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云
Technology is the new sexy.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极客公园  ·  o1 ... ·  2 天前  
新浪科技  ·  【独家 |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腾云

腾云下午茶 | 嘉宾发言集锦:大数据如何助力基层治理变革?

腾云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4-20 16:44

正文


着大数据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成熟,不同场景下的大数据应用逐渐落地生根,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结合,更是极大地拓展了大数据技术的想象空间。而在基层治理中,大数据也日益成为社会管理、政府治理的“幕僚高参”。


4月18日,腾云下午茶以“大数据与基层治理”为主题,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腾讯内部业务线负责人参与讨论。在长约三个小时的活动中,嘉宾们分享了大数据时代基层治理的研究成果。


在谈到基层治理创新时,几乎所有曾参与实践的与会者都提到一定要重视微信的作用,并展示了如何借助微信在应急、养老、社区管理等领域的优势,提升基层治理、服务的水平。


以下是本次腾云下午茶嘉宾发言集锦,经 腾云 整理。

尚进

国家发改委《中国信息界》杂志社总编辑兼首席研究员、中国信息协会信息惠民分会秘书长、新型智慧城市产业发展联盟秘书长、北京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英国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高级访问研究员

信息技术与城市社会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关系。发展大数据,仅靠建设“数据中心”是远远不行的,更不能将“数据中心=大数据”。发展大数据,首先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数据从哪来;

第二,数据存在哪;

第三,数据怎么用。

 

最核心的,就是“数据从哪来”。克强总理在第二届数博会上提出,我国的大数据是个宝藏,但这个宝藏70%在政府手里,这才是我们应该突出发展的方向。

 

首先,要把部门间的壁垒打通,实现数据的融合,数据只有融合了才能活化,只有活化了才能为决策者所用;另外,融合之后,我觉得就要抓住以民为本,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


在上述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几个重点:第一,一体化建设,每个城市必须通过一张网的模式联动;第二,集约化建设,即在建设的过程中避免重复;第三,关注弱势群体,挖掘人群的不同特征,了解他们的主要需求。

傅鹏


腾讯云商务副总裁


很多地方都在打造智慧城市,也包括对“政务云”的建设。其实,从国内建设的速度和规模来看,我们在包括安全、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内的许多方面已经超越了国外,在全球都处于顶尖的位置,其中还有不少创新。


作为一家互联网基因很强的公司,腾讯希望把这方面的能力输出到政府,我们以腾讯云的技术能力作为支撑,为企业和政府提供数据存储、安全、监控等服务种类。我们希望能通过整合包含微信、QQ、腾讯地图、人工智能等在内的整个公司的能力,设计一些Iaas、Paas、SaaS服务模块,为不同领域提供包装好的服务。


对于政务云,我们的理解大致分两部分:


一是政府对内的服务,这涉及到资源、数据的整合,打通各种烟囱式的架构;其次,对外的服务要覆盖到相应的民众服务上,因为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把服务提供给有需求的群众和用户。


对于电子政务,我们也在尝试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便利性,让政务服务真正的落地。对于城市服务,我们使用了包括人工智能、人像识别、物联网等技术,为城市治理提供相应的监测或管理服务。比如我们和政府合作推出了防走失平台,通过与海量的人像库进行比对,这个系统在福建上线的第一天内,就寻找到10多位走失的小孩和老人,效果很震撼。如何把技术导入民生服务,这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

叶伟春


国家智库理事长、国家发改委中国改革试点探索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如何用大数据的手段进行基层治理创新,如何解决基层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我觉得可能涉及5个变革:


一是要在理念上变革。我们要以老百姓的问题、需求、应用和结果为导向,打造精准治理、多方协助的大数据基层治理模式,怎么样建立扁平化管理,把老百姓的诉求和城市优化管理相结合,打造综合信息的采集系统,形成一种共享高效的实时的数据源。


二是硬件变革,怎样把智能硬件和基层治理涉及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


三是人才变革,现在都是办事大厅模式,往往有的窗口排了很多人,有的窗口没有人,怎样开展基层公共服务的智能化办理,培训出一些综合性的政策操作员?


