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新年伊始,多项数据显示经济运行稳健。我们梳理地产、制造业、基建和出口四个维度,认为经济企稳或超预期;同时PPI下行节奏较慢,CPI全年温和但存在上行风险。
1.1.
官方高频齐飞,经济开年不弱
数据真空期,各种线索显示经济开局不弱。
在开年的数据真空期中,虽然缺乏足够官方数据的印证,但多项官方及高频数据显示,虽然
1
月有春节提前的影响,经济势头不弱。当然,为了避免春节因素的干扰,大部分数据应该
1
、
2
月份相结合来看,但是
17
年经济开年动能不弱、经济运行稳健程度超出预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PMI
仍在高位,出口超出预期。
从最新公布的官房数据来看,
1
月
PMI
虽然小幅下滑,但仍在
51.3%
这一相对较高的水平。受价格因素、外围经济环境好转以及春节前提前完成订单的影响,
1
月出口超出仍然超出预期,出口同比(按美元计)增长
7.9%
,进口同比(按美元计)增加
16.7%
,贸易顺差也较前值显著扩大。
中游行业景气普遍提升。
进入新年,中游行业普遍景气度提升。发电方面,排除春节影响一月中上旬日均电耗煤量仍然较高,在节之后发电耗煤也快速回升。建材方面,最近水泥股为代表建材行业持续上涨,显示相关行业预期改善;钢铁、化工行业也显示量稳价涨,螺纹钢和铁矿石、
PTA
价格不断上升,而相关的产能利用率也稳中有升。
工程机械销售亮眼。
近期最为亮眼的数据来自重卡和挖掘机销量:
1
月份重卡销售
8.2
万台,环比增长
9%
,同比增长
1.2
倍;而根据工业机械协会新闻,今年
1
月主要企业挖掘机累计销售挖掘机超过
4500
台,同比增长超过
50%
。其中重卡销量可能是去年限制超载新政的影响在持续,但是叠加挖掘机的亮眼销售,必须慎重考虑经济企稳超预期的可能。
官方公布的
PMI
和出口数据,切实反映了
1
月份经济运行仍然稳健,内外环境均保持平稳甚至转好的态势。而节后
A
股相关板块的暴动,应该来自于市场对于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发力这一新闻的反应。重卡销量不排除是去年限制超载新政的滞后影响,但是叠加挖掘机的亮眼销售、以及中游行业的“量稳价涨”,必须慎重考虑经济企稳超预期的可能。今年经济运行稳健程度的核心矛盾在于基建对于地产、汽车等需求下滑的对冲。中游行业“量稳价涨”更多反映了需求面基本平稳背景下预期向上,而新疆固定投资发力的计划尚在纸面,应该说经济企稳的持续性仍待验证。在此情况下,有必要对于有关经济和通胀一系列基本面因素进行梳理,将而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此前市场一致预期的经济年中下行、通胀(
PPI
)回落,是否真的会如期到来?
1.2.
