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经燕
服务于石油和化工全行业产业链,提供行业新闻、技术推广、学术探讨,解决方案,为项目业主、设计院、服务商之间搭建交流与合作的信息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M1007福建交通广播  ·  宇树科技携两款机器人亮相2025GDC ·  7 小时前  
FM1007福建交通广播  ·  宇树科技携两款机器人亮相2025GDC ·  7 小时前  
中国航务周刊  ·  三大航运巨头MSC、马士基、达飞,抢占这一重 ... ·  2 天前  
中国航务周刊  ·  MSC两条远洋干线,在大连港首航! ·  3 天前  
中国航务周刊  ·  【展商推介】星亚航运,邀您莅临“2025国际 ... ·  4 天前  
中国航务周刊  ·  中远海控首制,国内首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经燕

2024年石油和化工行业智能制造十大新闻

经燕  · 公众号  ·  · 2025-01-02 17:39

正文


2024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 这一年里,我国石油和化 工行业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积极拥抱智能 制造技术和装备,深入探索AI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在企业运营、生产优化、供应链管理等环节的应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力量。 《智能制造周刊》特遴选行业智能制造领域2024年度十大新闻,以飨读者。


工信部推动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
1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2024~2026年)》(简称《方案》),同时公布《石化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简称《指南》),对于推动石化化工行业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方案》面向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依托第三方机构、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等,推动组建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中心,加快推进落实数字化转型重点任务等工作;在智能制造成熟度评估模型、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与评估等现有标准基础上,研究制定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水平与成效评估标准,选树行业标杆。《指南》提出了石化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目标,具体包括五方面:数字化转型成效突出,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重点环节数字化水平明显提高,解决方案供给能力迈上新台阶,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12月,工信部为落实《方案》),决定成立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将开展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为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相关政策规划、方案计划、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咨询、论证、评估服务,为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相关重大课题、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关键事项等提供评审、论证服务。
首个工业设备诊断运维AI大模型上线
3月26日,由国家能源集团数智科技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工业设备综合诊断运维AI大模型正式上线,模型管理应用平台同步投入使用。该模型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和文本理解能力,在数据样本覆盖面、泛化学习能力、诊断准确率等方面取得进展,能够有效降低能源行业设备监测诊断失误率,提升准确率。
国家能源集团基于自建的人工智能底座,打造了这个可全面覆盖煤炭、化工、电力等行业专用和通用设备的综合诊断运维大模型。基于该模型构建的综合智能知识库,用户企业能够更便捷、高效地了解设备运维综合状态,解决设备运维遇到的问题;基于该模型搭建的管理应用平台,运维人员能够开展故障定位、拆装指导、培训学习等综合性的服务,大大提高运维效率,压缩成本支出,实现降本增效。
该模型创新采用“云端训练、边端应用、持续更新”模式。在云端,基于海量数据计算分析,模型能够进行精准训练和优化;在边端,模型能够迅速适应不同设备和工作场景,为用户企业提供实时、精准的设备运维决策支持。该模型通过云端存放的海量数据,优化模块配置,以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场景。
我国明确化工智造标准化工作方向
7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简称《指南》),明确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方向,以促进化工行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推动化工行业由传统生产方式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指南》提出,到2027年,初步建立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累计制修订30项以上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标准,基本覆盖化工行业基础共性与装备、工厂、企业、园区、供应链等各方面。
