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服务器市场下滑,白牌机的市场却在增加……谁抢了谁的地盘?
在各类服务器市场排名报告中,业界似乎总是关注戴尔、HPE、IBM、思科、浪潮、华为、曙光……这几个名字起起伏伏,但很少关注到另一大势力:白牌机(ODM)。
其实,在英特尔7月发布至强可扩展处理器Skylake之前,全球品牌服务器厂商的日子似乎有点难过。
IDC的数据就强调了一点:全球服务器总收入下降4.6%,而ODM Direct在第一季度的营业收入增长了41.8%,达到12亿美元,占市场总额的10.4%。
Gartner的数据类似:在服务器收入整体下滑4.5%的背景下,“其他”类别的收入增长了4.4%。
确实在美国市场上,超大型数据中心中ODM抢单凶猛。超大型数据中心何为超大?谁拿下了互联网客户或者云服务商客户的订单,一年的需求量稳稳地超过十万台,而白牌机的优势正在于能够满足大量需求、快速生产,且价格便宜。
当然,一方面超大型用户确实掌握产品的议价权,但他们又不能免俗地都有定制化需求,哪怕是在曾经同质化到有些沉闷的服务器市场,并且也刺激出五花八门的新产品和新模式。这就意味着要想拿下这样的这些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大单,和ODM过招儿就得往研发设计的上游使劲。
其实,从HPE向富士康提供类白牌产品并调整tier1用户策略,戴尔推出自家白牌产品来看,品牌机企业都在打白牌机市场的主意。
近日,浪潮就透露自从前年进入美国市场以来,势头已经压过了一些名号响当当的ODM,与数个tier1和tier2的用户达成合作。
品牌机的这种逆袭是怎么做到的?
如果了解浪潮的全新打法就不奇怪了。
浪潮宣称自己既做品牌机还做JDM(Joint Design Manufacture,联合开发),即将品牌的供应链的整体管控、设备交付和售后服务优势与客户共同设计、创新开发相结合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模式一看便知是从针对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定制化需求开始的,浪潮甚至可以提前一年和这类超大型客户定制开发。
ODM与JDM的区别在于:前者模式默认是用户提出需求,自行设计并提交成品测试,但还是用户需求为主导的形式,目的在于快速大规模交付;而后者模式则是在需求设计阶段就和用户共同研发,包括设备选型团队、研发团队、甚至业务团队,共同挖掘需求痛点
,赋能客户的业务创新与成长
。
除此之外,JDM是
与客户建立面向未来应用的联合定制开发与合作模式,其成果可能领先于当前主流的架构设计,并且还与客户共同将这种创新研发的产品推广到更多行业客户,助力其数字化转型。从场景满足到趋势引领,实现从短期产品成功到长期商业模式成功。
以此为“黄金法则”,双方建立业务大数据系统及定期沟通机制,实现需求与研发端、采购端、生产端的对接。显然,JDM不仅构建更能满足业务需求的设计方案,同时也通过资源协作机制提高了业务响应速度。这意味着对品牌机企业提出更高的研发要求,而不只是拥有强健的供应链和薄利多销的价格策略。
再看中国市场,品牌机市场则一向占优,超大型数据中心中也是品牌机为主。比如百度最新展出的天蝎整机柜服务器冰山冷存储节点,也是和浪潮以JDM模式共同开发完成。这一产品在百度批量部署应用,相比E3平台存储服务器节省了33%以上的TCO。
品牌机夺回白牌机阵地的趋势再现,也得益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应用的工作负载需求。应该说,从最底层的芯片开始,服务器近几年基本是改头换面了。正是异构芯片、超融合系统、软件定义的接连出现,使得白牌机与品牌机的角力到了一个新阶段。
与过去数据中心简单比拼服务器的数量不同,云服务意味着广泛的应用和数据类型,不同的工作负载在不同的资源池中得到细分和专用,一种服务器芯片架构对于不同应用来说可能就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此外,除了超大型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一些大型企业用户的私有云建设也出现细分化、定制化趋势。比如时下最热门的机器学习,异构芯片ASICS、GPU、FPGA、TPU等各领风骚,芯片制造商之间的争夺也纷纷波及服务器厂商投资站
队。品牌机的关键在于抓住用户对专属服务器的需求,而白牌机在创新领域明显不是强项。
这种专属服务器经历了两个波段,浪潮由于对互联网数据中心的大力投入恰恰都踩上了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