四个维度梳理,经济比想象中稳
从地产、制造业、基建投资及出口四个角度看,经济的积极因素不少。
17
年
1
季度企稳从目前数据来看,经济维持稳定已经是大概率事件,但是市场对于年内(二、三季度)经济下行还是存在较为一致的预期。对此我们从地产、制造业、基建和出口四个维度梳理,经济超预期下滑可能性小:地产不悲观,制造业投资和出口可能有惊喜,基建投资存在新疆以及辽宁的利好因素。
地产方面,城市间的分化,导致销售和投资相关性减弱。
刚刚过去的一轮地产周期显示出了显著的结构性特点,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价格大幅上升,而三四线城市房价涨幅较小。而在投资增速方面,也显示了类似的特点。可能是受库存较高的影响,三四线城市的投资并未对销售的增长做出反应,在
15-16
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处于一个“深度”的同比负增长的态势,造成了本轮地产投资与销售相关性较差。从分层的角度来看,一、二线城市的销售下降并不代表实际需求的减弱,而是限购政策带来的影响,地产投资对此做出多大程度的反应有待观察;另一方面,三四线城市的库存去化水平改善,加之此前的低基数,从同比数字的意义上,投资增速下滑空间有限。
库存去化显著,部分地产商本身有补库存需求。
不可否认本轮地产行情虽然造成了部分城市房价的暴涨,但是客观上也达到了库存去化的目的,从在建未售面积(累计竣工
-
累计销售
+
在建)来看,目前的库存去化达到
2012-2013
年的水平;从去化速度来看(在建未售
/
当年销售),目前的库存去化达到了
2010-2011
年的水平。地产商对于未来的预期并不悲观,在库存去化成效显著的情况下,地产商有补库存的投资需求,限购之后土地供给和成交不弱就是例证。
政策意在控制价格“泡沫”,无意打压地产投资。
从政策取向上来看,调控针对的是一线和部分过热的二线城市,调控的基调是让房子回归“让人住的”而不是“用来抄的”。抑制地产投资,实质上是约束了未来供给,并不符合政策目的。
2016
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强调了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增加土地供应。作为地产投资的基础和重要先导指标,我们观察到本轮地产调控以来,土地供应并未显著承压,这对未来的地产投资有支撑作用。
制造业方面,利润回升、预期改善,投资或有惊喜。
制造业最困难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从历史经验来看,企业盈利对于制造业投资有领先性,
16
年的企业盈利回升对于制造业投资有拉动作用。当然,产能过剩和未来经济下行的预期仍然困扰着制造业投资,但经过
2016
年的产能去化和经济企稳,从企业角度,产能过剩和对于中国经济预期最悲观的时候应该已经过去,制造业投资
17
年大概率企稳甚至反弹。
出口方面,发达国家经济基本面改善,叠加人民币累计贬值幅度较大,中国出口支撑力度较强。
虽然
17
年仍有英国退欧、欧洲部分国家大选以及特朗普上台等众多不确定性,但是从去年年中开始,外围经济环境正在好转,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的数据整体改善,对于中国的出口有支撑。在人民币贬值暂歇的
1
月份,人民币计价和美元计价的出口数字均较为亮眼,除去因为春节提前完成订单的影响外,确实体现了外围经济环境的好转。展望全年,制造业和出口或有惊喜,对于地产投资的下滑有一定的对冲。
此外,新疆投资拟发力,如落地拉动效应显著。
2017
年,新疆的固定资产投资可能大幅攀升,根据新疆政府在近期的
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短板,也是最大潜力。力争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5
万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50%
以上。
2016
年新疆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9983
亿元,同比下跌
5.1%
。
2016
年,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份额约为
1.7%
,如果新疆能够确实达成目标,静态的情况下可拉动
2017
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0.9
个百分点。
参考贵州案例,新疆投资计划落地可能性不小。
投资规划鼓舞人心,但能否落实是一个关键问题。我们认为贵州的案例有参考价值:疆、黔均为内陆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体量均在
1
万亿元左右,资金的主要来源均为自筹。贵州最近三年均保持者
20%
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而新疆去年的增速为
-5.1%
