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州日报
追求最出色的新闻 塑造最具公信力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数据派THU  ·  多智能体协作机制:大语言模型综述 ·  昨天  
江西工信  ·  赣州市南康区:企业数字化转型按下加速键 ·  15 小时前  
江西工信  ·  赣州市南康区:企业数字化转型按下加速键 ·  15 小时前  
保险一哥  ·  135家非上市险企偿付能力:7家得AAA,至 ... ·  3 天前  
天池大数据科研平台  ·  一文漫谈DeepSeek及其背后的核心技术 ·  昨天  
大数据文摘  ·  为什么中国只有一个 DeepSeek?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州日报

肝脏在体外存活两周,广州企业做到了

广州日报  · 公众号  ·  · 2025-01-23 20:33

主要观点总结

广州医疗机构在器官移植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发明了“无缺血器官移植术”,大大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命质量。该技术已走出国门,在美国、意大利、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得到推广。同时,该技术也在医学教学和新药研发等领域得到应用。文章还介绍了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的研发过程、应用情况以及广州在医疗创新方面的人才积累现状。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广州医疗机构发明了“无缺血器官移植术”,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命质量。

“无缺血器官移植术”能够减少移植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关键观点2: “无缺血器官移植术”实现了在国际上的推广。

该技术在广州诞生后,已经走出国门,在美国、意大利、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得到推广和应用。

关键观点3: “无缺血器官移植术”在医学教学和新药研发等领域得到应用。

该技术不仅应用于器官移植手术,还广泛应用于医学教学和疾病模型的建立,从而助力新药的研发。

关键观点4: 广州在医疗创新方面的人才积累现状。

广州投入了大量资源在医疗的基础研究方面,但创新产业基础有待提升,特别是在产业化经验的人才积累方面。为了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创新,需要各方深度联动,以临床为导向,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正文


作为全国三大医疗中心之一,
广州医疗机构的科研成果
一直星光熠熠。
在日前举行的2024生命科学大会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原副院长、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客座教授何晓顺向记者介绍了他发明的“无缺血器官移植术”。该技术 可让移植患者的1年生存率达到99.8% ,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术后生命质量。

何晓顺
2024年,“无缺血器官移植术” 反向输出欧美 ,继我国于2021年完成首例无缺血心脏移植手术后,全美排名第一的梅奥诊所也引进了该技术。目前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已走出国门,实现了在美国、意大利、日本、俄罗斯的技术推广。
不久前,何晓顺教授在哈佛大学进行了“无缺血器官移植”及“器官医学研究进展”两场学术报告,受到美国世界器官移植协会副主席StefanTullius教授认可及赞赏。《美国移植杂志》发表评论,认为该技术开启了“器官移植2.0时代”。技术的成熟也推动广州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 由广州企业设计、生产的无缺血肝脏灌注系统等医疗器械已在临床展开应用,并能让肝脏在体外“存活”两周。

本期 《科技周刊》
我们将向大家介绍
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广州
诞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器官移植技术。






痛点




器官移植过程中会遭受三重伤害

获取时的热缺血损伤

●冷藏中的冷缺血损伤

●移植中的血液再灌注损伤

自1954年12月23日人类首次开展器官移植手术,至今刚好70年历史。何晓顺告诉记者,器官移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医疗水平和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内地有将近3万家医疗机构,但能够做器官移植手术的医疗机构只有187家。器官移植是医学科技的集大成者。
但是器官移植技术发展至今都面临着一个很大的痛点,就是器官的质量参差不齐。这一方面是由于供体的情况千差万别,相当一部分器官在获取前质量有不同程度损伤,另一方面则是器官离体后必须冷藏保存,并必须在短暂的窗口期内进行移植,器官离体后的缺血也会对器官造成伤害。

何晓顺介绍: “器官移植过程将不可避免地遭受获取过程中的热缺血损伤、冷藏保存过程中的冷缺血损伤、移植过程中血液再灌注损伤,这三重损伤,往往会让本就质量脆弱,但来源珍贵的器官雪上加霜,导致很多患者移植的预后风险很高。 这对于患者及家属来说往往是不可接受的,移植手术的花费很高,患者要承受很大的痛苦,这种救命的手术,如果是因为器官的质量问题导致预后不理想,对医患双方都是很大的打击。


