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鉴宝天下
鉴宝天下官方唯一认证账号,央视鉴宝专家组承办民间鉴宝收藏。鉴宝天下以公平公正为首是国内最权威鉴宝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书评周刊  ·  DeepSeek刷屏之后:人机共创年代,还有 ... ·  3 天前  
上海书评  ·  何贝莉 ... ·  2 天前  
疯子与书  ·  //@栝-cheetahs-每天吃一个西红柿 ... ·  昨天  
悦读文摘  ·  7A抗菌+椰香味保暖背心你见过吗?自带bra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鉴宝天下

收藏最怕自己吓唬自己,“水深”就要学会“游泳”!

鉴宝天下  · 公众号  ·  · 2020-02-08 06:30

正文




马未都,出生于1955年3月22日,祖籍山东荣成,汉族。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创始人。马未都曾于1980年—1990年任职于中国青年出版社,十余年里他发表小说、报告文学等上百篇,并结集出版。


1980年开始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等。


1992年他的《马说陶瓷》一书,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接着他还写了《明清笔筒》等文物鉴赏、研究的专著和上百篇文物研究论文小品文章,并参与编写《中国鼻烟壶珍赏》。马未都的另一部专著《中国古代门窗》,于2003年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二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一等奖。近年来,马未都笔耕不辍,出版有《马未都说收藏》(全5册)、《马未都说》(全3册)、《坐具的文明》、《百盒 千合 万和》、《茶当酒集》、《醉文明》(全10卷)、《玉之器》、《都嘟》(两季)、《观复猫》、《瓷之色》、《瓷之纹》等文化艺术类图书。





深者看深,浅者看浅

鉴宝天下




头发花白的马未都,人称“马爷”,是一个极爱聊天的人。聊兴一来,用他的话说,“摁都摁不住”。看似“老夫子”的他,坦陈“指望这一头白发蒙事呢”,但骨子里,却是一个见多识广的“顽主”。


谈起中国的收藏现状,马未都一度认为收藏是少数人的事,后来了解到,中国有8000万收藏爱好者,这个数字令他非常震撼。“中国人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衣食无忧后纷纷转而关注精神需求。”


据马未都统计,历史上,中国经历了五次“收藏热”。第一次是北宋时期,第二次是晚明时期,第三次是康乾盛世,第四次是晚清到民国初期,第五次就是当下。“在互联网时代,整个收藏市场有极大的改变,很多人参与其中,推动了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知。”





从收藏家到馆长

鉴宝天下




马未都给自己的定位是“一条在社会里游走的鱼”。从早年混迹于街头地摊,到后来出入各大拍卖行,这条“鱼”游刃有余,狡猾而聪明。多年前,他曾在拍卖场上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位男士与他竞拍藏品,最后以高出一口的价格拿走了4件拍品。这是古玩行里常常出现的“借眼”,借用马未都的眼力,付出比马未都高一点的价钱,讨到真正的宝贝。





这双“慧眼”的历练过程

鉴宝天下




1981年,“文青”马未都的一篇爱情小说《今夜月儿圆》在《中国青年报》上刊出,占用了一整版的篇幅。在5000万读者的热捧下,当时身为机床工的他直接调入《青年文学》杂志社,成了该社最年轻的编辑。在人生的黄金时期,马未都编辑过很多名家的作品。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马未都与王朔、刘震云等人,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顺势推出《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电视剧,赚了个盆盈钵满。当时文坛太过热闹,马未都在《海马歌舞厅》还未拍完时便全身而退,专心从事文物收藏。


彼时的中国古玩市场还处在萌芽阶段。马未都的寻宝历程只能从“菜市场”开始。当时正值中国艺术品最不值钱的时期,菜农来北京卖菜,顺便会捎上自家最值钱的老物件,“无非就是想换一个冰箱、一台彩电”。







1982年,马未都用1600元买下了第一件正式藏品—四扇屏。自此,他的收藏热一发不可收拾。摊上淘到的瓷器买回家,他躺在被窝里,一宿一宿地摸着看。“一是养眼,二是琢磨。”1992年,在香港苏富比,马未都拍下了第一件艺术品。在大多数人尚未意识到艺术品价值的时候,他已经“入道”深矣。


这段时间,他成功地混迹在地摊中“捡漏”。淘到的宝贝之一是琉璃厂一个雍正官窑的盘子。1987年,这样一个盘子不到500元人民币(当时公务员的收入每月只有二三百元),今天,已经拍卖到了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与众不同的是,和文物圈里的年轻玩家不同,马未都不仅热爱收藏,更喜欢研究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


很多人认为马未都今天的成就源于昔日的好眼光,是他抓住了时机,比其他人“动手早”。但是在马未都看来,这些完全拜过去的“不务正业”所赐。他承认,文化看不见摸不着,非常虚,要想把文化做实,“全世界只有一个标志,就叫博物馆。”1996年,马未都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观复”取自老子《道德经》:万物并坐,无以观复。







除了例行的展览,观复博物馆自觉担负起将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收回中国的义务。目前,在观复博物馆的展厅里,展出着他从英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找回的文物,其中一对曾为乾隆母亲祝寿的寿礼紫檀塔尤为珍贵。




收藏密钥:戒贪+谨慎

鉴宝天下




自1992年第一场拍卖开始,中国艺术品市场迄今已有20多年历史。马未都表示,20多年来,公众对收藏经过了从不认知到认知,从浅认知到深认知的过程。


谈及收藏的心态,马未都强调“收藏第一件事要戒贪,第二是谨慎。”在他看来,收藏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买这个东西获得的好处,那是你的运气,不应该是你的追求。”







在艺术品收藏中,鉴定和估值一直是艺术市场的顽疾,对此,马未都表示,“这一行的水一点都不深,只是水浑。”有人说,“你们的行业很坏,净卖假的”,马未都反驳道,“牛奶也有假,油也有假,肉也有假,药也有假,这么多商品都有假的时候,你指望古董都是真的,现实吗?”


此外做假历史很长,有的古董可能是清朝做的假,明朝也可以做宋朝的假。“自打宋朝有收藏意识以来,古董就在真假之间,考的就是你的眼力。”谈到自己的收藏之道,马未都表示,“不要认为一个简单的知识就可以判断全部,细节在不知全局的情况下非常害人,大多数人上当都是只了解部分细节。”他奉劝有意收藏的人“不踩着雷就是幸福了,千万别想捡漏。”




推荐精选文章:

关于"番银"与"烂版银元"的比较

【揭晓】古代兵器谱上前十种冷兵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