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一场考试,写作是分数弹性最大的部分,最容易得分,也最容易丢分。
这是这两年审校了很多中英篇章写作后,尤其深刻的感受。而一篇篇看下来,还发现一件令我暗暗吃惊的事:
平均每三位同学就有一个离题。
而且,这还只是日常练习,是在没有考场压力、没有时间压力的情况下写就的;还不算论述框架内跑偏的。
其中不乏语言基础不错的同学,而一旦离题,作文就注定不会及格。
在考研英语,可能就是作文 15 分和 25 分的区别——要知道,考研录取,说是一分必争,也不夸张。而在汉语百科写作,就是 36 分和 50 分的区别,又能刷掉多少人?在出国考试,对思维要求更高,扣分只会更严重。
而大部分写作问题,其实是
思维逻辑问题
。
用英文表述一个意思,很难吗?不算,尤其是对英专同学而言。为什么写作分数上不去?因为论述空洞,论无可论,导致你学过的好的表达都发挥不出来,说来说去就是车轱辘话,没有实质内容(real content),导致没能充分论述你的观点(well supported),于是不符合题目要求。
这一点,把你的作文,同高分作文区分开了。
有的同学愿意去背很多句子,记很多单词,甚至手抄全文。但就不愿意,甚至也没想过,作文作文,本质并不只是语言问题。
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思想。思想才是内核。
想不清楚,怎么可能写清楚。
用母语都想不清楚,怎么可能用英文写清楚?
自以为能蒙混过关,殊不知,用第二语言写出来的内容,在经验比你丰富的老师眼里,问题暴露得比母语更明显。
今天分享三个值得注意的点,让你的作文看起来更有逻辑。文末荐书,给思维加餐。
1.
审题。
考场写作最重要的品质,如果只能选一项,那就是扣题。如果一篇文章,没有按题目要求来讨论,结果可能有三个:
1)判卷者认为你读不懂题目,也就是,你掌握的语言不足以让你读懂题目;
2)判卷者认为你不懂如何用正确的语言表述本应有的意思;
3)判卷者认为你的思维能力或语言能力不足以读懂、分析并论述题目。
不论哪种,在选拔考试中,都可能意味着淘汰。
扣题的第一步,是审题。
听起来只要读一遍题目就可以了,可是偏偏坑就那么多。想想超过 1/3 的离题率。
比如有个练习题:
超级英雄是否应该接受政府监管,在且仅在政府指挥下行动?
题目讨论的是「监管」,很多同学论述的却是「合作」。
再比如:
你认为各国是否应该开放边境,允许自由移民?
问的是你的观点和理由,不少同学却写成了讨论双方阵营的考量。
有道中文练习:让失去变得可爱。题目要讨论的是「主动应对失去」,多少同学写成了「得失」、写成了「塞翁失马」。
又不知有多少题目,问的是支持与否的观点,却有同学全文论述的是「解决方式」,甚至还有呼吁行动。
审题是第一道关。一不小心就掉坑。
解决办法
是:
拿到题目先圈出关键词,自己写下关键词的定义,然后检查自己的立意,同关键词说的是否是同一回事。
题目问到的,有问必答;题目没问的,打死不说。
2.
区分观点和事实。
论述有两个原则:
主题句是论点,是你的观点;
段落论述就不能再出现新观点,而你作为「原因」出现的论述,也必须只能是事实。
比如这句:
我认为这样做是不正确的,因为不道德。
「这样做是不正确的」是一个观点,有待证实;而「不道德」又是另一个观点,同样未经论证。未经论证,就无法保证符合事实,于是,无法作为证据来支撑另一个观点「这么做不对」。
不区分观点和事实,特别容易陷入一个议论文大忌——循环论证。
典型的结构是这句老歌词:
因为爱,所以爱。
原因和结果说的是同一件事,而同一件事,是不能互为因果的。
维基百科有个例子说得很清楚:
甲:小明是音乐神童,因为他很懂音乐。
乙:怎么知道小明很懂音乐?
