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新的iPhoneX定价999-1149美元,而且马上就要有货了——差点就让玩晕了眼的我,直接用900美元和1000美元来折算人民币,还挺美,觉得这手机买得起。
可能会有人好奇地问,既然都是999美元了,为什么不直接卖1000美元多好?1块钱而已,消费者并没有便宜很多,商家还能多赚,更是能直接换算出汇率多好?
显然,定价经济学并不是这么理解的,
有的时候有一种便宜叫做消费者心理上觉得商品便宜。
你看看,基本上电器、日用品、百货等等不少商家都喜欢将商品定价标称尾数为9,而纵观iphone的历史机型,从初代iphone的499美元再到iphone2G的199美元;重回499美元价格的iPhone4,一路涨到849美元的iPhone7,无论价格起起落落,雷打不动的永远都是结尾的“9”。
在1997年,
卡希克
·
巴斯
(世界银行副总统兼首席经济学家)用博弈论解释了这个现象:他认为大多数消费者时间都有限,看广告都是瞄一眼就过去了。在这种情况下,
消费者们对于价格数字都是从左到右,先看大位,而且多数情况下有可能忽略位数
。比如iPhoneX定价999相比1000就会让人觉得不到1000美元,好便宜,超值耶,赶紧买买买,从而完全忘记了,其实这两个数字之间仅仅只有1美元的差别。
这个就是被称之为“非整数定价法”的定价经济学。
客户心理学认为,顾客对标价中头位数的敏感度远远要高于尾数,头位数较低容易吸引客户掏钱购买。以199取代200让顾客更愿意觉得它便宜而去购买。当商品的价格处于整数与零头的分界线时,定价不取整数而取零头的定价法,是心理定价策略的一种。
具体现象表现为大多数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尤其是购买一般的日用消费品时,乐于接受尾数价格:如0.99元、9.98元等。
国外的经济学者曾经做过一项实验,同样的裙子制作了3个不同版本的价格,然后将这些目录随机分发给相同数量的顾客并记录购买数量,
结果显示以9结尾的商品确实售卖数量多于其他价格结尾。
不过,抛开博弈论心理学这种高大上的名词解释,这种定价策略在德国经济学家汉诺贝克那里有着特别有趣的解释——他认为这种标价的
最初的作用是为了让店主能有效的监控自己的收银员是否老实收帐。
在那个监控既不很清晰,也不很普及的年代,如果多数商品都是5元、10元,顾客直接给挣钱,收银员就可以直接把钱塞入口袋里从而不经过收银系统了。而定价都是9结尾的话顾客结账时几乎都得找钱,收银员每次打开收银机找零,透过收银机的铃声,即便店主不在旁边也可以知道店员确实使用了收款机,而只要使用了收款机找零,那么这次消费就会被机子记录下来,想想都超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