,即使最终未有
50%
以上的高增速,我们对于新疆的固定投资增速在
2017
年“上台阶”有充足的信心。此外,由于固定资产资金主要来源为自筹,国家预算内资金占比不高,新疆的高增速对于其它省份的“挤出”效应较小。但同时也应注意到,由于地处西北边陲,运输成本较高,新疆投资发力对于需求的带动也将主要限于省内。
辽宁“挤水分”接近尾声,
17
年对全国投资数字的拖累减小。
今年
1
月,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对外确认:辽宁所辖市县,在
2011
年至
2014
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的问题,导致经济数据被注入水分。同时辽宁省长表示,“认真地挤压水分,
2015
年夯实了财政收据,
2016
年以来努力夯实其他经济数据。”在
2015
年夯实财政数据后,
2016
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2199.3
亿元,同比增长
3.4%
。经过两年“挤水分”后,辽宁省财政收入首现正增长。那么在
2016
年夯实了其他经济数据后,我们有理由相信辽宁省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在
2017
年之后也将回到一个相对正常的水平。
数据显示,
2015
年和
16
年,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
-27.8%
和
-63.5%
;拉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
1.9
和
2.3
个百分点。保守估计,如果明年辽宁明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在零附近,静态情况下(全国其他地区增速与
2016
年持平),辽宁对于全国固定资产的拖累将减少
2
个百分点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基建投资主要发挥的是托底作用,往往会根据全年的形势通盘考虑,使用静态的假设并不合理。不过虽然具体数字仍可商榷,但方向向上、幅度显著的影响切实存在。其次,由于挤水分本质上是一个数字游戏,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可能小于对于数字的影响,但是考虑到市场普遍还是会对宏观统计数字做出反应,辽宁挤水分的逐渐结束,还是会对市场、特别是市场预期具有正向的影响。
总的来看,短期经济企稳或超预期,年内即使真下滑对市场冲击可能也较为有限。
地产不悲观、制造业和出口或有惊喜、新疆辽宁投资发力,经济企稳的持续性或超预期。此外,即使经济在
2-3
季度确实下滑,但由于已被投资者普遍预期到,对于市场的冲击可能有限。简单的匡算,市场普遍预期
17
年全年的经济增速在
6.5%
左右,从去年四季度的
6.8%
的增速开始下滑,如果下行幅度单季度
GDP
跌幅在
0.1-0.2%
之间,也需要
2
个季度才会下滑至
6.5%
以下。政府对于下行的容忍度也在提高,政策重点仍在防范风险,所以即使经济在
2-3
季度真的下行,如果没有超预期的下行幅度,对于市场的影响仍将有限。
1.3. PPI
回落节奏慢,
CPI
上行风险大于下行
如果经济整体平稳,那么
PPI
回落节奏可能比想象中慢。
从基数角度看,
PPI
高基数主要集中
3-4
月以及年底。从新涨价的角度看,如果需求平稳,经济企稳,企业盈利和补库的持续性均有可能超出预期。结合油价上涨的因素,
PPI
新涨价因素不弱。考虑比较保守的基准情形(
1-2
月份月环比
0.5%
,此后
PPI
增速在
0
附近震荡)。那么
PPI
将在
2
月达到
7.5%
左右的高点,此后开始下滑。但下滑态势比较平缓,在
4
季度前都能维持在
5%
以上的较高水平,
PPI
在全年大部分时间内处于高位盘整的态势。其他情形的估算结果也大致类似,我们预计,
17
年的
PPI
走势在
2-3
月达到高点,此后缓慢下行,由于去年年底环比增速较快,年底的
PPI
同比数字可能较低。
17
年
CPI
通胀大概率温和,但有上行风险。
从已公布数据看,
17
年的翘尾因素与
16
年水平接近,宏观经济运行平稳,几乎没有过热风险,同时货币政策稳中偏紧。从整体上看,
17
年全年大概率通胀温和。但不应忽视上行风险。
PPI
传导、油价、农业供给侧改革和房价的传导是可能的上行因素。
PPI
向
CPI
传导有限,但始终是个上行动力。
从
16
年
12
月通胀数据来看,
PPI
和
CPI
剪刀差仍在扩大。但值得注意的是,生产资料涨价出现向生活资料价格传导的迹象;同时,生产资料
PPI
内部,采掘、原材料和加工工业的上涨也有趋同的趋势。由于构成结构和波动来源的差异,以及下游需求有限的约束,
PPI
向
CPI
的传导受限,但是在方向上始终是个上行动力。
油价上涨是
CPI
主要的上行风险。
2017
年的通胀风险主要来自于石油,冻产协定达成、前期资本支出下降过快、以及对于页岩油极限产能的担忧,油价的上行可能在
2017