甲:因为小明是音乐神童。
因为懂音乐,所以是神童,因为是神童,所以懂音乐,你怎么说都对咯。
放到实战中,比如「超级英雄是否应该接受监管」,有同学立场是不应该,论述段是这么写的:
不应该受监管,超级英雄之所以为超级英雄,在于他们行动的正确性。之所以需要政府监督,不外乎是因为质疑超级英雄会不会做坏事。但是做坏事的超级英雄又怎么能称为超级英雄?
你看,不应受监管,是一个观点,用来支持这个观点的却是:
1)超级英雄是正确的(观点)
2)会做坏事才要监管
3)超级英雄不会做坏事 / 超级英雄是正确的(观点)
于是,这里的逻辑链条就变成了:
因为超级英雄是对的,所以他们是对的,所以不要监管。
「对的」互为因果。论述不成立。
观察这几个例子,你会发现,中心观点给出来之后,后续论述里依然在继续讲观点——
比如「是神童」是一个观点,而用来支撑它的,却是另一个观点「懂音乐」;比如「需监管」是一个观点,而用来支撑它的,却是另一个观点评判「英雄是对的」,该写事实的地方写成了观点,逻辑错漏避无可避。
这么写,论述轻则被判空洞,重则论述无效。
更危险的是
,阅卷老师可能还会以为,你是不知道正经论述怎样用英文表达、只好反复重复观点。
通过区分观点和事实,你就能很大程度上保证,论述里有实质的内容。如何区分?专业术语叫「可证伪」,这里我们不妨说得更接地气一些,拿一句话练练手:
丑人多作怪。
是观点还是事实?
1)这句话是评判吗?是,那就是观点。
2)符合常识吗?不确定,那还是观点。
3)所有情况,或大部分时候都如此吗?不确定,隔壁老王长得不咋样,人却是大好人;邻村老孙也是。那还是只能看作观点。
4)有统一标准吗?美丑标准难以定义,作怪是干坏事,但什么叫坏事?多大程度的坏事算作怪?没有公认标准,无法判定。仍是观点。
3.
时刻问自己:我写的这个信息点,和中心思想的关系是什么。
一篇文章只有一个论述中心,所有论述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展开。一个论述段更是只能有一个观点,所有展开句都必须只与这个观点有关。
比如「自由移民」的问题,问的是你认为是否应该,那「正方怎么看」「反方怎么看」「我认为当前有哪些困难」就都是与题目无关的信息,在论述中要全部删除,否则离题,否则论述跑偏。
再比如,讨论「每年都有语言消失」这件事是否重要,有同学是这么写的:
Language diversity is vital for human development. This is because each language records history and this helps us understand change and how the society we live in came to be. To illustrate, by studying the Code of Hammurabi inscribed on the stone stela, archaeologists can tell how early legal systems took shape. If the language in which the Code was engraved lost those who knew it, which means it disappeared, we would never know how the laws were formed and how they affected the modern law system.
这段论述有因有果,例证具体,表意清晰,无明显语法错误,但却仍只能拿一半的分数,也就是,不及格。
为什么?看出问题了吗?
如果你没有一眼发现,那极有可能,你也会陷入同样的危险。
我指的不是复刻上文的错误,各人写作视角不同,但论述逻辑可能出的错,却是相似的。
为了看得更直观,先大致翻译成中文:
语言多样性对人类发展很重要。因为语言记录的历史,能帮我们了解变化,以及我们现有的社会是怎么来的。比如,通过学习刻在石柱上的汉谟拉比法典,考古学家可以告诉我们,早期法律体系是如何成形的。如果石柱上的语言没有人能解,也就是语言消失,我们就永远不会知道法律是如何形成的,也不会知道它如何影响现代法律体系了。
中心观点
是「语言多样对人类发展很重要」,换言之就是「语言消失会阻碍人类发展」。
而
实际论述
的,却是「语言消失我们就无法知道历史」,也确实论述了「是如何无法得知历史」的,但奈何,这不是中心观点在讨论的问题。
论述就此跑偏。如果想补救,至少要补充论述「为何不知历史 = 人类发展受阻、两者关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