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型游客中心要具备多项必备功能,包括票务、资讯和智慧景区中控等。
复合型游客中心可以定位于“十心合一”,包括票务中心、资讯解说中心、交通中心、主入口、预订中心、商业购物中心、智慧景区中控中心、接待住宿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会议展览中心等,视具体情况而增减,不必贪大求全,以免造成浪费。
景区要根据需求,合理布置大游客中心、小型旅游信息咨询中心和旅游信息亭。一个面积较大、占地较广的景区,如果有多个分散的景点,或多个入口,就需要不同级别的游客中心/信息咨询中心组成游客中心体系。
建议在大景区的1-2个主入口要设置综合功能的大游客中心,在小景点主入口设置旅游信息咨询中心。大游客中心规模可以高达100-10000㎡,小型的旅游信息咨询中心仅30-50㎡即可以满足需求。
杭州等地的旅游景区已经开始尝试无人或仅1人值守的“旅游信息亭”,现已大量布置在西湖周边、千岛湖景区内。
为适应淡旺季经营,游客中心的岗位可以分为常设岗位和弹性岗位。旅游旺季到来后,弹性岗位可以通过增加临时工或高校兼职生或志愿者实现增员。
游客中心的工作人员,可以分为正式职工与劳务派遣员工两大类,鉴于景区的周末和公休假期即为旅游旺季的情况,景区员工除了不直接面向游客的行政、人事、营销和财务人员,其他员工一般都执行周末上班、平日轮休的制度。
游客中心内部应尽量设置可以与游客互动的展陈内容,例如,游客可以合影的3D图片、头像嵌入的背景板、以景区资源和主题设计而成的游戏等。这类创新的展陈设置尤其吸引少年儿童的兴趣。
新趋势:提供免费WiFi、微信公共二维码、微博公共账号,增加可与游客互动的展陈内容,减少静态图片展。
通过预测游客规模、人均消费、人均购物消费等推算景区的商业潜力,除提供基本的水、饮料、食品、当地文化书籍外,最重要的是研发出独具当地特色的纪念品和礼品套装。独此一家,别无分号,将纪念品和礼品套装做到极致。
引入户外活动俱乐部、游览单车等,在游客中心设置服务柜台,强化景区游客中心的多功能服务。应当引入“平效”概念,重新评价游客中心的商业价值。
智慧景区包括通信网络、景区综合管理、电子门票/电子门禁、门户网站/电子商务、虚拟景区/虚拟旅游、游客服务和互动体验、智能导览、景区咨询信息发布等内容。景区的中控中心或指挥中心应当设置在游客中心,应当有专门的一个仅供员工进入的中控室,中控室岗位应当设置至少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