年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事实。一旦成真,油价上涨将成为
CPI
上行的主要风险。油价上行对于
CPI
的传导,其直接的路径是居住中的水电燃料和交通运输中的车用燃料。我们估计,如果
17
年油价的中枢在
60
美金
/
桶的话,对
CPI
同比的拉动在
0.5
个百分点左右。
农业供给侧改革影响偏长期,但短期内也是上行因素。
我们认为,相对于
16
年的工业供给侧改革,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影响偏长期。从历史看,在粮食供给稳定的时期,粮食价格不是通胀的主要决定因素,对通胀的冲击有限。农业经营主体的分散化,国家储备的价格平抑机制,以及保障粮食安全和稳定农民收入的政策取向,
17
年粮食价格恐难“黑色附体”。
但是,农业供给侧改革仍可能通过推高通胀预期、提高饲料成本而推升猪肉价格等方式影响通胀。在养殖利润不断走高的情形下,由于环保门槛等因素影响,由于补栏缓慢,传统的猪周期趋于消失,生猪存栏持续处于低位。理论上分析在供给紧张的情况下,成本将直接转嫁出去,但观察近期玉米价格和猪价走势尚难以发现这样的证据。其原因可能在于其他作物对于饲料玉米的替代性。虽然目前尚难看到粮食饲料价格的大幅上升,传导弹性可能也较小,但在猪肉供给偏紧的格局下,农业供给侧改革对于
2017
年的通胀仍是一个上行风险。
房价通过房租向
CPI
有传导,但调控后尚无明显变化。
虽然我国居住类
CPI
统计中,并没有与当下房价直接相关的统计项(涉及到房屋价值时通常计算住房造价)。但从过往经验看,房价对于居住类
CPI
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此外,也有观点认为在限购之后,购房需求受到抑制,转向租房市场推高租金,可能会将房价上涨的效应在
CPI
显性化。但我国统计的住房租金中还包括公房租金,其租金并不与市场接轨,
CPI
统计中的租金并不完全市场化。同时,我们跟踪的整体
CPI
房租同比和部分限购城市的居住类
CPI
,并未发现房租限购后房租有大幅波动的迹象。
通胀中的“意外”,对债券市场难言利好
。
PPI
年中回落,
CPI
整体温和、两头高中间低,均已在市场预期之内,难以掀起大的波澜。总的来看,如果经济企稳超预期,对新涨价因素的支撑叠加去年基数形态,
PPI
回落节奏将会较慢,在
4
季度前整体呈现“高位盘整”的态势。而
CPI
虽然大概率温和,但
PPI
传导、油价、农业供给侧改革这些尚难准确估计的因素,均指向通胀存在一定的上行风险,对于债券市场难言利好。
债市“灾后修复”,市场“流言四起”。
上周,债券市场在经历第二轮“债灾”后出现强势反弹,国债期货连拉三根“大阳线”,
TF1706
、
T1706
全周累计分别上涨
0.63%
和
1.07%
。一级市场在年初“配置力量”的支撑下需求旺盛;二级市场收益率也有所下行,
10Y
国债、国开债较前期高点分别回落约
5bp
和
3bp
。我们认为,连续利空“突袭”之后市场在“喘歇期”出现强劲反弹是正常现象,但反弹毕竟是反弹,“高度”很难把握,如果没有参与“左侧抄底”,对于“右侧追高”要慎之又慎。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传言”过于美好,不太可能全部兑现。
从上周二起,市场开始发酵
6
条“利好”,一度导致国债期货强势拉升并带动现券收益率回落。所谓的“利好”包括:①出于“两会”维稳,央行可能会全面降准;②农发、国开债券因为收益率抬升过快推迟发行;③
TLF
续做;④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靴子落地,但新老划断;⑤港交所与境内债券市场建立联动机制;⑥理财不纳入
MPA
考核。其中,除第
2
条农发债发行暂停外,其他均未获证实。未来一段时间,我们认为上述第
4
条和第
3
条或许还有一定概率实现,但“全面降准”和“理财不纳入
MPA
考核”更像是市场在
YY
。无论如何,政策面的变化已经不太可能比“传言”描绘的更加美好了,在大幅反弹过后,预期落空的概率显然要大于预期兑现的概率。
第二,基本面企稳信号继续强化。
上周,无论是市场信号还是数据变化,均显示经济的“热度”在上升。市场层面,我们看到以“黑色系”为代表的商品价格再次出现“疯涨”,铁矿石价格创出新高。商品涨价不仅局限于国内,从海外市场看,铜、石油等至关重要的原材料价格也表现“惊艳”,说明行情并不能用国内“紧缩预期”缓解来解释。数据层面,我们看到
1
月出口“放出卫星”,在叠加了春节假期因素(节前贸易需求,特别是进口,按照经验规律应该是偏低的)的情况下,增速回升至近三年高位,在力度上大幅超出市场预期的。我们认为,经济内生韧性正在增强,这将为货币政策转向“去风险”腾挪更多的空间。
第三,海外“黑天鹅”确实有所抬头,但并不值得赌。
当然,海外确实出现了一些似乎对债市有利的变化,即欧元区“黑天鹅”风险再度升温:①希腊债务危机卷土重来,
IMF
未签署第
3
轮救助,希腊面临更严厉财政紧缩;②法国大选退欧派支持率领先,冷门迭曝;③德国大选暗藏意外,默克尔所在的联盟党支持率多年来首次被社民党反超。不过,从
2016
年英国退欧的前车之鉴看,对国债债市的支撑似乎是短暂和间接的,投资者恐怕还不值得为欧元区的风险下注。
3.1.
