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温哥华街头的社区作坊到市值突破百亿的全球运动巨头,Lululemon用20年时间将瑜伽裤打造为中产身份的象征符号。那句“人到中产有三宝,拉夫、Lulu、始祖鸟”的戏谑,恰是其市场地位的生动注脚。
然而资本市场上飘起的寒意来得猝不及防。近期,一纸不及预期的财报引发股价单日暴跌14.19%,年内跌幅已累计达23.36%。尽管财报显示2024财年业绩仍实现增长,但2025年指引数据低于市场预期,暴露出品牌增长乏力的隐忧。
瑜伽裤神话的破晓与黄昏
Lululemon的崛起故事堪称商业传奇:创始人Chip Wilson精准捕捉瑜伽热潮下的女性需求,将一条专业运动裤塑造成中产生活方式的载体。在一线城市,这条标志性的Ω符号瑜伽裤已渗透进中产女性的全场景生活——从健身房到街头,从飞盘场到下午茶,完成从运动装备到社交货币的蜕变。
这种商业魔法曾让Lululemon市值超越Adidas,直逼Nike。但如今,消费理性回归的浪潮正冲击着这种"概念溢价"模式。社交媒体上,关于“Lululemon是否值得”的争论持续发酵:拥趸者视其为品质生活的入场券,批判者斥其为智商税收割机。
品牌光环下的阴影同样不容忽视。从创始人
“
某些女性不适合穿瑜伽裤
”
的争议言论,到频频曝光的质量问题,再到刻意营造的身材焦虑,都在侵蚀着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当松弛感审美成为新流行,这种
"
自我苛求
"
的营销逻辑正遭遇反噬。
图源:lululemon微博
中国市场:救命稻草还是甜蜜陷阱?
当北美市场增长触顶,中国市场却展现出惊人潜力。2024财年,中国区营收同比增长41%,其中第四季度增速高达46%,坐稳全球第二大市场宝座。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运动服装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将突破5990亿元,这片蓝海让Lululemon看见新希望。
下沉战略成为关键破局点。品牌开始深耕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强县,推出“社区体验店”模式:150㎡门店内融合瑜伽教室与租赁服务,电商渠道更祭出满减折扣,将千元瑜伽裤价格腰斩至460元。这种“高端品牌亲民化”策略,既是对市场空间的深度挖掘,也是品牌焦虑的直观映射。
但市场反馈永远充满挑战。
本土军团安踏、李宁在科技面料领域突飞猛进,美国新贵Alo Yoga用更凶猛的营销抢夺KOL心智,小红书上的“Alo女孩”正在解构“Lulu信徒”的信仰。更微妙的是价格战困局:当电商平台出现五折瑜伽裤,那些为logo支付溢价的中产忽然惊觉——原来阶级符号也会通货膨胀。
图源:小红书网友
中产购物车里的选择密码
Lululemon面临的挑战,本质是消费价值观的重构。新中产群体在经历疫情洗礼后,消费决策更加务实:他们既会为品质生活买单,也会精打细算寻找平替。购物车里可能同时躺着正品瑜伽裤、三件平价替代品,和一张“等财务自由再ALL IN”的愿望清单。
这场发生在瑜伽裤上的商业博弈,折射着整个消费市场的转型阵痛。Lululemon的破局之路,或许不在于是否拥抱下沉市场,而在于能否重新定义“中产消费”的价值内核。
当中产购物车里同时躺着正品、平替和“财务自由后再买”的愿望清单,Lululemon面临的不仅是增长焦虑,更是一场关于身份认同的世纪博弈。当瑜伽裤从神坛走向街头,这个曾定义中产生活方式的品牌,或许正在见证一个消费图腾的更迭。
内容来源:李东阳朋友圈、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