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治,北京大学经济法学博士,北大法宝智慧法务研究院秘书长,中国商业法研究会理事,中关村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专注于利用大模型进行面向企业法务合规等工作场景的产品能力和项目交付能力研发。
编者按:
2024年11月8日下午,暨北大青年 CEO 俱乐部“人工智能 +”系列沙龙第三期活动,在中关村的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由山东省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德州市人民政府、北京大学校友会指导,德州市委组织部、德州市人民政府驻北京联络处、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北大青年CEO俱乐部主办,创客总部、创业公社协办,未名科创、“人工智能+”研习社承办,《南方都市报》、新智元、小饭桌提供媒体支持。
来自各行各业的40余名企业家和创业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在法律行业的应用与前景。
北大法宝智慧法务研究院秘书长蔡治博士为大家带来《
大模型时代下的智能合同管理
》的主题分享。蔡治博士回顾了“北大法宝”的发展历程,从1985年诞生于北京大学法律系的中国法律检索系统,到如今的综合智能化法律服务平台,详细介绍了“北大法宝”在法律科技领域的创新成果。他强调,大数据和大模型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法律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他分享了北大法宝在合同智能审查等方面的成功案例,展示了AI技术在法律实践中的
实际应用效果。他还提到,北大法宝未来将继续探索更多应用场景,推动法律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以下为速记内容整理,内容有删减,已经本人确认。
北大法宝的历史沿革与服务演变
作为公司实体,“北大法宝”是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代名词。公司成立于1999年,但其前身则可追溯到1985年诞生于北京大学法律系的中国法律检索系统“北大法宝”——在数字化手段尚未引入法律信息查询前,所有的法律资料都是纸质的,研究人员需要手动记录和查找相关信息,效率低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北大法宝开始提供电子化的法律资料存储与检索服务,极大提高了法律工作者的效率。
随着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在“北大法宝”的品牌下,相继开发了一系列法律数据库产品,涵盖法律法规、司法案例、法律实务、法学期刊等多个领域,以及多类专题数据库产品。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立法机构、政府机关、高校、律所和企业,极大地促进了法律信息的共享和利用,真正做到了“立、执、司、守、治,律、企、学、众、外”全方位、综合式服务。
2022年,随着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北大法宝进入了“让法律更智能”的智慧化法律服务平台阶段。公司不仅继续提供高质量的法律数据库服务,还开发了多款智能化法律工具,如法宝来签、法宝合规、律AI多、智能写作、模拟法庭等等。这些工具利用先进的大模型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法律服务。
法律科技的未来趋势与智能合同管理
蔡治博士认为,法律科技的核心在于将非标准的法律业务进行标准化、工程化处理。他特别强调了合同作为典型的法律文书在商业往来中的重要性,并以“法宝来签”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由大模型驱动的合同管理系统,实现合同审查、合同起草的智能化,以提升法务工作的效率。
人工智能与法律服务的深度结合
此外,蔡治博士探讨了AI如何与传统法律服务结合,强调法律科技的目标不是取代律师,而是赋能律师,通过人机协同提升工作质量。他指出,法律工作虽涉及大量文本劳动,但法律专业的精髓更在文本处理之外,如尽职调查、取证、涵摄、价值判断等一系列所谓多维度、多模态式的智识活动,这些都是目前基于统计式理解、概率式生成的AI工具无法良好实现的。因此,法律科技公司需要与法律实务专家紧密合作,探索业务工程化的路径,以确保法律科技能满足法律人的实际需求。
沟通的重要性与法律科技的挑战
蔡治博士最后强调,由于法律科技要业务、技术两手抓,因此沟通是法律科技行业发展的关键。无论是文科生与理工科生之间的沟通,还是律所与法律科技公司之间的沟通,都是推动各自发展的重要动力。
蔡治博士的分享不仅为法律科技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洞见,而且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法律服务领域的巨大潜力和挑战。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法律行业必将缔造更多的创新和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