根据《指南》,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包括基础共性、赋能支撑、行业场景、智慧化工园区、细分行业应用标准五大类。其中,基础共性标准是标准体系结构的基础,为其他部分提供基础保障与共性技术。赋能支撑标准主要用于规范化工行业可燃、有毒、腐蚀环境下的装备、技术、网络、数据及模型,为行业场景标准的建设提供赋能支撑。行业场景标准从车间、工厂、企业等层级制定智能制造场景应用标准,为细分行业应用标准提供支撑。智慧化工园区标准包括基础建设、专项管理两部分内容,助力提升园区管理科学化水平,实现化工园区智慧化管理。细分行业应用标准是按照化工7个子行业(包括煤化工,基础化学原料制造,肥料制造,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合成材料制造,专用化学品制造,橡胶制造),将前4类标准进一步细化、落地。
农药智能工厂建设指南团标发布
8月12日,中国农药工业协会联合河北临港化工有限公司、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20多家公司起草编制的《农药工业智能工厂建设指南》团体标准正式发布并实施。该团体标准的制定,不仅为农药行业提供了明确的智能化建设路径,还将推动企业生产效率、安全环保和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
该团体标准包括三方面核心内容:其一,为农药企业进行智能工厂建设提供构建、开发、集成和运行的框架,指导以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价值链的企业,实现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其二,智能工厂重点建设要分别从运行控制、运营管理和智能决策三个方面展开,在此基础上,实现横向、纵向的打通、协同和优化,避免信息孤岛、系统重叠、重复投资等问题,提升多系统、多组件的协作应用效果;其三,明确农药企业智能工厂建设方法,涉及原药生产和制剂加工的工艺生产流程,将为农药工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清晰的路径。
石化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中心成立
9月5日,石化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中心在京成立。推进中心以构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供需链深度融合发展生态为目标,旨在服务行业共性需求、企业发展愿景,加快工业互联网和石化化工行业融合发展,推进行业数字化转型。
推进中心设有智库研究组、评估诊断组、供需对接组、大模型应用发展组、人才培养组等五个工作组。智库研究组提供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政策等研究咨询服务;评估诊断组组织编制行业基础共性、重点领域应用、综合评估等系列标准,依托《石化和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评估》等标准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诊断服务;供需对接组打造供应商资源池,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精准供需对接;大模型应用发展组通过组织制定基础标准、构建迭代测评体系等,引导行业探索大模型落地应用;人才培养组围绕产业人才需求和问题痛点堵点,组织开展数字化转型人才培训。
我国首个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工厂投产
10月30日,中国海油发布消息称,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智能制造基地二期工程投产,标志着我国首个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工厂全面建成,对加快发展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该基地占地面积约57.5万平方米,包括4个智能生产车间、8个生产辅助中心、16个总装工位及适合大型船舶停靠的码头等,其中4条智能化生产线为行业首创。基地主要生产制造海洋油气平台、浮式生产装备液化天然气模块等高端油气装备,致力于打造集海洋工程智能制造、油气田运维智慧保障以及海工技术创新研发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该基地打造了国内首个海洋油气装备制造一体化生产管控系统,投入智能生产设备600余台(套),力求实现从生产管控、产品制造到厂区管理的全流程智能化;同时,厂区应用海绵工厂水循环、光伏发电、智能废气治理等10多项绿色低碳技术,为推动海洋工程行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供了新模式。
国内首个石化化工大模型发布
11月14日,中控石化化工大模型首发仪式在浙江省宁波市举办。这是国内首个石化化工大模型,将助力企业在安全、环保、低碳、效益等方面得到很好的提升。
该大模型以数据为基础,能够最大程度应用数据挖掘能力,让很多在工业领域以前很难解决的问题通过AI技术得到解决,已在氯碱、热电、石化等行业取得了多个突破性应用,解决了复杂控制、操作优化和异常预警等问题,将有效助力石化工业企业构建全自主运行智慧工厂,实现核心价值目标。
该大模型在镇海炼化实现两方面的创新应用:一是通过模型化工艺优化,促进节能、产品优化、效益提升,二是通过设备预警预测,促进本质安全,提升长周期运行水平。借助中控石化化工大模型,镇海炼化异常预警及故障诊断能够实现设备异常识别与诊断分析、自动生成诊断报告、降低专家经验依赖,异常提前预警准确率达95%以上。基于该大模型,万华化学(宁波)氯碱有限公司有效提升了装置风险识别和处置能力,降低了设备的可用性损失,实现离子膜寿命预测并给出最佳更换策略、32%碱浓度精准预测及质量优化、废液pH智能预测控制等。
全球首个煤气化RTO大模型发布
11月29日,云南云天化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云南云天化大为制氨有限公司(简称“云天化大为制氨”)与华为联合举办全球首个煤气化RTO(实时在线优化技术)大模型项目的应用实践成果发布会。这是RTO技术在煤气化领域的首次应用,将对日后推进化工企业的AI工业化应用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该项目基于华为盘古大模型开展RTO模型训练,使煤气化装置能够精确模拟并预测气化炉炉温、渣层厚度及渣黏度等关键运行参数,保障生产过程的深度优化与极致稳定。云天化大为制氨公司作为本次联创试点单位,经过半年稳定生产,现已大幅减少人员干预、降低劳动强度,显著增强装置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比煤耗削减1.33%,预计年节煤91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0086吨,每年直接经济效益超千万元。

全球首个数字孪生智能乙烯工厂建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