特点,中国企业的出海主要包括海外并购、投资自建和供应商合作三种路径。
1)海外并购:指通过收购海外已有公司或团队,获取其技术、业务、品牌等资源,快速进入海外市场;2)投资自建:指直接在海外新设公司,从0开始拓展市场;3)供应商合作:指与成熟的销售供应商合作,由供应商帮助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海外并购帮助企业直接获取先进技术和成熟供应链、销售渠道,可快速切入海外市场,但面临双方团队、业务融合及被收购公司有效控制等问题。投资自建则可根据企业自身业务情况、成本、政治因素,选择最适宜的目的地并制定详细的资金安排,但对企业人员配置、经验、运营能力具有较高要求,切入市场速度相对较慢。供应商合作方面,出海企业可依托成熟供应商分销网络、跨境物流等能力,掌握海外消费者实际需求,简化出海路径,快速切入市场,但由于流量等核心资源由供应商掌控,企业需支付营销费用等成本,影响企业盈利能力。
近年来受国际地缘政治因素影响,海外并购节奏逐渐放缓。
根据CVSource投中数据,2021年第三季度中企跨境并购案例披露金额为104.02亿美元,跨境并购披露金额案例数量为36笔;2023年第三季度中企跨境并购案例披露金额为40.35亿美元,跨境并购披露金额案例数量为19笔,中企跨境并购披露金额案例数量及披露金额均呈现下降趋势。
2023年末中国境外企业行业分布:
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数量最多,占比达27.6%;制造业企业数量排名第二,占比达19.3%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数量排名第三,占比达12.9%。
在制造业细分领域中,近三年中国企业主要投向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
2021-2023年,中国制造业海外并购投资交易数量按产业部门分布情况为: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占比2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比17%、机械装备制造业占比15%、汽车制造业占比11%。
1.3、 绿地投资呈现强劲增长,东南亚成为中企出海主要目的地
绿地投资是指母公司通过在东道国(地区)投资设立子公司或研发机构等参与海外市场。
其与跨境并购在投资目的、投资风险、投资价值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
相较于中国制造业跨境并购放缓,绿地投资于近几年崛起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形式。
2021-2023年亚洲已公开的绿地投资项目价值分别为1713亿美元、3120亿美元、4510亿美元,亚洲已公开的绿地投资项目数量分别为3275个、4749个、5798个,均呈现增长趋势。2023年,在亚洲已公开的绿地投资项目中,制造业项目价值为2400亿美元,对应占比为53.22%;服务业项目价值为2000亿美元,对应占比44.35%;初级产品项目价值为110亿美元,对应占比为2.44%。
汽车制造业为绿地投资的首要目标行业,金属制品业排名第二。
2021-2023年,汽车制造业在中国制造业海外绿地投资规模中排名第一,占比高达63%;金属制品业排名第二,占比为14%;铁路/船舶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排名第三,占比达10%。
东南亚是多个热门行业出海目的地。
东南亚国家是中国的近邻,占据地理优势,人口较多消费市场潜力大,且生产成本较低,因此是中国制造业企业产业外移的重点区域。2021-2023年,印尼是中国制造业绿地投资的首选目的地,中企主要围绕金属制品和汽车制造业开展投资,规模达到59.2亿美元,占2021-2023年间绿地投资总额的13.3%。马来西亚、柬埔寨、泰国和越南也展现出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强大吸引力。
从出口东南亚不同行业企业数量角度,跨境电商行业企业数量占比达9.77%
,排名第一;先进制造行业企业数量占比达6.15%,排名第二;新消费行业企业数量占比达5.71%。由于东南亚国家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因此许多中国制造业企业在东南亚地区建立生产基地,从而更好地利用区域优势,扩大发展规模。
因行业特性各不相同,不同行业出海到东南亚的商业模式存在如下差异: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整体呈现增长趋势。
2023年末,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设立境外企业1.7万家,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规模为3348.4亿美元。2024年1-11月,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规模达到301.7亿美元。2019-2023年,中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实施并购项目由91个上升为111个;并购金额由29.4亿美元上升为121.3亿美元,五年间CAGR达42.52%,其中2023年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波兰、韩国和老挝等国吸引中国企业投资并购规模均超5亿美元。
能源行业是中国对MENA地区的第一投资领域,风电和光伏巨头加速布局中东市场。
