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顾子明明公
顾子明 政事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  ·  【中金固收】春节全球信息对市场影响的几点思考 ·  2 天前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  ·  【中金固收】春节读书心得与图书推荐 ·  2 天前  
格上财富  ·  股市赚大钱的真功夫 ·  6 天前  
格上财富  ·  DeepSeek:一场春晚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顾子明明公

邓小平时代,中国人都该了解一下

顾子明明公  · 公众号  ·  · 2018-09-23 21:50

正文


1984年国庆,北大学生打出“小平您好”横幅


1984年10月1日,在国庆35周年首都群众游行的队伍中,北京大学的学生自发打出“小平您好”的横幅。

这个画面瞬间传遍世界,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珍贵的记忆,从此永远铭记在中国人的心中。

“小平您好”,一句再简单不过的亲切问候语,却发自肺腑,代表着当时中国人共同的心声。他们感谢邓小平结束了“文革”动乱,开启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时代,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也带领国家走上了正规。

对于每一个普通的中国百姓来说,邓小平要比毛泽东更易于接近,人们在谈到毛时毕恭毕敬,对邓却可以直呼其名——“小平”。


1966年夏,毛泽东在天安门接见 卫兵


1966年,天安门广场上,无数红卫兵山呼海啸般,高喊着“毛主席万岁”。

17年后,在同样的位置,同样是表达对最高领导人的崇敬之情,两句口号,两种心声,却折射出时代的巨大变迁。

所有经历那个时代的人都知道,时代变了!

1976年,毛主席逝世、“四人帮”被粉碎,中国结束“十年动乱”……

1977年,邓小平复出,恢复高考,不仅改变了几千万人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命运。

国家和时代都迎来了拐点,从此,中国人走进了一个新的时代——邓小平时代(1978~1989年)。


邓小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走向,也改变了每一位当代中国人的命运。

解读邓小平的政治生涯及其行为逻辑,就是解读当代中国,就是解读个人命运背后的历史变局。

今天,一条生活馆就为你推荐一本解读邓小平政治生涯的《邓小平时代》,它由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倾十年心力完成。


这本书对邓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国惊险崎岖的改革开放之路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

作者以丰富的史料、国内外重要的研究成果、档案资料和为数众多的访谈为基础,对邓小平个人性格及执政风格进行了深层分析,并对中国改革开放史进行了完整而独到的阐释。


《邓小平时代》人物、事件众多,既有对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等人相互关系的细致解读, 又有对三中全会、权力过渡、中美建交、政改试水、经济特区、一国两制、九二南巡等重大事件和决策的深入分析。

傅高义曾在访谈中说:“这本书虽然名字叫《邓小平时代》,但是我要写的其实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时代。我更想告诉读者的是:30多年前发生在中国的这场伟大变革,到底是如何发生的,由谁主导的,影响又如何。”


《邓小平时代》持论严谨、脉络清晰、观点鲜明、叙述生动,力图使人物言行符合历史情境,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亦是有独特看法,引人深思,被誉为邓小平研究“纪念碑式”的著作。

《邓小平时代》,现一条生活馆有售

限时特惠60元(原价88元)

优惠结束时间:9月29日23:59


邓小平与毛泽东
革命浪漫主义与实干派


毛泽东与邓小平

傅高义认为,邓小平,要比毛泽东这个哲学家、诗人和梦想家更加务实。

在“大跃进”期间,邓小平忠于毛泽东,在贯彻毛泽东指示的同时,扩大自己的回旋余地,但并不是样样都对毛泽东唯命是从。

从1960年到1961年,邓小平积极参与了对工业、农业、教育和其他部门的务实的调整,以缓和“大跃进”期间极端的做法。

当时毛泽东没有批评邓小平的这些措施,但他后来发牢骚说邓小平擅长“打太极”,他曾抱怨说他讲话时,邓小平坐在房间的最后面,对他的话充耳不闻。


邓小平在江西时抱着孙女眠眠

1966年5月,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亲自带头批判“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毛看来,“走资派”就是那些我行我素、没有完全服从他领导的人。

