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中有92%的同学对老塔这个新的系列很感兴趣,老塔很开心。今天主要聊聊这本书里的基本概念。
这本书里有这样几个基本概念:
-
“线以上”
-
“承诺”
-
“自觉状态”
-
“四种存在方式“
内容比较多,嫌烦的人可以直接跳到结尾小结。但是如果真的想学习,建议找个安静的时间慢慢读。
“线以上”
我们在任何时候,要么在“线以上”,要么在“线以下”。“线以下”意味着,我们此刻的状态是封闭和自我防御的;“线以上”意味着,我们此刻的状态是开放和好奇的。
在线以下的时候,人最关注的点是“我正确”;而在线以上的时候,人最关注的点是“我要学习”。
这是全书最核心的观点,也是最让老塔醍醐灌顶的一点。
可是关注“我正确”难道不对吗?
没有不对,关键是关注的方式。
方式一:“证明”我现有的知识/判断/做法,是正确的。
方式二:通过“学习”,使得我未来的知识/判断/做法,更正确。
其实这两种方式,也就是前面说的“线以下”和“线以上”的两种状态。看上去都是关注“我正确”,而第一种方式,并不会让一个人“更正确”。
一个判断本身是否正确,跟我们能否证明它正确,没有关系。
提高判断正确率的唯一方式,就是学习。
回到之前举过的几个例子,当别人提意见的时候,如果我们的心思聚焦在反驳对方的时候,还怎么可能有心思从别人的反馈中获得有用的信息?有些时候,即使别人的观点不完全准确,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思考别人为什么会有这种观点,仍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情的全貌。其实不就是那句老话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与孩子的交往何尝不是如此?
当孩子不认同我们的时候,当孩子“不听话”、”不懂事“的时候,当孩子反抗我们的时候……我们是如何应对的?是高声训斥?是强迫?还是用各种大道理和成年人的逻辑试图说服孩子?还是静下来思考孩子为什么会反抗,孩子的行为在给我们传递什么信息,我们自身的行为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真正的关注点是为了证明我们作为父母的权威?还是为了真正了解孩子?是为了证明自己观点正确?还是为了帮助孩子成长?
“承诺”
承诺就是关于事实(是什么就是什么)的描述。我们可以通过结果知道我们的承诺是什么,而不是通过语言。
例如:
我们此时此刻的体重,就是我们对自己体重的承诺。
啊,多么痛的领悟55555……
老塔觉得这句话好精妙。是啊,说一千道一万,我们此时此刻的体重难道不就是我们过往所有行为的一个累积结果吗?还有什么,能够比体重秤上显示的那个数字,更能铁证如山地证明我们对于自己体重的承诺?
在育儿这个问题上也同样。不论我们嘴上说我们如何重视孩子的成长,我们的实际行动才代表一切。我们花了多少时间陪伴孩子?我们在陪伴的时候真的是全身心地投入地与孩子玩吗?除了掏钱让孩子参加各种个样的训练班之外,我们真的关注孩子的成长吗?真的在孩子成长这个问题上有过大量的学习和思考吗?