宏观经济基本面:经济企稳信号进一步增强
3.1.1.
重要经济指标变动
1
月贸易数据大超预期。
“价格因素”带动出口大涨,进口量价齐升。
1
月出口同比(按美元计)增长
7.9%
,根据我们的估算,其中出口量因素的贡献为
-3.58%
,价格因素贡献
11.48%
(前值为
-3.62%
),是造成出口增速大幅回升的主要原因。进口同比(按美元计)增加
16.7%
,根据我们的估算,其中进口量因素贡献为
5.18%
(前值为
0.27%
),价格因素贡献为
11.52%
(前值为
2.83%
),均明显上升。由于
2016
年同期基数较低(出口下滑
15.2%
,进口下滑
19.9%
),
1
月贸易数据出现回暖其实市场是早有预期的,但在叠加了春节假期因素的情况下,力度仍是超出市场预期的。当然,从驱动因素上看,
1
月出口的上行仍主要是“价格因素”作用的结果;但考虑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下跌的“滞后作用”可能会继续显现且中美潜在贸易战风险有缓和的迹象,未来出口量回暖可能会与价格上涨形成叠加。
3.1.2.
高频数据跟踪
春节之后,生产面数据普遍回升。
春节过后,上周
6
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量同比(月度移动平均)显著反弹,单周同比同样上升。产能利用率方面,高炉、焦化和
PTA
产业链开工率小幅上升。进入
2017
年以来,螺纹钢铁矿石等价格回升,工程机械销量亮眼,经济开局不弱,预期
1
月份工业增加值、发电量等同比增速数据将较
12
月回升。
地产销售继续降温,供地面积下滑。
本周的
30
城地产销售数据显示,销售面积的跌幅继续扩大(月度移动平均),一二三线城市跌幅均扩大。从百城供应土地规划建筑面积来看,整体上土地供应继续下滑。但一线城市供地面积上周仍保持较高的同比增速,但土地供应数据波动较大,是否是确实仍需观察。整体上来看,本轮地产调控以来,销售面积迅速下滑,但土地供应承压有限,对于未来地产投资有一定支撑,对于未来地产投资的预期不必过分悲观。
春节后食品和生产资料价格增速双双回落。
根据最新的商务部周度数据,食品价格周环比增速
-0.1%
,较上周下降
1.3
个百分点,猪肉和蔬菜节后价格下跌带动农产品整体下滑。生产资料价格环比增速为
0.2%
,较上周显著下滑,黑色金属小幅波动,有色金属小幅下跌。从历史经验看,
1
月
CPI
由于“春节错位”的影响可能走高,但去年由于异常天气原因,春节晚而涨价早,从目前高频数据看“春节错位”的效应有限,
1
月
CPI
的同比数字可能低于预期;
PPI
环比增速高位回落,但在基数效应下,同比上升仍将持续。
3.2.