伴随全球能源转型计划深入推进,中东国家对新能源产品需求迅速增长。中东已逐渐成为新能源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目标市场。2019-2023年中国面向MENA地区(中东及北非),在能源领域累计投资达到396亿美元,占总投资56%。
2024年第三季度,我国风电、光伏、储能、锂电行业均有企业对中东市场进行投资。
2.1、 近年来我国出海政策呈现加速落地趋势,为中企出海扫清障碍
系列利好政策从金融、基础设施、物流、通关便利等维度,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扫清障碍。
2000年,“走出去”战略正式被提出并在十一五期间得到全面落实;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出台,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便利性。在此基础上,202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发改委等主体在出海领域陆续出台利好政策。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与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覆盖超八成建交国。
2.2、 北交所企业海外业务发展势头向好,先进制造业表现尤为突出
制造业出海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科创板&创业板&北证企业海外业务发展呈现良好趋势。
2023年,A股上市公司中,
科创板企业海外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比例达23.4%,排名第一;创业板企业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为22%,北证企业海外收入占比为17.8%。
科创板企业技术含量较高、创新能力较强,在全球市场上竞争力较强。
从A股上市公司所处行业海外收入角度,海外收入排名前10的行业包括电子、汽车、电力设备、建筑装饰、有色金属等行业。
整体角度上,2024年上半年共有160家北交所上市公司存在海外业务收入,主要分布在机械设备、汽车、电力设备、基础化工、电子等行业。
2024年上半年海外营收占比超过80%的北交所上市公司共计9家,其中5家占比超过90%。
2024年上半年海外营收占比超过50%的北交所上市公司共计37家,占北交所上市公司总数的14.1%,主要分布在汽车(7家)、基础化工(5家)、机械设备(5家)、轻工制造(4家)、医药生物(4家)等行业。
2024年上半年海外业务收入超1亿元的北交所上市公司有42家,其中15家在2亿元以上。
42家海外营收超1亿公司行业主要集中在:
汽车(7家)、基础化工(7家)、电力设备(6家)、机械设备(6家)、轻工制造(4家)、电子(3家)、家用电器(3家)
。2024年上半年海外业务收入超4亿元的有颖泰生物、一诺威、长虹能源、同力股份,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46.48%、24.26%、30.10%、15.65%。
北交所多家上市公司积极开拓海外市场,2024年上半年共有93家公司海外收入增速为正。
其中72家公司2024年上半年海外业务收入同比增速超过10%,25家增速在50%以上。2024年上半年海外业务收入从零转正的北交所上市公司有东方碳素、开特股份、无锡鼎邦、科润智控、新威凌、博迅生物、中设咨询、田野股份、华密新材、常辅股份。
(1)贝特瑞:锂电池材料出海。
印尼年产8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一期)截至2024年8月已经建成投产;同时,规划建设年产8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二期),全部建设完成后,公司在印尼负极材料产能将达到16万吨/年。2023年12月公司公告计划通过BNUO公司在摩洛哥设立项目公司投资建设年产5万吨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主要面对欧美市场销售,该项目截至2024年4月公告已经开工。EVTank数据显示,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达到171.1万吨,全球占比进一步提升至94.1%。公司以22.74%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公司是国内最早量产硅基负极材料的企业之一,出货量行业领先,其中硅碳负极材料已经开发至第五代产品,比容量2,000mAh/g以上。
(2)鸿智科技:家用电器出海。
2024年公司积极投身线下展会,接洽海内外意向客户,在欧洲、东亚、东南亚等开发了一批新客户。公司拟出资2000万元设立全资子公司广东融达通国际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拟通过广东融达通在中国香港投资设立全资孙公司融达通国际有限公司,促进供应链及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整合并协同推进境内外电商业务,拓展智能家电及智能家居产品的新型出海模式。受益于厨房小家电产品出口的持续高景气度,2024年上半年,公司销售订单持续增加。受国际需求回暖、补充库存等因素影响,2024年前7个月我国家电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就厨房小家电而言,据产业在线统计,2024上半年,国内电饭煲与食品料理机的出口数量分别达到2,936.20万台与17,316.3万台,同比增长13.04%与24.45%,自年初以来始终处于双位数的增长区间。
