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设机构篇
|
原环境保护部
(
黄色
为发生重要调整或取消部分)
|
生态环境部
(
红色
为发生重要调整或新增部分)
|
(一)办公厅
负责文电、会务、机要、档案等机关日常运转工作;承担信息、安全、保密、信访、政务公开等工作。
|
(一)办公厅
负责机关日常运转工作,承担信息、安全、保密、信访、政务公开、
信息化等工作,承担全国生态环境信息网建设和管理工作。
|
(二)规划财务司。
组织编制环境功能区划、环境保护规划;协调、审核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承担机关、直属单位财务、国有资产管理、内部审计工作。
|
撤销
|
|
新增:
(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
监督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情况,拟订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承担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织协调工作。承担国务院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
|
新增:
(三)综合司。
组织起草生态环境政策、规划,协调审核生态环境专项规划,组织生态环境统计、污染源普查和生态环境形势分析,承担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综合协调和管理工作,拟订生态环境保护年度目标和者计划。
|
(三)政策法规司。
拟订环境保护政策;承担涉及环境保护的其他政策的制定工作
;起草法律法规草案和规章;承担机关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核工作;承担机关行政复议、行政应诉等工作。
|
(四)法规
与标准
司。
起草法律法规草案和规章,承担机关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工作,承担机关行政复议、行政应诉等工作,
承担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基准和技术规范管理工作。
|
(四)行政体制与人事司。
承担机关和派出机构、直属单位的人事、机构编制工作;承担环境保护系统领导干部双重管理的有关工作;承担环境保护行政体制改革的有关工作。
|
(五)行政体制与人事司。
承担机关、派出机构及直属单位的干部人事、机构编制、
劳动工资
工作,
指导生态环境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承担
生态
环境保护系统领导干部双重管理有关工作,承担生态环境行政体制改革有关工作。
|
(五)科技标准司。
承担环境保护科技工作;承担国家环境标准、环境基准和技术规范的拟订工作;参与指导和推动循环经济与环保产业发展。
|
(六)科技
与财务
司。
承担生态环境领域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管理相关工作,承担机关和直属单位财务、国有资产管理、内部审计工作。
承担生态环境科技工作,参与指导和推动循环经济与生态环保产业发展。
|
(六)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
拟订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并组织实施;提出总量控制计划;考核总量减排情况;承担环境统计和污染源普查工作。
|
撤销
|
(七)环境影响评价司。
承担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政策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监督管理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资质和相关职业资格;对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或者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地区,承担暂停审批除污染减排和生态恢复项目外所有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工作。
|
(十七)环境影响评价
与排放管理
司。
承担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政策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承担排污许可综合协调和管理工作,拟订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并组织实施。
|
(八)
环境监测司。
组织开展环境监测;调查评估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并进行预测预警;承担国家环境监测网和全国环境信息网的有关工作。
|
(十八)生态环境监测司。(更名)
组织开展生态环境监测、
温室气体减排监测、应急监测,
调查评估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并进行预测预警
,承担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建设和管理工作。
|
(九)
污染防治司。
拟订和组织实施水体、大气、土壤、噪声、光、恶臭、固体废物、化学品、机动车的污染防治法规和规章;组织实施排污申报登记、跨省界河流断面水质考核等环境管理制度;组织拟订有关污染防治规划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
撤销
|
|
新增:
(八)水生态环境司。
负责全国地表水生态环境监管工作,拟订和监督实施国家重点流城生态环境规划,建立和组织实施跨省(国)界水体断面水质考核制度,监督管理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导入河排污口设置。
|
|
新增:
(九)海洋生态环境司。
负责全国海洋生态环境监管工作,监督陆源污染物排海,负责防治海岸和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和废弃海洋倾倒对海洋污染损害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组织划定海洋倾倒区。
|
|
新增:
(十)大气环境司(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环境管理局)。
负责全国大气、噪声、光、化石能源等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建立对各地区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落实情况考核制度,组织拟订重污染天气应对政策措施,组织协调大气面
源污染防治工作。承担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
|
新增:
(十一)应对气候变化司。
综合分析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牵头承担国家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相关工作,组织实施清洁发展机制工作。承担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有关具体工作。
|
|
新增:
(十二)土壤生态环境司。
负责全国土壤、地下水等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监督管理,组织指导农村生态环境保
护,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
|
|
新增:
(十三)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
负责全国固体废物、化学品、重金属等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组织实施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及出口核准、固体废物进口许可、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登记、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等环境管理制度。
|
(十)
自然生态保护司(生物多样性保护办公室、国家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
组织编制生态保护规划;
提出新建的各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审批建议,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进行监督;
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遗传资源、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评估;指导生态示范创建与
生态农业建设
;承担国家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的工作。
|
(七)自然生态保护司(生物多样性保护办公室、国家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
组织
起草
生态保护规划,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评估,指导生态示范创建。
承担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相关监管工作。
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承担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秘书处
和国家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工作。
|
|
新增:
(十四)核设施安全监管司。
承担核与辐射安全法律法规草案的起草,拟订有关政策,负责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有
关工作,组织辐射环境监测,承担核与輻射事故应急工作,负责核材料管制和民用核安全设备设计、制造、安装及无损检验活动的监督管理。
|
(十一)核安全管理司(辐射安全管理司)。
承担核安全、辐射安全、
放射性废物管理工作,承担法律法规草案的起草工作,拟订有关政策;承担核事故、辐射环境事故应急工作
;对核设施安全、
放射源安全
和电磁辐射、
核技术应用、伴有放射性矿产资源
开发利用中的污染防治实行监督管理;
对核材料的管制和民用核安全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和无损检验活动实施监督管理;承担有关国际条约实施工作。
|
(十五)核电安全
监管
司。
负责核电厂、研究型反应堆临界装置等核设施的核安全、辐射安全、辐射环境保护的监
督管理。
|
|
新增:
(十六)辐射源安全监管司。
负责核燃料循环设施、放射性废物处理和处置设施、核设施退役项目、核技术利用项
目、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电磁辐射装置和设施、放射性物质运输的核安全、辐射安全和辐射环境保护、放射性污染治理的监督管理。
|
(十二)
环境监察局。
监督环境保护规划、政策、法规、标准的执行;组织拟订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和生态破坏事件的应急预案,指导、协调调查处理工作;协调解决有关跨区域环境污染纠纷;组织实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
|
(十九)生态环境执法局。(更名)
监督
生态
环境政策、规划法规、标准的执行,组织拟订重特大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和生态破坏事件的应急预案,指导协调调查处理工作,协调解决有关跨区域环境污染纠纷,组织实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
|
(十三)
国际合作司。
研究提出国际环境合作中有关问题的建议;
承办有关环境保护国际条约的履约工作
;参与处理涉外的环境保护事务;承担与环境保护国际组织联系事务;
承担外事工作
。
|
(二十)国际合作司。
研究提出国
际生态环境合
作中有关问题的建议,
牵头组织有关国际条约的谈判工作,
参与处理涉外
的生态环境事务,承担与生态环境国际组织联系事
务。
|
(十四)
宣传教育司。
研究拟订并组织实施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纲要;组织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承担部新闻审核和发布。
机关党委负责机关和在京派出机构、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
|
(二十一)宣传教育司。
研究拟订并组织实
施生态环境
保护宣传教育纲要,组织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承担部新闻审核和发布,
指导生态环境與情收集、研判、应对工作。
机关党委。负责机关和在京派出机构、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
离退休干部办公室。负责离退休干部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