全球大类资产:股债“齐飞”,美元重回
100
股票市场多数回升。
上周,股票市场回稳,大部分收红。其中,仅俄罗斯、意大利股市下跌,跌幅分别为
2.20%
和
1.30%
;其余市场均上涨,日本、中国、香港、巴西股市上升幅度居前,分别为
2.44%
、
2.09%
、
1.93%
、
1.80%
。
全球债市大多上涨。
上周全球债市与股市相同,表现良好。其中,仅中国、法国
10Y
国债收益率均上行
2bp
,其余
10Y
国债收益率均下行。澳大利亚
10Y
国债收益率下行最为明显,幅度达
16bp
,德国、英国
10Y
国债收益率均下行
13bp
。
美元指数重现强势。
上周美元指数重新站上
100
,全周累计上升
0.99%
。除英镑外(对美元上涨
0.02%
),非美货币普遍走弱。其中,欧元跌幅最大,达到
1.34%
。瑞郎对美元下跌
0.98%
,日元对美元下跌
0.55%
,人民币对美元下跌
0.11%
。
全球商品表现较好。
上周商品市场仅天然气、
ICE
布油分别下跌
0.59%
、
0.19%
,其余商品均下跌。其中,“黑色系”超跌反弹,铁矿石、螺纹钢、动力煤上涨幅度达到
12.51%
、
6.91%
、
2.13%
;铜、橡胶、黄金分别下上涨
5.58%
、
3.94%
、
1.04%
;农产品也表现不错,
CBOT
大豆上涨
3.08%
。
3.3.
流动性:人民币走弱,资金面大体持稳
人民币震荡走弱。
上周,人民币整体表现较弱,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收于
6.8814
,离岸人民币即期汇率收于
6.8646
,创节后以来新低。从外部来看,受川普税收改革政策、加息以及德法韩大选及意大利银行业危机的影响,美元指数开始走强,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大;内部来看,虽然央行接连上调
MLF
、
OMO
、
SLF
利率,货币政策收紧,且
1
月进出口数据大幅超预期,但对人民币贬值的缓解有限,人民币短期内预计将保持震荡弱势的局面。
国内资金面大体持稳,前途未卜。
上周,资金面大体较为平稳,离岸市场流动较之前大大缓解。虽然上周央行连续五日暂停公开市场操作,累计回笼资金
6250
亿元,但由于节前投放资金较为充裕,且春节后取现资金回流,同时对央行
TLF
续做预期较强,货币市场利率并未出现大幅上行。本周约有
1.65
万亿资金到期,势必会对市场资金面造成较大的冲击,
TLF
能否续做较为关键。
3.4.
利率债及衍生品:一级市场回暖,二级市场温和上行
一级市场:利率债发行有所增加,招标需求回暖。
上周,利率债发行增加
725.8
亿元,供给压力有所缓解。国债、国开债、口行债、农发债分别发行
600
亿、
380
亿、
160
亿和
260
亿,国债、国开债、口行债分别到期
364.2
亿、
200
亿和
110
亿。一级市场招标需求较强,且中标利率大多高于预期。上周三发行
1Y
、
10Y
国债,
1Y
国债中标收益率较前一日二级市场分别上行
10.97bp
,
10Y
国债则下行
9.12bp
。上周发行的政策性金融债中标利率较前一日二级市场大部分上行。
二级市场:国债国开债收益率变化较小,二级市场利率债成交量持续下降。
上周二级市场利率债成交量明显下降;国债、政策性金融债收益率。整体变化不大,较为平稳。短期内,利率债仍将处于震荡状态,债市短期调整尚未结束。
国债期货反弹,
IRS
利率高位震荡。
上周国债期货除
2
月
10
日外,均强势收红。
TF1706
收于
98.020
,累计变动
0.63%
,
T1706
收于
94.355
,累计变动
1.07%
。虽上周资金面较为平稳,但投资者仍较为谨慎,流动性预期也呈紧势。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
固定收益研究
覃汉/刘毅/高国华/尹睿哲
GUOTAI JUNAN Securities FICC Research
国泰君安固定收益研究团队力求为您提供最及时、最深入、最前瞻的独到见解和观点,
请长按上方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