四是服务的变革,服务的主体不仅仅是基层政府,还有很多商业类、工农中建银行类、国税计税等部门,其实都可以通过大数据的方式,为基层老百姓提供服务。


最后,是考核评价的变革。我们的评价,应该根据数据的实时的采集能力、跨界共享的利用能力、应急处置能力以及智能服务能力等等。


我觉得必须从这五个方面的变革来引导,让我们能够从老百姓的视角利用大数据,推动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推动基层治理创新。

张黎明


国家行政学院博士后研究员、中山大学应急管理与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社区安全专委会副秘书长


现阶段,我们一是要做校园安全风险防控的机制建设,二是要做好专项整治,落实“防、查、教、督”。


过去我们发了很多文件,但大部分都流于形式,现在国内做校园安全的也非常多,但大部分停留在视频监控层面。我们知道,对校园安全来说,事后追责的代价是昂贵的,因为孩子没了就是没了,对一个家庭破坏来说,孩子没了家也就没了。


所以,我最本原的出发点,是要把我们的风险防控,带入技术普惠的时代。


我们希望,在不增加学校现有安全管理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实现以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为纽带,以教育局的校园安全图为支点,学校的安全评估专家系统为节点,构建整个校园的安全体系,把我们传统的安全管理,实现四个转变:


第一,从精英化到全员化转变,就是把责任沉下去;

第二,事务性巡查到自主性巡查的转变,就是制度落实;

第三,传送式教学到体验式教学的转变;

第四,从被动的管理到主动的预防,这才叫做“督”。

宋刚


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科技信息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移动政务实验室主任


城市管理涉及多主体、多层次、多阶段、多领域、跨专业,被认为是典型的复杂系统,与大数据对复杂性的应对正好契合,大数据是创新2.0时代城市管理的重要技术。

 

北京城管十分重视大数据的探索和应用,通过“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物联网平台构建,强化了城市数据的感知、分析和应用,以人为本推进基于创新2.0的智慧城管建设。

 

通过物联网平台,我们实现对全市环境秩序的实时感知,包括对重点点位的视频巡查,以及执法车车载视频回传、施工工地噪音监测、执法人员执法城管通智能终端巡查,哪里市民有反映、哪里出现问题马上在指挥中心大屏能看到,大屏上还有对这些数据的实时分析,我们叫高发事件、高发时间、高发地段的“三高”数据分析,根据这些分析,我们指挥中心提出“感知数据驱动的高峰勤务模式”,科学部署勤务力量,以科技换人力。


同时,全市城管执法资源也在大屏上一目了然,人在哪、车载哪、车上都有谁,一有突发事件能迅速对附近的执法人员进行调度指挥,高效应对。执法城管通移动核录是大数据采集与应用的重要手段,我们当前正在着重研究推进。

 

创新2.0强调以数据为驱动、以人为本,人民城市人民管。在我们的“我爱北京”城管地图公共服务平台及市民城管通APP上,市民不仅可以参与举报、投诉、咨询、建议,还可以在地图上给我们的数据挑错,参与我们的数据建设。“我爱北京”平台整合了微信、微博、舆情、信访等多渠道的服务。我们还在国内较早开展了政府开放数据的尝试,将城管执法网格责任、执法数据、便民菜站等数据集放到了“我爱北京”供公众下载,方面社会更好参与城市共治。

 

城市管理各类事件都是由人引发的,而且城市管理服务的对象也是市民。因此,城市管理,首先要把“人”搞清楚。我们现在有了城管热线数据分析,对环境秩序情况、执法人员的状态有了感知手段,但是,对我们的服务对象,对市民群体及其在城市中的实时流动情况还掌握不够。这正是互联网企业和电信运营商的长项。我们下一步,将通过和这些数据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开展基于社会感知数据的市民画像和城市人流分析。

