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国学术
《南国学术》(季刊)是一本以“大人文、跨学科、超界域”为发稿理念的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前沿聚焦”“东西文明对话”“时代问题论争”“中国历史文化论坛”“思想者沙龙” “域外传真”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江苏教育发布  ·  解码《纲要》⑨ | ... ·  22 小时前  
江苏教育发布  ·  解码《纲要》⑨ | ... ·  22 小时前  
游戏茶馆  ·  网易裁撤《漫威争锋》西雅图开发团队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国学术

田卫平 ‖ 学术期刊编辑学研究(11):网媒包围中的学术期刊怎样保持不败——田卫平答《镜湖报》记者问

南国学术  · 公众号  ·  · 2025-02-08 09:00

正文


点击上方“平眼观世”可订阅哦!

·学术期刊编辑学研究(11)·

作者说明: 2001年秋,在河北省社科院第二轮竞聘中,我被选聘为《河北学刊》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经过三年的摸索和实践,逐渐对学术期刊存在的问题、办刊规律和发展态势有了一些认知。从2004年8月份开始,不断应邀在一些报刊或研讨会发表感言、畅谈体会,二十余年下来,陆续积攒了十七篇长短不一的文章,其中的八篇没有公开发表过。

如今闲来无事,对全部文章按写作时间顺序简单整理后,存放于微信公众号中,供感兴趣者浏览、交流,也算是对自己担任学术期刊总编辑二十多年的一个交代吧!

特作解释的有三点: 一是, 中国学术期刊数量庞大、千差万别,而站在个人视角撰写的文章必然是一孔之见、充满理想主义,难免以偏概全,存在讹误,如果言语中有过激、冒犯同行之处,敬请谅解海涵。

二是, 对学术期刊的思考和认知,是一个不断深入、递进的过程。这就导致,甲文章与乙文章之间,乙 文章与丙文章之间, 可能存在段落或语义的重复。好在这些文章从未参与评职称、评奖,也未计入单位的量化考核,在此只是展示思考该问题的进程而已。

三是, 国内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学研究的人很多,我只是其中一员。因此,我的成果也吸收了他们成果中的精华。由于不是直接引用,没有按照学术规范在文中标注。


今天,推出 第十一篇 。此文是根据澳门大学《镜湖报》副社长、记者杨校园的采访稿整理而成,没有在纸媒发表过。

《镜湖报》编者按: 由澳门大学编辑出版的大型学术期刊《南国学术》,创刊于2014年4月,以季刊的形式推出,迄今已出版至2018年第3期。

《南国学术》总编辑田卫平编审,秉持“与作者共同创造美”的办刊理念,带领期刊占据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期刊的一块制高点,并且不断扩大在学术界以及人文社科爱好者中的影响力。

2018年8月18日下午,澳门大学《镜湖报》记者杨校园,对《南国学术》总编辑田卫平作了专访。


网媒包围中的学术期刊怎样保持不败
—— 田卫平答《镜湖报》记者问

杨校园: 微博、微信、朋友圈、公众 号、短视频…… 毫无疑问,我们正身处一个互联网媒体(简称“网媒”)竞相发展的时代 。面对网媒近些年不断地冲击传统纸媒阵线、蚕食纸媒地盘,纸媒会消失吗?

田卫平: 网络时代冒出的各种电子媒体,的确对纸媒造成了很大冲击,但因此就断定,纸媒会消失,未免太悲观了。当大潮退去,人们对网络新生事物的新鲜感逐渐淡去,互联网媒体渐渐分化、降温之时,真正的青山依旧会 屹立不倒,焕发出勃勃生机。

当然,万物有生就有灭,纸媒也不例外,不可能永久性地存在; 但在目前阶段,它只是遇到前所 未遇的困难而已,导致一部分纸媒退出历史舞台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即使没有网媒的冲击,那些故步自封、与时代发展脱节的纸媒也会被淘汰,只不过,是网媒的千帆竞发加速了这一淘汰进程。这其实是好事,给更多安于现状的纸媒敲响了警钟,增强了从业者的忧 患意识、革新意识,从此不再抱幻想,积极应对,“知耻而后勇”。

身处风起云涌的网络信息时代,传统纸媒与网媒必将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优势互补、携手共进。 面对处于进攻方的网媒咄咄逼人,处于防守方的纸媒保持核心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的秘诀无 他,“公信力”“高门槛”“前瞻性”“与时俱进”是它的“四大护法”。

—— 公信力

杨校园: 纸媒相较于互联网媒体,最大的优势体现在哪里呢?

