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灵毓秀,人文荟萃
英才辈出,汇聚南雍
2024级小蓝鲸即将向南而至
开启人生新的篇章
他们心中有火,眼里有光
怀揣对一切未知的好奇与向往
他们心怀“ai”,奔赴未来
昂首阔步走在新时代奋进路上
推开通往新旅程的大门
让我们共同倾听——
毕业于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录取于
临床医学专业
的小蓝鲸
刘芸希
的“新声”
印象里,那时总是晴天。周末下了羽毛球课,路过南大,夕阳渲染了半边天空;晚饭后散步,路过南大,不见繁星,却有一轮明月。记忆有些模糊了,记不清民国建筑式样的大门究竟什么样,也记不清有没有走进那校门,仰望过两旁的梧桐树。
如今细细回想我与南京大学的缘分,就从小学时期算起吧,我住在南大鼓楼校区隔壁的街道上,一住便是六年。我愿称我的童年没心没肺,因为只知道嵌在横额上的四个金字——“南京大学”底下,有一条街的美食。
名为“花好月圆”的餐厅,是我吃过的酸菜鱼做得最好的地方,酸辣适中,比起别家咸辣和麻辣要爽口得多。某一次我在店里吃完饭,用筷子挑起浸满汤汁的粉丝,无意中问母亲:“要是‘花好月圆’关门了,我吃不到这样的酸菜鱼怎么办呢?”她玩笑道:“那等你长大了给它投很多钱,它就不会倒闭了。”然而等我搬离鼓楼区,又过去一两年,这家餐馆也搬了家,或许换掉了原本的厨师,口味与原先大不相同。现在我想起它,竟找不到“花好月圆”的名号,难道是当年一语成谶吗?
还有物美价廉的羊肉串,店面挤在青岛路上的小巷里,老板站在烤架边现烤,油香味伴着略有些熏人的烟四处乱飘。那一家港式茶餐厅,是我对粤菜最初的印象,挨着东吴面馆。来来往往的人,有些学生,三三两两,学校门口的老街总要弥漫着人气,才算得上有烟火气。走出那小巷时最后一家店是卖梅花糕的,而要走进那小巷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也是卖梅花糕的小店。几年不曾经过汉口路街道附近,小吃店和餐馆新开了几家,搬走几家,我全无知觉,南京大学一茬又一茬的学子来到鼓楼,恐怕谁也道不清古老的校园脚下数十年的变迁,毕竟校门里和校门外的人都是忙忙碌碌的。
再之后,住过玄武区、建邺区、秦淮区,但是住处附近却都没有小吃街了。到了该规划未来的时候,“南京大学”成为老师和同学口中一个名校的标志,看不真切。儿时关于美食的记忆沉淀下来,是泛黄的旧梦,琥珀里的蜜糖,却无关于南大,无关于未来。
学校组织几个班参观南大仙林校区,正是在高三的十二月一个周二的下午。我们参观的行程较紧凑,偏偏仙林校区面积又很大,只得跑去左涤江天文台。好不容易有一段不用在教室里上课的时间,我们格外活跃,左顾右看,觉得大学校园里那落了叶的树也是新鲜的。有几个同学相互勾着肩搭着背,细听,他们在说:“老周,以后这就是你的母校啦,我们下次参观找你!”被玩笑的同学不好意思道:“不一定呢,我还得再努力……”
站在天文台上,可以俯瞰学生公寓,还有其他的建筑,我们认不出。先是展览厅,又观赏了微电影,到要离开时,我们在天文系老师的指导下,围观放在门口的望远镜,看不够。
去“帝陵迷踪”特展的路途中,见到骑电动车的南大学生,我们羡慕不已,可是带路的学长也走着呢。特展是关于东晋墓的,虽然有一些古代文物很陌生,但同学们始终兴趣盎然,在整个展厅走了一圈。最后,从特展出来,天色早已暗了,冬天的白昼本就留不住。
幸而我留在这里,用夏日留住晴空。当要决定我未来几年的去向时,我忆起汉口路上的校园,却只剩下一个模糊的影子;我忆起那个天文系的老师,学识渊博,又亲切耐心。我知道,优秀的学长学姐先我一步走进南大,在那里迎接;许多院士、教师守护着南大,在等待求知的学子;更有诸多人才迈出南大校门,引领科技、文化……究竟去哪里开启人生的下一个阶段,答案呼之欲出,我不用犹豫。
“诚朴雄伟”,南大校训与高中的校训一脉相承,我就像被托举着窥见厅堂,那么入于室,则于蜕变时见分晓。
或许这是缘分吧,让我还能回到一个承载了回忆的地方,像旅人追着灯塔,像涓流奔赴大海,去描摹未来。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韩菲:一路向南,一路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