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凤羽财经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贵州日报  ·  中方表态:强烈不满,坚决反对 ·  11 小时前  
贵州日报  ·  黔南州最新人事 ·  16 小时前  
百姓关注  ·  贵阳⇌兴义高铁,来了!开通时间确定→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凤羽财经

通化断粮上热搜,苏州拿下两万亿

凤羽财经  · 公众号  ·  · 2021-01-28 16:13

正文

给凤老师打 call

一个几十万人的小城,在有了武汉等地封城的经验教训后,居然还会上演“断粮”的悲剧,也非怪置身其中的当地人“抱团”诉诸舆论。

苏州是世界最大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中国制造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
长三角地区在疫情下经济依旧迅猛发展,难道这里人天生免疫?显然不是。
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武汉封城过去一整年后,临近春节之际,疫情居然又来了一波。这一波有点多点开花的意思,但从扩散范围和严重程度上讲,都要远远弱于去年年初的武汉。
所以,虽然不少人没法回家过年,但大家工作、生活还有心态,波动程度都比武汉那次小了很多。当然,也有闹心的,比方说, 最近这一段 通化人就很闹心。
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当地政府决定封城,但由于事前准备不足,一系列“ 封城后遗症 ”涌现了出来:
因为封城,不少 人被强制封在家里,由于物流准备严重不足,配送异常紧张,有的断粮,有的没有蔬菜水果; 抗疫人员调配也不充分,一线工作人员得不到休息; 慢性病的病人没有药品……
着急了的通化人,纷纷求助网络,一齐发声给自己送上了热搜,并且引来了大媒体关注,眼见舆情汹涌,通化市有关领导出面道歉:

不管怎样,道歉态度还是很诚恳的,出现这种情况或许真的是治理水平有限所致吧。实际上,不独通化,此次疫情纺织和应对中,中国北方不少城市,或多或少体现了其在现代化精细治理上的欠缺。
包括通化市在内的不少地方主政者,遇事习惯一刀切式的粗放管理,宁可错杀、不能错放的思维方式根深蒂固。一个几十万人的小城,在有了武汉等地封城的经验教训后,居然还会上演“断粮”的悲剧,也非怪置身其中的当地人不顾一切,要“抱团”诉诸舆论。
而这些情况,在本人工作和生活所在的长三角地区就要好不少

01

大疫之下,长三角成绩依旧亮眼

工作缘故,我这几年,在上海、南京和苏州这三个地方来回穿梭。
观察下来,我发现包括沪、宁、苏在内的长三角地区,在防疫这件事上整体比较注重实效和高效:
比方说,南京南站在出口处准备了一个自动侦测体温的装置,出示一下健康码即可自由通行。
苏州站的防疫人员,也基本不会阻碍人员的自然流动,也是只需要出示健康码,在各公共场所有量体温的志愿者,消毒器具也随处可见。
而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人员往来极度密集和频繁,但我无论在车站还是机场都没有感到什么特别的不便,自然也就发自内心地认可他们的防疫措施,也会主动配合。
别说“封城”,即便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也鲜见这几个城市将小区门堵上,堵单个家庭门这种事就更没听说过了。 对于疫情,有务实的态度、有淡定的心态、有科学的措施,我非常庆幸自己工作生活在长三角地区。
经济的本质是什么? 经济的本质就是人的互动,无论人流、物流还是资金流,都需要互动才能产生财富,如果人人禁足在家,处处设防与邻为壑,看上去是负责了,实际上是最大的不负责。
就好像手指被蛇咬伤感染,到底是包扎还是注射血清,需要科学的指导,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先截肢再说,况且就算要截肢,是截手指,还是截胳膊? ”不惜一切代价“是怎么个不惜法?
经济要的是什么? 经济要的是成本可控可预期,如果一个地方动不动就”不惜一切代价“,”战时状态“什么的,这个地方的经济一定会在发展中遇到各种问题,一个天天”战时“状态的,还谈什么经济发展?没听说”和平和发展“才是当今世界主题么?

因此,我感觉越是淡定应对疫情,坚持科学防控尽量不扰民的地方,经济发展大概率也发展得越好。所以,大家会看到,尽管受到疫情的冲击,但长三角地区交上来的经济答卷还是很不错的,特别是苏州,在过去一年取得的经济成就,那简直不要太亮眼
很难想象,一个连机场都没有的”地级市“,财政收入居然蹦到了全国第四,仅次于沪京深,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占全国GDP总量的1/50。
除了苏州,目前中国的“两万亿俱乐部”里,还有以下成员: 魔都上海, 首都北京,经济特区深圳,老牌南国商港广州和西部重镇直辖市重庆。
紧跟在后边的,是南京、成都、杭州和武汉,有理由相信,这几个城市要不了多久也能挺进2万亿梯队,这样一来,在不久的将来,整个长三角地区,至少会有四座城市GDP会超过2万亿

02

务实、温情,长三角的两大宝贵品质


这些城市的共同特点是”务实“,这也是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特征。这里的人大多不浮躁,他们想的不是通过什么金融放大器弄一把快钱,而是老老实实做实业。
现在经常有人讲,要做“时间的朋友”,在我看来,长三角地区的官民,才是真正贯彻了这个理念。所以,你会看到,这里 踏实做实业的结果,就是一年一个台阶稳步向前发展。
实体经济不是嘴炮,需要实实在在的企业支撑。还是以苏州为例, 作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基地之一,以及中国制造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这里 拥有35个工业大类,涉及167个工业中类、489个工业小类 ——16万家工业企业星罗棋布于这片只占全国领土面积0.09%的寸土寸金之地。
在这种工业基础上谈数字经济和高科技,我认为才不是浮夸,而是有备而来。 而且到了现在这个发展阶段,不仅苏州,整个长三角都在高调发展数字经济:
一方面,这里的廉价劳动力正在逐渐减少, 人均gdp的提升不可避免会提高劳动力价格,低端工业很可能在未来数年内会不断流失。 另一方面如果不掌握核心数字科技, 未来工业失去数字经济的提升力基本不可能再进行产业升级,这些长三角城市们不约而同的在数字经济上发力:
上海 ——以数字化转型为引领,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和治理体系重构。2020年12月发布“城市智能体”,全力打造“国际数字之都”。
南京 ——以“数字南京”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数字蝶变”,努力打造世界级数字经济名城。这座城市正借助区块链等新兴元素,向数字化加速转型。
杭州 ——早在2016年就已经提出了“城市大脑”建设的框架,并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以数字化赋能改革与发展,做大做强经济蛋糕。
苏州 ——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长三角地区在疫情下经济依旧迅猛发展,难道这里人天生免疫?显然不是。
疫情对每个地方的经济都有伤害,阻碍旅游、影响餐饮、减少公共集会。这是一张很公平的考卷,这张考卷表面上考的是经济,实际考的是地方的治理水平,以及对人的真实态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