在临床上发现这个痛点后,何晓顺就开始设想,能不能让器官离体后依然保持类似体内的工作状态,直到移植入患者的体内,“我的想法就是模拟人体的环境,在体外‘养活’器官,一方面可以保证器官始终处在工作状态,另一方面,在移植前,我们也可以观察器官是否具有各项完好的生理功能。‘养’器官就像用人,不给他分配工作,他的能力就展现不出来,只有时刻让器官处在工作状态,才能让它保持活力,同时客观地评估器官质量。”



化解


模拟体内环境
在体外“养活”器官
何晓顺经过多年与奇点医疗科技(广州)有限公司的合作,共同开发出了“无缺血肝脏灌注系统Life-X100”,该系统可以有效解决器官移植中的缺血再灌注损伤难题,通过重建体外血液循环,为离体器官供血供氧,在不中断血流情况下维持肝脏正常生理功能,改变了传统器官“冰鲜”保存方式。
同时,对传统移植手术进行了系统的革新,创建了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体系,大大避免了供体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显著改善移植预后。 奇点医疗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展示了这台系统,它共由六大功能部件组成。
“Life-X100”的整体大小如同飞机上的送餐车,底下有轮盘方便其移动。
六大功能部件
器官仓: 用于放置肝脏,通过三色导管连接。
全磁悬浮血泵: 功能相当于心脏,可以为肝脏源源不断输送血液。
氧合系统: 可为循环运转的血液不断提供氧气。
温控系统: 目标是让器官始终保持人体内的体温环境。它主要通过给血液洗“热水澡”的方式来控温,导管在经过“热水澡”的“泡浴”后,使导管内的血液始终保持人体体温,这种方式可以让血液受热更均匀,更加安全可靠,也能让血液温度的控制精度达到±0.2℃。该系统还能实时监测水位,毫米级的水位变动都能准确感知,缺水时就能自动报警。
操作台面: 专门为医生手术设计,方便医生操作,也让术后处理耗材更方便。
智能化控制系统: 在机器的一侧还有智能化控制系统,该系统表面为一个电脑触摸屏,而实际则连接着机器内多个温度、压力、流量传感器。系统可以实现整台机器的智能化操作,自动维持设定的压力稳定,监测血氧浓度,精准维持脏器及灌注液温度不受环境影响。
位于系统最上方的是器官仓。仓体由玻璃密封,仓内有一根红色导管、一根蓝色导管、一根黄色导管。红色导管用于连接肝动脉,蓝色导管用于连接肝脏门静脉,黄色导管用于收集肝脏分泌的胆汁。分泌胆汁是肝脏重要的生理功能,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通过观察肝脏是否分泌胆汁、检测转氨酶数据等,判断供体肝脏是否健康。
最大限度保持器官健康
在六大功能部件的精密配合下,可精准实现器官在体外的“养活”。何晓顺告诉记者,利用该仪器,最长可以让肝脏在体外存活两周时间,“如果我们从供体内获得的器官健康程度只有六七十分的话,按照以往的‘冰鲜’方式保存转运,再移植到患者体内时,健康程度可能只有三四十分了,但无缺血状态下的器官移植,则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器官的健康程度。”
“不仅是肝脏,我们还将这套设备先后应用到了无缺血的肾脏移植和心脏移植。我们这套无缺血肝脏灌注系统,属于全球首创的产品。”奇点医疗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设备已获得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支持,并入选国家药监局重点支持项目。
目前,该设备更多用于临床的手术室空间内,该负责人透露:“现在,我们公司也在研发供器官异地转运的设备,便于后续异地器官移植转运。”

