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独立鱼电影
电影从未如此有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独立鱼电影

这是陈凯歌最好的作品,并不是「霸王别姬」

独立鱼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4-01 22:1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说起陈凯歌,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 《霸王别姬》



然后就会开始恨铁不成钢地吐槽他近年的作品有多烂。


更有甚者,已经提出了《霸王别姬》是他 父亲陈怀皑 代拍的无聊「阴谋论」。



会有这样想法的人,一定不了解陈凯歌。


其实陈凯歌早期有不少优秀的作品,只是大多被人遗忘了。


鱼叔今天想推荐的,就是 「陈凯歌最被低估的一部作品」 ——


孩子王



豆瓣上,《霸王别姬》的评分人数高达56W+,《搜索》有20W+,《赵氏孤儿》、《无极》有10W+



就连短片合集《十分钟年华老去》,也都有近2W的评分人数。



而《孩子王》,却只有仅仅5705人评价过。



但就是这么一部知名度极低的片子,大导演 李翰祥认为其水准高于《红高粱》


电话里我告诉陈凯歌,我看过他的《孩子王》,我个人觉得很好,好过《黄土地》, 也好过《红高粱》


梁文道 曾盛赞:


这是陈凯歌最好的电影。


这是真正的陈凯歌,这是最好的陈凯歌 ,但知道的人却最少。



《孩子王》根据阿城的同名小说改编。


(阿城的「三王」系列小说:《树王》、《棋王》、《孩子王》,是中国文学史极优秀的作品。)


讲述的是在 十年动乱时期,一名北京知青在云南插队的故事


谢园 饰演的北京知青 老杆 ,来到云南插队已经整整7年了。



在日复一日的迷茫日子里,老杆却突然被队长派去了学校当老师。


受了提拔 原本还挺开心,可到了学校才发现,那里简陋得都不如原来的大队宿舍。



而只有 高中学历 的自己,竟然被分配给 初三的孩子们 上课。


从来没有教书经验的老杆,有点慌了手脚;


但既然被指派了任务,硬着头皮也得上。


第一堂课上,老杆就惊奇地发现,这些来读书的孩子们压根连本书都没有。




他去问校长,校长不以为然。


「忘了跟你说,没有书。 这些从来不发,缺纸。



没有课本,那就只能抄。


每节课上,老杆拿着课本在黑板上抄,同学们就在下面抄。


虽说他们已经是初三的学生了,但识字水平却都还 停留在小学水平


老杆一开始并不知情,结果自己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一点反应都没有。



于是他让孩子们上黑板把自己不认识的字都给圈出来,结果一篇文章下来,三分之二都是生字。


不概括段落大意,不提炼中心思想。 先定一个小目标,把课文的字也认识了


教学进度虽然慢,但学生们实实在在的每天都在进步。



老杆和别的老师都不一样。


他课前不需要起立问好,听课手不需要背在身后,有问题可以自由发言。


别的教室里都是安静沉闷的, 只有老杆的课上总有停不下来的笑声。



到后来,他索性抛开了教学计划,按着学生们的兴趣自由讲课。


然而也因为老杆的「不守规矩」,他不久之后就 被学校开除 ,打回大队继续劳动……


原著和电影对于教育问题和文化残缺的 批判和反省 ,都是非常明显的。


因此,有人把这部片子评价为 中国版《死亡诗社》



刻板僵化的教育方式、落后保守的教育观念,两部电影中的老师都 对传统教育方式提出了质疑和抵制


但是相比《死亡诗社》反抗意识觉醒的结尾,《孩子王》透露出来的却是一种无奈,甚至可以说是 绝望



老杆第一天去学校报到的时候,是直接提了一把大刀去的。


这哪里是去教书?分明是去杀人。



老杆用自己的方式教书,一开始确实是有成效的,他也期望自己 或许真的可以让这些孩子的命运有些许改变


尤其是 王福 ,班上最用功刻苦的学生。



字典是个稀罕物,王福没有,所以每天抱着老杆的字典拼命抄,天黑了都迟迟不回家。


放在今天,这种例子也依然会被部分家长老师当成「好学」的榜样。


可当老杆问王福对未来的打算时,王福却回答:


「初三毕业了我就回队上劳动, 以后还有更大的字典,我还要抄。



老杆傻眼了。


片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段落。


知青伙伴们来看望老杆,老杆摆出一副老师模样,开始给知青们上课: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



在戏闹的氛围中,所有人开始重复这个 无限循环的故事 ,而外面玩耍的学生们也开始无意识模仿。


一传十,十传百,这个重复的声音开始在整片大山中回响……



而这个无限重复的故事,似乎也是 对这座山这群人命运的预示和嘲弄


一味的重复和模仿并不能带来进步,而只会产生驯化。


正如陈凯歌自己所说:


「字典在全片里是文化的象征,它没有救了孩子,反而害了他们。」



这也是为什么,当老杆最后离开学校的时候,给王福留下了一句话:


「王福,今后什么都不要抄,字典也不要抄。」



山上的放牛娃不念书,拒绝文明,但是也快乐自由地荒蛮生长;


课堂里的孩子接受着所谓的教育,但 在条条框框的束缚中成长,反而长成了扭曲了模样


就如同片尾烧山后遗留下的那些焦黑的枯木。



这正是陈凯歌的担忧,也是拍这部片子的思考和用意:


当初我们这些孩子们,就被下放到山区去破旧立新,砍掉成千上万没有用的旧树, 如今想想旧是破了,新呢,也没立起来 ,有些地方又生出来七歪八倒的新树,可怎能和千年的苍松翠柏比?


相比《霸王别姬》,《黄土地》和《孩子王》才是更为真实的陈凯歌。


这两部早期作品,注入了他对中国文化最深刻而精准的反思。



《黄土地》的摄影是张艺谋,《孩子王》的摄影是顾长卫。


但是当1988年,张艺谋的《红高粱》拿下 柏林金熊奖 的时候,入围戛纳的《孩子王》只拿到了一个 「教育贡献奖」


这跟 鼓励奖 几乎没什么区别。


而在正面交锋的第八届金鸡奖上,《红高粱》和《老井》共获最佳故事片奖,张艺谋甚至还因出演《老井》拿了个最佳男主角奖。



《孩子王》则是全线溃败,给陈凯歌颁了一个「导演特别奖」以资鼓励。


这对陈凯歌的打击是巨大的。


之后的几年间,陈凯歌一直在徘徊,直到1993年,才终于靠着《霸王别姬》拿下了他心心念念的金棕榈。


事实上,陈凯歌从《霸王别姬》就已经变了,开始迎合主流和商业的喜好。

近两年的情况更为明显。


正是因为太想被市场所接纳,反而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很多人问,为什么陈凯歌再也拍不出《霸王别姬》了?


或许是因为他找不到《孩子王》的那颗心了。



想看的鱼友,a站、b站有资源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 · · · · · ·

尺度大到惊人的国产剧,这是第一部

春天是个约炮的季节,看完这片我同意

你一定没看过这部「革命性的美剧」,主角全是华人!

4月全球新片,能看的有9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