田卫平 纸媒最大的优势,就体现在它的“公信力”。

在互联网时 代,由于专业审核团队缺位,审查制度宽松,信息发布门槛低, 所以,它提供的信息的真伪性,“吃瓜群众”作为局外人, 太容易在短时间内作出判断、 辨别。

例如, 在网络 上,谁都可以创办类似报纸、期刊的新闻媒体,谁都可以创办广播电台、电视台,谁都可以通过自媒 体来发声,因此,各种炫人耳目的消息漫天飞舞,各种耸人听闻的评论铺天盖地。但是,你注意到没有?绝大多数网媒的创办者、发声者,并不使用真名,而是用一个或美妙、或虚幻、或自嘲的网名来代替。原因在于,不仅所推出的内容可以即贴即改即删,有助于逃逸/免责,而且当事人还做好了金蝉脱壳的准备——关闭甲频道之后,再换一个马甲,推出乙频道,所谓“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由于头脑中版权意识、责任意识缺失,发布的内容 或者是二手加工, 或者是断章取义, 或者是道听途说, 并未把“信誉”二字放在首位,只在乎通过碎片化、娱乐化、低俗化、煽情化来产生所期盼的“流量”,即所谓“物欲化、生意化”,这就不免让读者、听众、观众感觉,网媒似乎是把网络当做舞台,扮演着唱大鼓、说评书、相声/小品演员的角色。如果线下的人信以为真、上当受骗,也只能自认倒霉,因为信息的原始来源难以追溯,甚至不少发布作品的网址(IP)设在境外、国外,如果想斥责、索赔也找不到当事人。久而久之,读者和观众自然会对网媒充满狐疑,抱着一种解闷找乐的心态视之。

那些纸媒则不同,它们是有固定办公场所的,工作人员是要经过上岗培 训、获得资质证书的,是有岗位职责要 求的,是受职业道德约束的,是讲究“白纸黑字”的代际传承的。具 体到学术期刊来说,它在向学术市场推出、发布某篇文 章之前,是有严格的编辑、校对流程的,是要经过“三审三校”的, 同时还设有同行审查 程序,以保证学术的严肃、严谨、规范,获得读者的信赖。

正因为纸媒是以长远的心态、经营的意识、物理留存的方式 保证“六负责”( 对主办方负责、对管理机构负责、对读者负责、对作者负责、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 ),使得纸媒在读者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具有了难以替代的公信力。 所以,它 不能也不敢像网络媒体那样,为追求流量可以牺牲内容,刊登那些乱七八糟 的东西而毁掉自己的声誉、砸碎自己的饭碗;所以, 从可信度来讲,还是纸质媒体更有可信度。

我估计,你对此也有体会: 当网络上各种传闻、谣言、标题党此起彼伏、以讹传讹、真假难辨时,当自媒体公众号的小爽文、短视频一再消耗自己的信 誉时,人们便不由自主地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纸媒,希望通过纸媒提供正确答案,从而鉴别真伪、验证真假 所以,越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信力就越发显得重要。人们了解信息的途径越多,就越是在乎信息提供者的资质,越是在意鉴别信息的真伪。

—— 高门槛

杨校园: 我经常翻阅《南国学术》,看到多是各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很少有博士研究生的文章,门槛似乎有 点高,只能仰望,不能参与?

