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货币流通量达到130亿元,而社会流通量只要70亿元,另外60亿元怎么办?就是搞了几种高价商品,一下子收回60亿元,市场物价就稳定了。(摘自《陈云文选》)这里面就有当时时价5元一斤的伊拉克蜜枣,除此之外还包括各式奶糖等。而这些食品不受票证的限制,可以使用纸币随便购买。不久,60亿多印出来的票子就回收到了政府手中,市场上的物价稳定了。 其实,这应该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真正征收“通胀税”。
1.贬值的印尼卢比与通缩的印尼
1998年美元兑印尼卢比的汇率最高点为16650,彼时印尼通胀高达58.45%。
数据来源:
https://www.macrotrends.net/global-metrics/countries/IDN/indonesia/Inflation-rate-cpi
当前,美元兑印尼卢比为16388,甚至高于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最高点,但结果是我们看到印尼已经连续数月通缩——以至于印尼最大电信企业ARPU值也在24年持续走低。
同样都是面临货币对美元贬值,但如今却没有因此而引起输入性通胀,反而是通缩,何故如此?
2.疯涨的可可期货与平静的中国巧克力市场
自2022年下半年(亦即美国加息)至今,可可期货价格已经上涨5倍,尤其是自2023年一季度以来ICE可可期货涨了3倍多。而与此同时,作为“消费降级”的中国巧克力终端市场规模扩容12%,且价格平稳。
下游产品价格何以在消费总量有增长的前提下对上游重要原材料价格的飙涨脱敏?
3.廉价咖啡与飙涨的咖啡期货
2025年初,瑞幸涨价挂上热搜,多个单品年初涨价3元,涨幅约10%左右,但仍然保留着部分品种9.9元的优惠。瑞幸将此归结为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但看一眼期货图我们却可以发现2020年至今咖啡豆期货涨幅早已超过两倍,和上游最重要原材料价格的涨幅相比,瑞幸终端产品的价格涨幅似乎颇为良心。
另一方面,较低的定价策略使得瑞幸在中国市场份额快速飞升——在2024第二季度,瑞幸咖啡营收达到了84.0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35.5%。净利润为8.71亿元,同比下滑12.8%,净利润率同比下滑5.7个百分点至10.4%。
瑞幸何以在咖啡期货价格飙升的同时,依然保持快速扩张而仍有盈利(尽管盈利是下滑的)?
印尼的问题要从十几年前说起:2008年金融危机时,镍价崩盘,印尼八星集团遭遇财务困境。彼时的青山集团快速出手,接下八星集团旗下矿山,并在2-3年后打通了红土镍矿的工艺,从那时起,青山集团开始在印尼与当局一起搭建冶炼厂、钢厂。到了2023年,印尼的青山工业园镍铁产能达到接近400万吨,不锈钢产能300万吨,为全球第一大不锈钢出口国。(还连带着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不锈钢净进口国)
青山集团在钢厂基础上开始逐渐向新能源方向扩展,印尼除了承接中国的不锈钢需求以外,也开始承接新能源产业。在与中国的紧密合作中,印尼于2023年下半年开始明确提出“去美元化”目标。
在通胀困扰发达国家的情况下,对美元持续贬值的印尼卢比没有给印尼带来如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的恶性通胀与社会动荡,根本原因在于印尼的工业、物流与贸易结算体系已经深度与中国绑定。
在工业体系绑定的过程中,印尼的消费体系也开始对接了中国下沉市场的模式,比如艾雪冰淇淋。2014年,蒙牛老总在印尼深度调研后决定在当地成立艾雪品牌,看重的就是被国际巨头忽视的广大下沉市场。
