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山东政事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主办的主流新媒体平台。坚持“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理念,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最需、最权威的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山东政事

夜读丨细嚼古书四五页

山东政事  · 公众号  ·  · 2025-04-06 21:0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细嚼古书四五页

魏 斌


春天到了,正是一个读书的好时节。

作为一个从书中受益匪浅的人,手边有书是根深蒂固的习惯,从各种文字中经过,最近却反而越来越爱读古籍,有一种读回去的感觉。奢侈的话,一天拿出整块的半小时,捧着书读四五页。俭省的话,公交车上,用手机就着四五句话看各种注解、不同翻译。丰俭由己,自有一番味道。

很多人说,文言文最大的特点是极富信息量,一简牍而知一国事,堪称古代的黑科技。中国历史上因为有了文言文,同样的单位时间内,国人可以掌握更多信息、更多知识,产生更多交流,萌发更多新知。中华文化的磅礴发展就这样涓滴流成河。

与现代广泛浏览的阅读习惯不同,古人每天读书的绝对量并不大,并且讲求一书不尽,不读新书。晚近至曾国藩,也只是说每日坚持圈点几页。对线装书来说,几页可能就小几百字内容,但没有人觉得不足够。为什么呢?因为古人读书,要读而深思。这个思不是独学无友的那种思,而是在与书的交流中思索思辨。


这种“读书万卷,神交古人”的媒介和奥妙就在于注解。这些正文后面缀有的历代注解,是先贤明哲对于这部分文字的认知阐发,是结合时势而生成的思考成果。很多注解者自己本就是历史大事件的亲历者,因而经世致用更深,深读一本古书,就是与各个时代最精彩的人就同一个话题来交锋探讨。慢读书而问书温书,不同时代的大家萃集一团、相互辩论,在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中发展知识,最终那些极简的文字,被各个时代的人创造性地拿来吞下又产出,兴盛为一代又一代的新学,真是苟日新,日日新,蔚为大观。

《幽梦影》里提及“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可见经史子集的读书方法并不相同,越往后,越是悦己体悟多而探索思考少,读经最慢,读集几乎就可以欢快腾唱了。

经是最为言简意赅,甚至很像是个筐,有人从中看出量子力学来,有人从中看出人工智能来,但经的作用就是这样,能够经过几千年时间沉淀验证为经,即书中砥柱和恒范,被古人认为最为恒定的东西,一代又一代的人对之新解补益。史书次之,史书是为鉴介,它于经而言,更为实践和具体,所以读起来,要与之磋磨、借鉴。子书又次之,不能上升为经的诸子论述,可以添博览开阔。最后集书是一种囊括,可以算作愉悦身心的娱乐,是营造精神生活最为轻松愉快的板块。


在今天电子化阅读广泛的状况下,去读古书,有什么好处呢?自身感觉是,可以清口、知事和内省。拗一拗自己之口,从海量的流水账般的平白语言中脱离出来一会,在言简意赅中感受一下语句的词章之美。通一通古今之事,数千年来古国古,很多事情,今天有过去也有,今天的人在思索的,过去的人也在思索,把人从当下抽离出来,放到千百年的时间长轴里去理解。停一停身心之沸,在句读中自觉地沉静下来,以此处字里行间为圆点去发散,更好地思考对话和内省感悟。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与历史书上那些千百年前的古人同读一本书,是中国人独有的幸运和幸福,专心阅读时脑中不经意间会体会到那一份神奇。古往今来,中国人一直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拥有着高度的审美自觉,想来,这些古籍就是我们精神生活的密码与凭依吧。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