田卫平: 《南国学术》创办时间短,满打满算才四年多时光,需要尽快打开局面、打出学术影响、建立学术信誉;需要尽快积累相关数据,进入国内外评价体系。因此,在创办初期,需要设定比较高的门槛,以约稿为主,目前暂不向博士研究生开放,作者必须是正高职称,而且多是在各自研究领域有影响力的学者,以保证期刊的学术话语权、高质量、高品位 ,保证《南国学术》一直处于高端的、前沿的位置。

以你手上的今年 3 期《南国学术》 为例,里面有不少你熟悉的文史领域的专家。例如,澳大历史系的王笛教授,你认识的,不用我多介绍;又如,上海大学的董乃斌教授、广西师范大学的胡大雷教授,他们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大名鼎鼎;再如,早稻田大学的熊远报教授、复旦大学的朱荫贵教授,分别是明清社会史、近代经济史领域的领军人物……

与互联网上越来越多的“假冒伪劣教授 / 专家”相比, 《南国学术》的“三高”(高门槛、高质量、高品味),与“三性”(权威性、前沿性、先锋性)合一,保证了新办期刊的高起点、高信誉,这也是《南国学术》的最大特色。

对于《南国学术》目前的做法,有些人不理解、有误解。他们不知道, 作为一本新创期刊, 《南国学术》 要想迅速在学术界立足、成功,占有一席之地,既要目标远大、壮志凌云,又要脚踏实地、按部就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制定目标,要理想化;落实目标,要具象化。” 这里的“具象”,就是根据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将心目中美好的理想,分解成初、中、高三个阶段性目标,集中优势资源,一鼓作气,先攻下第一个堡垒。由于起步的初级阶段,与进入正轨后的中高级阶段各有侧重,因此,两者在依靠对象上也有所不同。

在现阶段,《南国学术》的主要依靠对象就是各学科领域内的知名学者 ,因为他们能保证《南国学术》的“三 力”( 传播力、影响力、辐射力) “四率”(关注率、点击率、转摘率、引用率) 。这是《南国学术》建立学术信誉、进入学术评价体系、实现弯道超车的最快最有效方法。

等到建立起信誉、进入评价体系后,《南国学术》就进入到第二阶段,就要转型、对所有作者敞开大门 ,不仅要向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开放,还要向那些人文社会科学爱好者开放,实践它“英雄不问出身”的办刊理想和追求。

当然, 进入第二阶段后 ,也并非是降低了《南国学术》在学术追求上的“高门槛”, 只是放开了作者的准入限制 而已。 在其他方面,仍然继续坚持追求“五高” —— 内容的“高端”,形式的“高雅”,品位的“高档”,言语的“高妙”,编辑的“高效”。


—— 前瞻性

杨校园: 刚才您还提到纸媒的“前瞻性”,能否也展开谈一下?

田卫平: 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你在读本科阶段,经常光顾学校图书馆,那么,你是阅读学术专著多呢,还是阅读学术期刊多呢? 杨校园回答: 阅读学术专著多。)果然不出我所料。据我了解, 多数大学生与你一样,翻阅故纸堆要甚于新出版的期刊杂志。 但我要指出的是, 这是现在很多大学生求学中的一个误区。 当然,也与一些纸媒缺少“前沿性”“前瞻性”而丧失对青年学者的吸引力有关。

学术期刊与学术专著相比,前瞻性是它的优长所在,也是它能够生存的理由和基础。现如今,学术新知也好,学术新论也罢,都是先在学术期刊上呈现,然后不断积累,最后再经过整理补充,成为专著出版

比如,你们的导师,一旦脑子里有了新想法 新感悟 ,首先 想到的是,赶紧撰 成论文 学术期刊 发表 传播给学术圈内的同行知晓 只有当他 对这个想法写了一系列文章之后, 有可能将 写专著 的计划摆上案头 等到 专著的时候, 的想法 实际上 已经很成熟了,但那已经是几年 后的事情了。 所以,哪怕是他刚出版的新书,也已经是几年前的想法了 已经是过去时态了。

这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THLDL领导力  ·  一次次被感动的22张照片
8 年前
十点读书  ·  你是我每天早起的动力
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