1966年毛泽东在批判刘少奇时,也把矛头指向了邓小平,说他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第二号人物”。

1969年,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南昌,参加劳动,远离北京权力中心。

也是从那时起,邓小平已经开始思考中国需要进行哪些改革。

1974年,邓小平在联合国发言

1973年12月,毛泽东安排邓小平接手外交工作。

1974年春天,毛泽东派邓小平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次特别会议,这次会议使邓小平在国际上名声大振。

在大会上,邓小平阐述了毛泽东提出的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和中国对外关系的原则。

这是中共领导人首次出现在联合国舞台上。在这次行程中,手下人问邓小平要不要去哪里观光一下,他干脆地说:“去华尔街看看。”在邓小平看来,华尔街不但是美国资本主义的象征,而且是美国经济实力的象征。他具有一种寻找实力的真正来源并理解这种来源的本能。

1975年,邓小平开始“全面整顿”

1975年,邓小平以毛泽东的“三项指示”为掩护,大刀阔斧地拨乱反正,着手带领国家步入现代化的轨道。但他遇到的困难重重:四人帮的阻挠、造反派的破坏、人才短缺、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在获得毛泽东的支持后,邓小平对铁路、煤矿和钢铁行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也获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一年增长了11.5%。1975年的经济整顿也为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积累了宝贵经验。

1975年底,邓小平又一次遭到批判,毛泽东认为邓小平在回避对“文革”的肯定。

1975年,邓小平派万里在徐州整顿铁路问题

为什么邓小平对毛泽东一直令在必行,却在1975年对毛泽东拒不服从呢?薄一波后来说,如果邓小平肯定“文革”,他就无法进行整顿,无法做到“实事求是”,也无法实行新的改革政策,解放人们的思想。他会留下拥护过去错误政策的记录,使他无法去做他认为推动国家前进必须做的事。

据邓小平女儿邓榕回忆,当父亲邓小平在年初开始大力进行整顿时,他已经估计到有可能挨批和丢官,他已经做好了精神准备。尽管邓小平在当时处境艰难,前途未卜,但到1977年重新上台时,他在1975年与毛泽东划清界限、拒不让步的做法却为他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

1975年底,邓小平被撤职。短期来看,邓小平是出局了,但他在1975年底对自己所支持的事拒不认错,使他在1977年复出时拥有了一个十分牢固的起点。

《邓小平时代》,现一条生活馆有售

限时特惠60元(原价88元)

优惠结束时间:9月29日23:59


邓小平复出
带领中国走向改革开放


1976年,毛泽东逝世

1976年,朱德、周恩来、毛泽东相继去世。

在去世前,毛泽东选定了华国锋,并在4月7日后进一步明确将统治权交给他。毛泽东曾对华国锋说“你办事,我放心。”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10月6日,华国锋在叶剑英、李先念的支持下,对“四人帮”实施了突然逮捕行动。“四人帮”被捕的消息公布后,让已经厌倦了无休止斗争的民众欣喜若狂,全国各地都爆发了自发的庆祝活动,异常兴奋的群众涌上街头,庆祝“四人帮”的倒台。

审判席上的“四人帮”

傅高义在书中说,“四人帮”的覆灭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一种想通过不断革命和阶级斗争去改造世界的希望的破灭。中国人在这种局势的转折中表现出的兴奋和释然,后来将会变成支持改革开放务实政策的深厚基础。

打倒“四人帮”后,华国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一直阻挠邓小平的复出。

傅高义认为,华国锋缺少毛泽东和邓小平那种英雄般的革命经历、宏大的历史眼光、解决问题的稳健意识以及他们的沉着与自信。论个人成就、眼界以及在中国人心目中的整体地位,他都难以跟那些经历丰富的老革命家——邓小平、叶剑英、陈云或李先念等人——相比。人们认为他的领导职位只是被任命而已,他实际上并不具备与之匹配的个人威望。