(3)无锡鼎邦:机械设备出海。
公司正在逐步拓展多晶硅制备、生物油制氢等领域,逐步开拓境外市场,目前已得到了壳牌石油、埃克森美孚、法国液化空气集团等国际大型企业集团的认可,并逐步开展合作。公司多年深耕石化换热设备,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并且参与了多个石油化工建设项目,具备丰富的大型项目经验,在主要客户的供应商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地位。公司募投项目“年产6.5万吨换热器、空冷器、10万套智能仓储物流设备项目”预计完全达产后最多可新增营收4.54亿元。
(4)方盛股份:机械设备出海。
为完善海外业务布局,公司计划投资1000万美元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新加坡、马来西亚设立境外全资公司,从而在马来西亚开展换热器及换热系统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业务。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换热器和换热系统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面向全球提供解决方案、专业服务与优质产品。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余热回收、轨道交通、空压机、工程机械、汽车等多个领域。
(5)建邦科技:汽车零部件出海。
公司于2024年2月在泰国投资设立控股子公司,其设立进一步完善了国际市场布局架构,有利于公司顺应汽车产业东南亚转移趋势,利用当地人力及其投资区位优势,增强盈利能力和竞争力,抵御国际竞争风险。2024年10月公告拟对建泰零部件追加投资20,000万泰铢。增资后建泰零部件注册资本变更为44,000万泰铢,本次增资由公司单独出资,其他股东不进行同比例增资。本次增资后,公司对建泰零部件的控股比例由90%变更至94.55%。公司立足于汽车后市场非易损零部件市场,同时为客户提供完善的供应链管理服务,采取柔性化市场需求导向型模式,将重点放在市场调研、工程设计、模具开发、产品验证、技术把控、质量管理上,生产环节基本委托外部厂商进行。
(6)华洋赛车:摩托车出海。
自国际公共安全卫生事件以来,海外摩托车经销商持续处于去库存阶段。2024年7月我国摩托车出口366万辆(+48%),出口金额为137239万美元(+29%)。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公司上市募投的“运动摩托车智能制造项目”已累计投入对应募资金额的75%。公司拟通过该项目建设,形成年产40万辆运动摩托车的生产能力,以2022年现有两轮越野摩托车及全地形车合计产能20万辆为基准,扩产后合计产能将达每年60万辆,为规模及业绩增长提供基础。
(7)科润智控:电力设备出海。
公司调整安哥拉子公司设立方案,调整后拟使用自有资金200万美元设立全资子公司,该投资有利于公司拓展安哥拉市场,扩大国际化业务规模,提升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2024年10月,公司与安哥拉当地的国家电力分销公司ENDE-EP签署货物和服务供应契约备忘录,推动双方在高、低压输配电设备及变压器等商品和服务方面的合作。2024年10月,公司与阿贝尔公司共同与某海外客户签订了一份《高压输配电工程承包合同》,合同金额为人民币7300万元,该客户向公司采购150MVA/220KV/35KV变电站建设及配套线路等工程项目所需的电力设备及安装服务等,并且公司选定阿贝尔公司作为该项目的电力设备安装服务的提供商,本次合同的签订对公司海外业务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8)许昌智能:电力设备出海。
为依托新加坡的地域优势,推动公司业务海外布局拓展,公司拟于新加坡设立全资子公司,从事国际贸易业务。公司具备光储充一体化系统生产能力,主要包括光伏逆变器、电化学储能、充电桩、智能云平台等发电及储能系统,实现了整县光伏开发能力。“ESS型光储充一体化成套设备”被认定为2024年度河南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9)同享科技:光伏焊带出海。
为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公司产品海外竞争力和知名度,公司于新加坡设立全资子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在马来西亚建立全资孙公司并投资建设生产基地,以从事光伏焊带生产销售业。2025年1月23日,公司新加坡全资子公司和马来全资孙公司已完成注册。近年来,随着以冷氢化改造、金刚线切割技术等创新技术的大量应用,光伏组件转换效率得以不断提高。针对N型电池,同享科技积累对应焊带的低温、0BB技术。根据订单生产0BB焊带,并已实现销售。2023年SMBB焊带占比约40%。针对BC电池,应用的互连焊带为扁线焊带,公司具备成熟稳定的生产技术,并且每月向隆基多个基地批量供货。此外,向爱旭送样的扁线焊带已通过前期测试,2023年9月已公告处于导入阶段。
地缘政治不确定性风险、政策落地不及预期风险、海外竞争加剧风险
欢迎联系开源证券研究所--北交所研究中心或机构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