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母亲那一辈儿的人,都挺重人情味儿。
母亲很喜欢同家人、好友视频聊天,或是煲一锅热乎的电话粥。
反观我就不一样了。我无法理解她是如何忍受视频聊天极低的画质和糟糕的音质,以及——找不到话说的尴尬。我在聊天软件上可以滔滔不绝,拿起电话却成了哑巴。
青春期后我就不太愿意与父母交流,母亲常批评我缺少“人情味儿”,力图用她的亲切、频繁来填补这代沟。
约摸是今天新春伊始,我再次因手机关静音没接母亲电话,也懒得回拨。谁知母亲用QQ给我发消息——“我的宝宝不爱我了”、“扎心了,你又不接电话!”仿佛变了个人似得。我惊诧不已,连忙询问母亲是不是受了什么刺激。母亲只发“嘿嘿”二字,又说是听来的妙招,字里行间透着孩子气和止不住的喜悦。
从那时起,我忽然觉得母亲没那么“刻板古朴”了。我不论是否为母亲刻意而为之,我们还是有些共通之处,是可以交流的。
母亲犹如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那以后便很少打电话。每天都会在网上和我聊几句。流行语的使用越来越顺溜,似乎已融入她表达方式的一部分。那些语言经她一加工,都带上了人情的色彩缤纷。
最使我印象深刻的事,发生在我生日那天。我刚起床,母亲便发来了消息。
“早啊,我的小可爱。”今天不能亲自给你过生,扎心啊。”“昨天闲在家,翻到了好多以前的照片!”“噌噌噌”,几连串照片就过来了。
都是小时候的照片,照片上的我绑着两根“冲天”的粗辫子,在各种人山人海的旅游景区,倚在母亲怀里竭力摆出各种姿势,肉乎乎的样子憨态可掬,我们都笑得很灿烂。
或许我小时候是有人情味儿的,越长大越麻木、僵直、冷漠。
“看你小时候多可爱!现在又大一岁,更不愿和我拍照咯!”你的良心不会痛?”隔着屏幕,我仿佛能看到母亲在嘟着嘴生气。
手指划动冷冰冰的屏幕,一张张照片在头脑里一帧帧回放,引出一个个故事,一段又一段的流年,内心居然有了一丝触动。
没忍住,给母亲打了个电话。
有人说,网络流行语冷冰冰的,缺乏人情味儿,毫无语言之美。但我想,它们都是一个时代的标记,使用者有人情,字里行间便也充满了人情味儿,亲切感自然来。
2017年过去了,我想感谢上天赐予我如此有孩子气的母亲,愿我的2018能给我更多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