2014-2024年,艾雪从0做到了30亿人民币销售额,期间利润率大幅提升,凭借的主要就是均价在1-3元人民币,最低价只有2000印尼卢比(约0.92人民币)的低价品类。在2014年之前,冰淇淋在印尼基本属于轻奢品,基本只有前30%不到的中高收入家庭去消费均价在10元RMB以上的产品。
护肤品条线也有类似故事,下沉市场带来的增长潜力被依靠电商发展起来的本土代工品牌以及中国品牌所占据。与之相对的是,国际大牌的份额在过去5年中迅速下降。高端品牌依靠中心地区的富人消费群体维持销售额,其他则被逐步边缘化。
由于历史原因,以印尼为代表的广大一带一路国家社会高度折叠,贫富分化极大,几乎没有中产阶级,原本被国际大牌长期忽视的广泛而贫穷的下沉市场借助中国输出的产业配套基础设施
自然而然承接了中国输出的“通缩”——实际是对广大普通群众购买潜力的挖掘,也实际上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可可和咖啡的逻辑相似,我们先来看可可:自2021年起,中国开始与科特迪瓦和加纳合作,商讨在非洲建立更多工厂并同步在中国建立直销渠道。
https://www.swissinfo.ch/eng/business/can-china-help-african-cocoa-producers-outmanoeuvre-big-chocolate/46862742
在此影响下,非洲获得了在本地实现可可加工的可能性(2021年本地加工出产的可可占其总产量的35%,目标是在2025年达到100%),这就意味着更全的产业链能帮助非洲截流更多利润留在其本土。这将使得原本在价值链中仅占6.6%份额的非洲农民收入可以实现翻倍——非洲人赢了。
这其中,中国获得了优先采购权,为项目提供了4亿美元左右的贷款,同时包括两个中国人控股的可可豆仓库和一个加工厂,这为中国厂家拓展本身不大的中国巧克力市场提供了重要的原料基础——中国人也赢了!
这对期货价格的影响来源于什么?中国商品的直销渠道对可可豆的交易做了去金融化:欧美交易所能交割的可可实物数量大幅减少,而对欧美贸易商来说,本就掌控交易所定价权的大贸易商则有了充足理由再主动抽走可可的交易所库存,人为制造逼仓环境,扩大短缺,促使可可期货价格得以更大幅度的上涨——欧美贸易商赢麻了!
这与我们在
如果把经济史看成股票行情……
一文中提过的“在中国消费低迷的环境下消费量占比极低的美国却能因为库存短缺而发生铜逼仓”的情况十分类似。
故事来到咖啡:G20会议期间,瑞幸成为了中国-巴西合作的主要执行者。瑞幸在巴西签下24万吨咖啡豆长期订单,通过在巴西建立办公室参与咖啡种植,深度与巴西当地合作并直接从这个全球第一大咖啡豆产地采购原料。
咖啡豆与可可的一点区别可以在瑞幸上看到:瑞幸在我们的云南建立了咖啡加工厂,在相比巧克力更广阔且成熟的咖啡市场上除了从国际市场采购咖啡豆原料以外,还能更好的扶持中国本土咖啡产业。
中国厂家的行为使得南美种植园更多向中国直接出口加剧了欧美交易所咖啡原料短缺。所以故事又回到了熟悉的内容:咖啡的涨价与长协的签订提高了巴西农民的收入,更关键的是他们收入的中远期确定性;瑞幸能够继续凭借更稳定的原料供应以低价抢夺星巴克的市场份额;在此过程中,云南成为中国的咖啡之乡;欧美的咖啡豆传统贸易商在期货上面大赚特赚。大家都有美好的前景!又赢麻了!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一个比较广为人知的例子是近几年大幅度降价的车厘子:中国与智利的直接合作,贸易直航的“车厘子快线”快速嫁接了农产品产地与中国的基建物流体系,从而大幅节省运输成本,促成中国终端市场价格的快速下降。
这套物流体系的打通产生了一个两头受挤压的倒霉蛋:一方面,美国农业部仍然在上调美豆的产量预测,这导致美豆价格自22年高点至今接近腰斩。另一方面过往支撑美豆价格的中国买家又在这两年系统性的转向南美市场直接采购。
更糟糕的是,美国农民又要承担通胀带来的美国持续上升的种植成本。美豆的价格支撑从过往的需求支撑变为了成本支撑。在成本端忍受通胀的美国农民却在需求端还要面临通缩,两头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