毛泽东与华国锋

自从毛泽东去世后,华国锋一直宣称自己在继承毛主席的遗志,继续遵行他的政策。1977年,华国锋指示他的拥护者写了一篇理论文章,提出后来著名的“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都要执行,凡是毛主席的指示都要照办。

邓小平当时明确表示不支持华国锋的“两个凡是”。他认为“两个凡是”是教条主义,不能把毛泽东在某个场合做的事拿来解释他在不同场合和时间做的事。

1977年,邓小平复出工作

在1977年7月,邓小平再次复出工作。

在中共十一大闭幕几周后,邓小平就开始事必躬亲抓科技教育,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高中国科学水平”的计划。

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的闭幕词中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说法曾在1975年给他带来麻烦,毛泽东认为这是把科学看得和阶级斗争一样重要。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恢复

1977年8月4日,邓小平主持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1978年5月,一篇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引起轩然大波。《光明日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全国重要报刊都转载了这篇文章,读者大加赞扬。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特约评论员文章

这篇文章批判“僵化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矛头直指“两个凡是”。“实践标准”和“两个凡是”这两篇文章像磁铁的两极,各自吸引着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人,双方的争论暴露更加剧了华国锋支持者和邓小平支持者之间的矛盾。在此后的几个月里,围绕着这两篇文章的论战如火如荼地进行,它日益成为双方的一场政治斗争,赞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一方,认为邓小平才是最好的领导人。

1978年12月18日~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的中心议题是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中国人眼里,这一次会议标志着使中国转型的“改革开放”的开始。

这次会议还批判了“两个凡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也是自这次会议之后,邓小平完成没有交接仪式的权力交接,成为中国的头号领导人,虽然他当时的头衔还是国务院副总理、党的副主席和中央军委副主席。

《邓小平时代》,现一条生活馆有售

限时特惠60元(原价88元)

优惠结束时间:9月29日23:59


邓小平出访美、日、东南亚
中国开始对外开放

1969年的3月和8月,中国和苏联在边境爆发了两次冲突后,中苏关系剑拔弩张,苏联已取代美国成为中国的头号敌人。

1977年邓小平复出时,苏联正和越南加紧合作,在东南亚扩张势力,而中国又有被南北两面包围的威胁。

越南倒向苏联让邓小平非常愤怒,有一种被越南出卖的感觉,因为中国曾为越南反抗美国实施了大量援助,做出过巨大牺牲。

为了对抗苏联和越南,为改革开放、实现四化争取一个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自1978年1月开始,在随后的13个月里,邓小平出访了缅甸、尼泊尔、朝鲜、日本、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和美国等多个国家,访问国家的数量超过了他一生其他时间到访国家的总和。

在这些出访中,他改善了中国与邻国之间的关系,使中国的开放程度超过了1949年以后的任何时期。同时,他与日本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与美国进行了关系正常化谈判,为中国的“四个现代化”事业争取了美、日两国的支持和帮助。

1978年10月22日至29日,邓小平踏上日本国土,对日本进行正式友好访问,成为首位访问日本的我国国家领导人。

在访日期间,除了和日本政要交流之外,邓小平参观了日本新日铁、松下、日产汽车等公司,在日本亲身体验了“现代化”,足迹遍及东京、京都、奈良及大阪。

日本广播公司(NHK)全程报道了邓小平参观君津钢铁厂、松下工厂的经过。

当记者问邓小平对新干线列车有什么看法时,他说:“就像推着我们跑一样,我们现在很需要跑。”亲身体验了日本发展的迅速后,更坚定了他搞现代化的决心。

在邓小平乘坐新干线的30年后,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中国的高铁也和整个国家一样,在加速向前奔驰。

在邓小平时代,中日两国在大多数时间里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从1979年到2007年,日本海外经济协会基金向中国提供的贷款多于它对任何其他国家的贷款,总计达到2.54万亿日元(按2007年汇率计算约合250亿美元)。

在邓小平时代的鼎盛期,日本在为中国的工业和基础建设提供援助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国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