老塔有个极端的观点:孩子身上的所有问题,都是父母身上问题的某种投射。当我们觉得自己孩子有这样那样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照镜子。
“自觉状态”
自觉状态的意思是“有意识的,神志清醒的; 自觉的,有意的”。不自觉状态就是“无意识的,神志不清醒的;非自觉的,无意的”。
在无意识状态下,我们基于一个“故事”,对外界的信号发出反应。而这个“故事”往往是关于过去,或想象的未来。这个时候,我们不能自由地基于创造性的想法运作,也不能敏锐地体验当下对我们的要求。
举几个例子。
例子1
:我之前有位同事,每到展会季节(那时我们每年参加六七个展会),就会进入特殊状态,见谁骂谁。供应商也骂,同事也骂,设计也骂,施工也骂,总之看谁都不顺眼。搭展的那天更是眉头紧锁,往往连饭都不吃,在工地指挥一天也骂一天。
关键是,这人平常不这样。现在回想起来,他的反应可能是基于“过去的一个故事”。搭展现场永远是问题百出,而这个时候解决问题,难免让人着急上火,有时也会大呼小叫。我怀疑他过去可能因为这个事情吃过亏,所以只要一进入到这个场景,就会情不自禁进入那种状态。
例子2
:听我妈说,我小时候钻到桌子底下玩,出来的时候碰了头。结果从那以后,每次从桌子底下出来都要退出两米远才肯抬头。这也是典型的基于过去的反应。
例子3
:我还有一个前同事,每当出现大问题的时候,就会进入到抱怨模式。或者指责A部门流程不到位,或者指责B同事做事不认真。问题越严重,他指责得也越凶。我觉得,他的反应是基于对未来的担忧。对未来的担忧,导致他进入到线以下状态;此时他的反应,不是关于当下的客观现实,而是关于如何保护自己。
你有没有做过下面几件事?我都做过。
例子4
:反复按关门键,好像这会让电梯门快点关上一样。
例子5
:开车在路上,被其它车别了一下,立刻在车里破口大骂,好像这样可以解决问题一样。
例子6
:买了一个东西,本来喜欢,但是自打知道买贵了以后,每次看到都会不爽一下。
例子7
:打碎了杯子、炒糊了菜、误了飞机……然后毁了一天的心情。
例子8
:工作。之所以今天在做件事,是因为昨天在做这件事;之所以明天会做这件事,是因为今天在做这件事。
总而言之,这种状态下的人,或者活在过去,或者活在未来,就是不活在现在。这样的状态很正常。事实上多数人多数时候,就活在这种状态里。然而问题是,我们真正拥有的,只有现在。
活在当下,基于事实应对就是自觉状态;活在过去或未来,基于“故事”应对就是不自觉。而“不自觉”的活着,和没有活着,又有什么差别?
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做到活在当下?是不是脑子里还在想着公司的事情?是不是还在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是不是迫于外界的压力在做很多我们自己内心其实并不认可的事情?还是我们在按照自己的计划自己的原则,根据事实的反馈,在帮助孩子成长?
“四种存在方式“
这四种存在方式分别是:
-
To Me(到我)
-
By Me(由我)
-
Through Me(借我)
-
As Me(如我)
1)To Me (到我)就是“线以下”。多数人多数时候都在这个状态。在这个状态里,我们认为自己所处的境遇被外界主导。这个外界可能是人、环境、或者命运。总之,我们认为自己被外力支配。
这种“To Me”心态也叫“受害者心态”
。这里区分一下“受害者”和“受害者心态”之间的差别。一个被家庭暴力伤害的小孩,毫无疑问是“受害者”;但是,30年之后,当这个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如果他还在因为自己生活中的问题,而指责父母,这种心态就叫“受害者心态”。
成为“受害者”不是一个选择;而活在“受害者心态”中,往往是自己的选择。
“受害者心态”中的人经常从过往中寻找指责的对象,为今天他们生活中的问题负责
。他们指责自己、别人、或者环境。他们的思维和对话经常被“为什么”所主导。
2)
By Me(由我)就是“线以上”。当我们从线以下转移到以上,我们就从
受害者心态
,转为
创造者心态
。我们不认为自己感受的原因在我们之外,我们认为自己就是自己感受的根源。
To Me(到我)状态下的人,认为世界应该是某个样子。如果不是那个样子,那么有些事情就应该有所不同。比如,如果孩子不听话,那么他们应该不同;如果同事不配合,那么他们应该不同。
By Me(由我)状态下的人,选择认为他们生命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恰好应该发生的,并且是为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而发生的。没有事情需要不同。
从To Me(到我)状态转移到By Me(由我)状态的关键,就是责任:主动选择为一切发生在我们生命中的事情负责,放弃指责任何人或环境;敞开心扉,充满好奇地去学习人生。
3)
To Me(到我)和By Me(由我)的共同核心是Me(我):我是一切的中心。不是说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不考虑其他人或事,只是我们思考的,是关于其他人和事,如何影响到我们。
在To Me(到我)状态下,我们被动,封闭,关注正确;在By Me(由我)状态下,我们主动,开放,关注学习。在Through Me(借我)状态下,我们开始关注不同的问题,例如“我是宇宙的中心吗”,“除我之外还有什么
其它
”,“这个
其它
的性质是什么”,“我和这个
其它
的关系是什么”……
这些问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宗教,但是不需要局限于宗教。Through Me(借我)状态的关键,就是注意到自己之外的东西。
我们从目标的角度,阐述一下三种状态之间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