 

创新2.0时代的智慧城管,不仅仅要见物、见事,更要见人。其中,城市管理大数据建设至关重要,不仅要有政务管理数据的建设,更要有社会感知数据的整合应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基于数据感知和分析的“五位一体”智慧城管。

高建武


北京市东城区网络化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


首先,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但尚未成熟,现在正是处于工业化和智慧化中间的阶段。


其次,从管理层面来看,最开始是系统为王,接着是平台为王,现在进入了服务为王的阶段。


不管对政府、企业还是个人来说,大数据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什么是大数据?众说纷纭。我认为,大数据并不是数据多,数据本身没有价值,经过加工的数据才是信息,信息才有价值,因为信息是具备特征的,信息的这些特征才是我们大数据需要的东西。接着就是数据挖掘的问题,怎么挖?要用数学。


最后,是治理。治理是什么?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就是管得住人、理得清事。管理要精细化,服务要精准化——服务一定都是个性化的。从前,标准化弄得大家全像是机器人,人们已经没有幸福感了,但在现代社会,我认为,任何一个角落都可能成为世界的中心,我们的思维方式必须改变。


说到大数据与基层治理的话题,我认为,对于数据的采集来说,只有活数才有价值,只入不出的死数没有任何意义。而对于基层治理来说,只有技术没有人,这是没有价值的。同时,仅仅依靠数据驱动还不够,必须要创造新的工作流程。


说到网格,很多人的理解是一人画一格,其实不是那样的,网格是立体的,我所说的网格化是基于多种信息技术集成的,具有网格特征的责任体系架构,这才是我给的定义。

杨志海


证监会办公厅扶贫办副主任


信息化与扶贫结合很重要。习近总书记指出“可以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更多困难群众用上互联网,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通过信息化扶贫,我认为在以下方面有重要作用。


首先,做到扶贫先扶智,我们要把信息化和贫困群众提升知识技能对接起来;其次,扶贫先扶资,通过信息化把资金、资本和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对接起来;第三,扶贫先扶制,通过信息化把市场场化的理念、先进的机制和贫困地区结合起来。


最终,扶贫还是要先扶志,人穷志短,没有志气是扶不了的,但是志气是要信息的积累取得的,信息化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了。

 

我在兰考县工作了近3年时间,从兰考的经验来看,信息化工作特别的重要,尤其是对当前的精准扶贫的战略十分重要,对于贫困地区的发展来说,信息化的支撑非常重要。

王杰


曾任全国老龄办信息中心养老技术研究院院长,全国智能养老专家委员会委员、美国宾夕法尼亚Penn大学博士

在现实中,其实真的有很多具体的问题,是可以靠技术、信息解决的。我赞同高建武主任所说,依靠数据驱动,数据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数据,说中国有2.2亿老人,老人每年的消费市场规模是4万亿。经过我反复查证,并没有看到这个数据的可靠来源,但我们在做具体分析时,却经常在使用他做比对。假如4万亿摊在2点几亿人身上,一个人一年要2万左右,每个月一千多块钱,这和我们街道的实际情况是有天壤之别的。


我在工作中也了解到,我们社区中有许多老人下楼非常困难,有的上下楼一次甚至要花一个半小时,忍受了巨大的疼痛,我们能不能用新的服务方式帮他们解决拿药的问题呢?还有诸如社保基金领取等问题,是不是也可以通过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来解决?


还有一个令街道、社区头疼的问题,很多老人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打120,他们根本说不清楚地址和问题,对于高龄老人来说,打电话绝不是理想的求助方式。


这些都不是个案,是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龄之后都会面临的问题,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我们或许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另外,我认为大数据应该更多的被用于支撑我们的日常决策。


// 往期回顾 //

腾云下午茶

嘉宾发言集锦:泛娱乐时代的新表达

魏鹏举:《王者荣耀》里的编码与解码

黄斌:界限是磨合出来的

张鸣:历史也可以很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