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渐近投研
顺势而为,循序渐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  ·  经济大省何以挑大梁 | 人民时评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渐近投研

牛市来了?V型反转很少,大多是W型底

渐近投研  · 公众号  ·  · 2024-04-05 18:51

正文

宏观投资笔记 》系列专栏 · 第3期





几句话、几张图,一些有意思的趋势、一些有意义的思考。


1、短期反弹大概率没有结束,中期来看也是底部区域,但持续的强牛市还需要等待。 我们在1月的内参 《春季躁动那些事》 当中提到,今年的春季躁动可能会迟到,但大概率不会缺席。一方面是传统的季节效应,年初的流动性非常充裕,1月社融大增,M1也罕见的出现跳升,再加上超预期降息等政策暖风的助力,导致市场在资金面有支撑,而此时的基本面又处于业绩真空期;另一方面是前期市场过度恐慌,估值杀到历史低位,估值有修复的动力。


历史上,春季躁动有早有晚、有长有短,但平均持续时间是两个月多一点。如果以沪深300指数为标准,平均涨幅在17%左右(详见1月11日内参)。 本轮春季躁动从2月初到现在,刚刚一个多月,沪深300目前涨幅在15%左右。而从今年的情况来看,春季躁动的动力在历史上属于偏强的,一是流动性更充裕,二是估值水位更低,所以本轮躁动大概率能超过历史平均水平。往后看,在业绩真空期和流动性充裕的支撑下,春季躁动行情大概率还没有结束。


但必须注意的是,从目前的数据来看,2月初以来的行情本质依然是估值修复,并没有扎实的业绩基本面支撑。 这在刚刚公布的2月通胀数据中得到印证,PPI连续17个月负增长,而且同比降幅还有所扩大,显然我们依然处于通缩轨道,经济带动通胀和业绩周期加速上行的信号进一步推后。当然,正如我们在上周策略会中所讲,这种基本面的欠缺既不会影响短期的春季躁动,也不会影响大盘的中期触底,但要想看到中期内持续走强的“强牛市”行情还是离不开基本面的支持,除非是货币进一步大宽松带来的“水牛市”行情。


从历史上熊牛切换的经验来看,不管熊市触底后的估值反弹有多生猛,后续都逃不过基本面滞后带来的震荡回调, 整个底部反转阶段一般会先经历震荡蓄力然后再开启牛市主升浪,呈现出“W型”特征,而这个震荡蓄力阶段一般会持续1-2年。除了2008年底的“V型”反转之外,2018-19年、2016年、2012-14年、2005年的熊牛切换都是如此。


当然,这件事需要辩证来看。从乐观的角度看,2月初的底大概率是熊市大底,后续即便回调风险也可控,对于能承受一定风险的投资者来说依然是机会。但从谨慎的角度看,春季躁动后仍需警惕风险,尤其是中小盘成长板块,在4月财报发布前后要注意风险,这对于承受波动能力较差的投资者来说依然是考验。



2、30年期国债被疯抢,上市才9个月的30年期国债ETF竟然已经暴涨15%,这是低利率时代的一个缩影,未来我们的资产负债结构都要尽快适配利率下行。 无风险利率的长期下行以及随之而来的债市长牛是未来最重要的宏观趋势之一,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是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以及由此引发的货币、经济、产业等一系列宏观变化,具体逻辑我们在 《零利率前夜:倒数第二波加杠杆来了》 一文中有详细分析,不再赘述。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在无风险利率长期下行成为共识的背景下,各家的资产负债结构应该如何适配调整?


从负债端来看,尽可能的选择浮动利率,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久期以及是否提前还债。 浮动利率比较好理解,利率中枢下行,意味着长期看负债成本会越来越便宜(比如十年前房贷利率接近7%,现在的房贷利率不到4%),所以贷款肯定不选固定利率。


在浮动利率的基础上,久期以及是否提前还债要看个人情况。多数情况下,经济和利率中枢下移的过程中收入增长也会明显放缓,别看名义利率不高,其实真实成本并不低(未来赚钱比现在更难), 未来还债压力可能会越来越大,可以选择缩短负债久期、提前还债降杠杆。但如果预期未来个人收入依然能逆势快速增长,那大可不必着急还债,而且可以尽量拉长久期,因为利息成本会越来越低,而你的收入会越来越高,不管绝对还是相对的还贷压力都会越来越小。


从资产端来看,则要尽可能的提前锁定利率、拉长久期,同时配置一些高成长性的核心资产。 资产配置的思路要分类来看,一类是低风险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另一类是高风险的权益类资产。


对于低风险的固定收益类资产来说,可以尽早锁定长期利率、拉长久期。 一方面,利率下行意味着债券越来越贵,早买更便宜,换个角度看,其实就是早买利息高,避免未来利息收入的下降。比如,十年前你买10年期国债,持有到现在大概年化4.5%的收益。而2024年初你再买入持有十年,年化收益只有不到2.4%。这也是30年期国债被疯抢的原因,别看30年期国债收益率现在不到2.5%,短期看确实很低,但如果拉长到30年视角,每年能给你保2.5%那真是非常不错了。另一方面,既然利率长期下行的趋势明确,那自然是久期越长、收益弹性越大。比如今年以来的债牛中,30年期国债ETF大涨8%左右,而10年期国债ETF只涨了2%左右。


而对于高风险的权益类资产来说,在整体估值上会受益于无风险利率的下行,具体来看,高成长类资产受益更明显。 按照经典的DDM定价模型,股票的价值等于其未来盈利的折现,而这个分母上的折现率等于无风险利率加风险溢价。


从估值角度看,长期无风险利率的下行意味着折现率下降,同样的未来盈利在当下会更值钱,尤其是远期的盈利。沿着这个逻辑出发,谁在分子端的未来盈利越多,对分母端的利率下行就越敏感。所以,高成长性公司和行业在无风险利率下行的过程中估值提升会更明显。


从业绩角度看,利率下行的背后是经济的持续换挡和传统产业的衰退,比如金融和周期类行业。经济增长将越来越依赖受经济周期影响不明显的新兴产业,核心就是一些科技和消费类行业,他们可以凭借自身的技术创新和品牌打造持续创造盈利增长,更能对冲利率和经济下行的冲击。


所以不管从估值还是业绩、分子还是分母来看,未来股市的配置都需要更多的成长性公司和行业,这种配置结构更能适应和对冲利率的长期下行趋势。就像美股一样,在美国无风险利率长期下行的过程中,美股正是靠一大批高成长的科技和消费龙头穿越了周期,尤其是MATANA为代表的科技龙头。如果配置了这些核心资产,那你的收益不仅不会跟着利率往下走,还会逆势上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