“无缺血肝脏灌注系统”内部结构示意图


科学家解前沿


应用:
从移植到医学教学、新药研制


●移植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
●用于活器官教学广受医学界好评
●建立疾病模型助力新药的研发
如今,体外“养活”器官的技术不仅可用于器官移植,其他医学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
何晓顺介绍,目前,中山一院已利用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开展了将近300例肝移植手术。在国内,这项技术还被中日友好医院、武汉同济医院、中山二院等医疗机构应用,“我主要从事肝脏移植,从疗效上看,以前肝脏移植1年的生存率是90%,而采用新技术治疗的患者,1年生存率可达到99.8%,并且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病人康复时间缩短,生活质量明显提升,这都是新技术带来的优势。”
活器官教学的应用已在中山一院广泛展开。何晓顺告诉记者,以往医学生在进行解剖课学习时,往往只能从“大体老师”身上解剖、观察死器官,和真实临床还有很大差距。“我们正建设世界一流的活器官腹腔镜培训基地,同时设计了相关活器官教学设备‘活器官腔镜培训系统Life-T100’,广受医学界好评。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院士认为,这套系统有助于我国创立手术质量评价标准,保障了手术安全,帮助我国在外科培训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此外,体外“养活”器官技术也正应用于建立各类人类疾病模型,从而助力新药的研发。比如,医生在手术中切除患有癌症的肝脏、肾脏、小肠等器官后,利用体外“养活”技术,将这些疾病脏器“养”起来,并将一些处在研制阶段的新药打进去,就可以直观地了解新药对人体疾病的作用。
出海:
开创器官移植“2.0时代”


●获欧美顶级医疗机构医生的认可

●多家移植中心代表前来观摩手术

●《美国移植杂志》发表相关文章

自2017年发明“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后,何晓顺荣膺“2017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并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颠覆性创新技术项目首席科学家。如今,这项技术已走出国门,并获得欧美顶级医疗机构医生的认可。

“中山一院已经接待欧美多家移植中心主任等前来观摩无缺血器官移植手术,其中包括美国哈佛大学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移植外科主任Stefan教授、德国移植协会前任主席Nashan教授、荷兰格罗宁根大学附属医院移植科主任Porte教授、美国UCSF医学中心移植科主任Nancy教授、美国外科医师协会主席Tim教授等。 ”何晓顺告诉记者,不少医生在了解到无缺血技术后就开始投入研究。


去年,该技术已在西方多家顶级医疗机构开展应用。全美排名第一的梅奥诊所在中山一院完成首例无缺血心脏移植手术后,去年也引进了该技术做了首例无缺血心脏移植手术。去年,意大利圣马蒂诺大学医院团队发文,宣布成功完成西方国家首例无缺血肝移植手术。此外,俄罗斯去年也做了两例无缺血肝移植手术。
“《美国移植杂志》也发表了文章,认为无缺血器官移植是器官移植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认为器官移植从此进入了2.0时代。”何晓顺告诉记者。


广州科技企业家谈创新:
聚集高端人才承接医疗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粤港澳大湾区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袁玉宇告诉记者,医疗器械是一个交叉技术学科,因此它需要许多不同技术平台的技术交叉才能够制作出创新产品。从美国等创新体系比较成熟的国家发展经验来看,医疗器械创新的想法大概60%来自临床医生。“我认为,将这些想法转化为真正拿到注册证、能在临床上使用的产品,并且使这个产品获得商业上的成功,才是真正的创新成果。”

袁玉宇表示:“我们经常提到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但我认为在医疗器械领域不确切,它至少是‘90公里’。这涉及很多方面,包括临床、注册、量产、产品安全性、稳定性以及成本控制、复杂的市场准入等过程,这就需要许多技术背景和经验丰富的团队。医疗器械在每个细分领域的要求都很高,这就需要非常专业的团队完成这些工作。”
袁玉宇认为,过去,广州投入了大量资源在医疗的基础研究方面,曾引入许多科研院所和团队,并建设了不少高水平医院,“虽然我们的医疗水平站位很高,但创新产业基础有待提升,特别是创新人才积累,尤其是有产业化经验的人才积累不够,这导致创新的承接能力较弱。”
“为此,在广州市卫健委的指导下,去年5月,广州医星医疗器械概念验证中心正式成立,并于去年8月至11月承办了首期‘医创力’医工转化促进班,邀请29位来自医疗机构、高校院所以及产业界的专家和企业家授课,进行了5次全天线下集中培训活动,累计授课时长达40学时。来自47家医疗机构共332人次参加了课程学习,都是具有创新想法和转化需求的医生和科研工作者。我认为,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创新,需要各方深度联动,其中,最根本的一点是以临床为导向,并且真正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袁玉宇说。

转发,让更多人看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